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近两年,笋壳鱼、鳜鱼等品种相对走俏,鲮鱼仔作为它们的饲料鱼,需求越来越大,使得鲮鱼这条一直不太被重视的鱼,成为了“热门”养殖品种。
文/图海大集团华南鱼料技术服务部
鲮鱼是广东池塘养殖中最主要的底层鱼类,有土鲮、麦鲮、泰鲮等品种,养成罐头鲮鱼或鲮鱼仔。其中,罐头鲮的养殖以四大家鱼套养土鲮为主,在广东各地草鱼塘大多有分布;而鲮鱼仔多为麦鲮,常作为鳜鱼、笋壳鱼等的饵料鱼,采用精养或鱼鸭、鱼猪混养模式,养殖水面超10万亩,主要分布在清远、肇庆、江门、佛山三水等地,以清远养殖最为集中。
一、广东鲮鱼养殖概况
1、清远片区
作为珠三角最大的鲮鱼养殖区域,清远主要养殖麦鲮、土鲮,养殖面积5-6万亩,鳜鱼养殖面积1万亩左右。养殖鲮鱼和鳜鱼的情况可分为四类:专养麦鲮、专养鳜鱼、以鳜鱼为主兼养麦鲮、以麦鲮为主兼养鳜鱼。2012年,鲮鱼精养模式的产量大多在1300-1500斤/亩之间,效益在1000-2000元/亩,少部分养殖户达到2000斤/亩以上,亩效益超过3000元。麦鲮投喂的食物品种繁多,有猪料、鸭料、原料(麸皮、花生麸、黄粉、豆粉等)、鱼料,其中用鱼料的比例为30-40%。大部分养殖户一天只喂一餐,且基本上没有投料机,增氧机约10亩/台。近年来,影响麦鲮养殖的主要是寄生虫,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很少见。
2、中山片区
主要分布在横栏镇(约2000亩水面)和东阜镇(约2500亩水面),横栏多为鱼鸭混养,东阜以罐头鲮与草鱼搭配混养为主。2012年之前,养户大多数是使用低档颗粒料、鸭料或鸡粪喂鱼,平均亩产量不到1500斤,效益普遍在2000元/亩左右,其中塘租成本占到1元/斤(塘租约2000元/亩),因而提高产量成为当地养户的共识。
3、江门片区
江门棠下养殖水面超过3万亩,以猪鱼混养(15头大猪/亩)为主,养殖品种有草鱼、鲮鱼仔、鳜鱼