莞揭“三农三化 双到双效”系列报道之四

编者按: 由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第二轮东莞对口帮扶揭阳工作目前已进入尾声。近日,记者前往多个受助贫困村实地走访,深入一线收集权威信息,力求立体呈现对口帮扶、协同创新谋发展的深厚友谊和工作成效。即日起,东莞阳光网将从产业帮扶、党建、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电商开发等多个领域切入,推出莞揭“三农三化 双到双效”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东坑镇扶贫工作组帮助普宁市东洋村恢复蕉柑种植。

东莞阳光网讯(记者 钟榴青)对口扶贫,最忌时短效,扶贫组一走一切照旧。东莞对口帮扶揭阳工作组以 “三农三化 内生发展”统一思想进行长效帮扶,努力做到扶贫工作组“人走茶不凉,脱贫不返贫”。在实地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东莞市扶贫开发“双到”驻揭阳工作组通过建立基建效应、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强化党建、内生互助、机制保障等六项脱贫举措,扶贫干部与当地党员干部一起,带领村民建立脱贫长效保障机制,为贫困村发展提供助力。

目前,在东莞对口帮扶的揭阳市多个重点贫困村,不仅有团结的党支部领导班子,特色的农业产业项目,还有因社工扶志而形成的积极脱贫社会氛围。不少当地干部群众表示,有信心一如既往的脱贫奔小康。今年3月30日,东莞驻揭阳市扶贫工作组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布实施《关于促进莞揭协同创新,建立完善“三农三化”内生帮扶和长效机制的意见》。记者了解到,这份《意见》要求各驻村工作组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协同当地进一步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基础促进农民的组织化,结合和当地的资源和东莞的优势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依靠和发展当地的自我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层治理、对外联动的内生化。

扶贫干部带头 农民积极加入生产队伍

东莞扶贫开发“双到”驻揭工作组组长陈智武认为,组织化是农村工作非常宝贵的经验,不应放弃,“农民组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内生化是做好脱贫工作的基础,这其中包含14条具体措施”。其中农民组织化就有4条实现路径,分别是建立和完善田间课堂、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促进基层党组织和互助组织建设以及提高结对干部帮扶工作组织化。

记者实地走访中,就遇到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的鲜活案例。例如在茶山镇对口帮扶的揭西县棉湖镇甲埔村、境潭村及东园镇赤岩村,驻村工作组与东莞润丰国际交易中心合作,引进东莞先进种植技术和冷藏保鲜技术,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产业,招聘本地农户参与生产,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也加快了脱贫奔康步伐。目前共发动了180户农户参与日常生产种植。

农业规模化帮助农民多维度增收

东莞对口帮扶的多条村庄,往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本村人口多为老年人和儿童,农业呈现碎片化和低效化的弱点。驻村工作组利用强大的统筹能力,与当地村两委合作,统筹集体土地,引进高收益的经济作物和专业的农作技术,同时利用东莞广大的市场,逐步为当地建立了多样的产业基地。

这样一来,农民不仅有自家的农地可以耕作,还能通过合作社在基地实现就业,并能把基地的先进技术反过来用在自家的地里。农民不仅实现了收入多元化,农村也实现了居民的组织化,一盘散沙的社会结构被重新聚拢。

例如茶山镇驻村干部卫杰波、贝松涛,他们协助当地三条对口帮扶村先后组建揭西县茶甲种植专业合作社、揭西县顺境种植专业合作社、揭西县同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动社员153名,根据各村种植果蔬品种的发展变化,拓展合作社的业态,利用合作社平台吸收和融合更多农民参与。如此,打破租地经济,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与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合作,按照“百亩起步、建立冷库、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实施步骤,以“订单农业”和传统优势种植农业“两条腿走路”方式。搭建了两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三方关系,推动产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营销高端化、农民现代化,由单一“输血”向帮扶“造血”转化,辐射带动效果显著。此外,他们搭建的甲埔莞揭果蔬供应链已经运作一年多时间,这个网络销售平台成为该村配合农产品进行现代化销售的一个新增的扶贫重要抓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