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鲺养殖周期,塘鲺养殖技术视频

药材库06-01 10:46:40126

塘鳢,又名塘鳢全帧,学名须鳟,分类上属于鲶目、须鲶科。 热带、亚热带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养殖区域集中在南方,尤以广东省居多,江门地区粤西茂名湛江一带、粤东梅州一带有养殖。

其中江门市崖西一带最为密集,仅崖西地区就占整个广东省养殖的20-30%。 南方主要养殖品种有本地塘鲻和埃及塘鲻[革须鳟]。

一、塘虱的生态习性

塘虱鱼体长20厘米以上,体重150~250克,最长约500克。 塘虱鱼原系野生鱼类,生活在河流下游、田野、坑塘、排水沟等处。 最适生长温度为20~ 33,为杂食性,以动物饲料为主。

产卵期长江一带4~6月,越南越早。

生性凶猛,夜行性动物,性喜成群,怕光,眼睛小,视力弱,昼伏夜出,都靠嗅觉和两对触手捕猎,食量大,贪食,主要是动物性的食物,如昆虫、小杂鱼、虾、虾经常在晚上活动和取食,白天潜入水底和洞穴。

人工饲养后,白天摄食,也可食用部分植物精饲料。 塘虱鱼适应能力强,能在小水体和低溶解氧的环境中生长,且病害少,饲料来源广泛,易于养殖,成本低。

池塘鲽鱼体形与其他鲶鱼相似,个体细小,体色呈土黄色或黄色,为底栖鱼类。 喜暗畏光,白天活动少,多潜伏在水底,夜间活动频繁,挖洞筑巢,常数群居成穴。

喜温耐寒、耐寒,低温临界温度为7-8,生长最佳水温为22-32。 耐低氧,溶解氧量在0.8毫升以上即可正常生长,可进行高密度养殖。 塘全帧鱼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食小杂鱼。

虾、贝、蚌动物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 与其他鲶鱼相比生长速度较慢,当时幼鱼可达20—25厘米,体重可达100—150g; 第二年体重25—34厘米,体重250—300g。

蕨菜的食性与生物学特征和本地稻草相似,但生长速度和体型比本地稻草大得多。 当年幼鱼经过3--4个月的饲养新技术,体重普遍可达250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750克以上。

二、苗种培育

1、准备用水花培育池塘。

)清塘)开放的池塘不能太大。 通常2-5亩就可以了。 在水花落入池塘前的10-15天左右,请将池塘修整干净,同时做好清塘工作。 清塘可选用生石灰、茶麸、漂白剂等。 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为50-75,

茶粕清塘亩产作用30公斤。

)加水)水花养塘一般注入水70-80厘米,但注入水时需使用60-80目筛网过滤,避免敌害生物入侵。 适量施有机肥或绿肥培养生物饵料,清塘药材无药性后,试水无问题可出苗。

)3)解毒)珠江三角洲地区,池塘主要水源为河涌水,水质条件不太好,清塘后入水,出苗前必须进行解毒处理,为保证下苗安全,碧水爽500-1000毫升/亩净

也可以人工张口喂食,在水花下育苗前,要做好饵料生物的培育,确保开花成活率。 水体解毒后第二天一般施用“苗种培饵氧吧(氨基酸速溶粉) 1包/亩藻种(主要成分为脱氮菌调合粉( 100-200克水美)主要成分为磷酸氢钙) 100克/亩”。

2、水花运输

水花一般使用幼鱼的袋子氧气输送。 在水花运输过程中,在苗袋中加入苗种免疫浸泡剂,每立方水使用30-50毫升,可以提高水花的体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水花的下池

塘虱苗下塘前的处理: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来的鳅苗,放养时应注意袋内、外温差不可大于2。可将装苗袋漂浮于水中,使袋内外温度接近后(约20分钟),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动游出。

放苗时间:以晴天上午9-10时为佳。

放泥鳅苗前需要检查池塘中是否有蜻蜓幼虫、水蜈蚣等天敌。以免大量繁殖对水花和鱼苗的培育造成较大威胁。必要时,可以在池塘周边使用围网,避免敌害生物的进入。

下苗前2-3小时可以全程泼洒有机酸500-1000毫升每亩,有助于缓解水花下池后的应激。

水花苗的放养密度:视水质,池塘条件灵活调节水花的培育密度,培育密度控制在每亩20万尾左右。

4、水花的培育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放入苗池前,可以先将水花放入暂养小网箱内,每万尾鱼花用“鱼美(主要成分为黄豆粉等)10克+安多(复合维生素)10克+酵母多糖10克”喂饱水花,待水花吃饱后在上风口放入池塘。)蛋黄等人工饵料进行投喂,

饱食后下池,有助于水花成活率的提高。

刚下塘鱼苗必须要有充足实物来源,前3-5天能否保障所有鱼苗摄食,是标苗成活率的核心影响因素。

放苗1-4天内鱼苗主要摄食池塘的有益菌类、藻类和浮游动物。当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不足时,塘虱水花得不到充足的饵料,成活率就会降低,因此在下塘当天开始全池泼洒“鱼美剂”,10-20克/万尾/次。

以后每天投喂3-5次,每10万尾苗每次用(“鱼美剂”200-400克/亩+安多(复合维生素)200克/亩+酵母多糖100克/亩),具体用量要根据鱼苗的长势灵活增加其他塘虱苗期粉料等人工饲料。

直到苗种出售。

刚下塘的前三天每次投喂量一定要足够,每天投喂次数3-5餐为好。

防止水体老化:每隔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5-10厘米左右,每五天补一次营养和菌种“苗种培饵氧吧1包/亩+藻种100克+水美100克/亩”。

饲喂2周后,就要改为以投饵为主。开始可撒喂微末状配合饲料和颗粒料的混合,经过几天,逐步过渡到颗粒饲料。

开花的过程中,亦可以全程投喂粉料,每10万鱼花使用2斤料左右每天,每天投喂3-5次,每天视鱼苗的生长情况逐步加量10%-30%,直到15天后开始逐步转喂颗粒料。

塘虱属于肉食性鱼类,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大小相残非常厉害,故在仔稚鱼阶段的饵料一定要充足,达到3公分后,及时分筛。

敌害生物的管理:池四周用沙龙网或塑胶板密围以防敌害侵入,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收获时能完全排干。 放苗前须将池底晒干后泛入新水,水深20~30cm,

池底置放长约15cm 的小塑胶管让其躲藏休息或在池中种植不超过总面积的1/2 的水浮莲、浮萍等。

鱼苗放养鱼种放养根据养殖要求确定放养时间,放养密度可放养体长3~5cm 的鱼种60~200 尾/m2,且同池中放养的鱼体规格大小要一致,必要时在放养前要对鱼种进行分筛。

5、水花培育过程中常见病害的处理

气泡病:水花下池前1小时使用“苯扎溴铵30-50g/亩”能最大限度防治气泡病。

寄生虫病:常常导致鱼花出现白嘴白尾的症状。水花下池7天左右,全池泼洒“纤灭100克+原虫膏150克=1亩”,连用2次。

下塘十天后,苗种的体质还处在比较弱的阶段,水体里沉积了残饵正好适合寄生虫的生长和侵袭,这时需要后天补上可抗寄生虫侵袭的铠甲,内服纤灭3-5天可保苗种安全度过第二关。

由于鱼苗在幼鱼期消化、代谢和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在转料时很容易出现腹水、肠炎。因此在转料时使用活力团(EM菌,投喂量的2%拌料)连续拌料4天。提高肠道的消化吸收效率,增强鱼苗的免疫力和体质,

内服后加料稳定。

塘鲺标苗塘一般没有增氧机,增氧剂的使用就会非常重要,判断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缺氧死亡。最先出现缺氧时间为水蛛大量繁殖时,这时要及时使用粒粒氧增氧。在养殖过程中判断鱼苗是否缺氧的方法就是观察鱼苗是否集群。

如果鱼苗集群,使用粒粒氧后鱼苗散开,就说明是缺氧造成。否则,有可能是虫害引起,鱼苗缺氧的时间段集中在傍晚和早上。

三、 鱼种培育

到鱼苗培育结束时,鱼苗的规格为2.53厘米,如果把这些鱼苗作为成鱼养殖的鱼种,成活率低,高产稳产没保障。因此,要进行二级培育,把鱼苗下池培育2030天,培育成510厘米的大规格鱼种,

适应成鱼养殖的需要。

鱼种培育的方法主要有2种:一是小水体培育;二是将小规格鱼种放入一个适当面积的普通池塘培育。

1、培育池地建造:暂养池宜建在大塘边靠近水的地方,依规模而定,一般每亩大塘需配备1020平方米的水泥池或者小土池。水泥池底部及池壁用水泥浆抹平,池深1.51.6米。池底铺一层20厘米厚的淤泥。

经晒底消毒后,便可加水.池底放置竹筒、瓦管、石块作为洞穴,供鱼种栖息,池内种植水葫芦遮阳或在池上设置遮阳网;水源充足。同时设进水口、排水口和水位控制口,池底向排水口一端倾斜,池底高的一端设进水口。

在排水口的出水口处设集苗池。水位控制口兼作溢水口,用40目筛网封住溢水口。

培育池一般加水50-60公分左右。注水时间筛绢过滤,严防敌害入池,然后施入肥水产品,使池水呈淡黄绿色,试水无问题后再放入鱼苗。

2、鱼苗消毒:鲶于进入池前,应用20ppm的聚维酮碘溶液液浸浴10-20分钟,进行消毒杀菌。

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视水质及饲养管理条件而定,通常体长厘米左右的鲶鱼苗,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00尾左右,若计划培育成更大规格的鱼种,密度可低些。要注意同一池子一定要放养同一种规格的鱼种,

避免出现大吃小的现象。养殖过程中每隔10天左右要用鱼筛把长得特别快的鱼种筛出放入其他池子养殖。

4、合理投喂:经“勤投少喂”为原则。标苗期投喂的量和方式,决定了苗的规格分化程度。鱼种培育阶段以投喂塘虱鱼种阶段的配合饲料为主,投饵要做到定时、定质、日投量为鱼体重的,

每次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度,可用盆或网片搭成几个食台,分布池塘四周,放入后沉入水中让鱼苗吃食。

5、日常管理:要保持苗池水质调节清新,呈黄绿肥嫩。日灌注新水左右。如苗池水质调节有污染迹象,应立即加注新水,并进行冲氧。同时,应密切观察鱼苗活动情况,注意做好鱼疾病防治工作。

对主要因水质调节污染、细菌繁殖侵主鱼体所引起的鱼疾病,如水霉疾病、肠胃疾病、气泡疾病等,可用下法防治:

(1)加注新水。

(2)下池前1小时使用苯扎溴铵50-100毫升每亩米全池泼洒。可以预防气泡病。

(3)定期内服虫虫草,纤灭等驱虫的中草药可以预防车轮虫等常见的寄生虫,定期内服EM菌和VC,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肠道的功能,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

返回列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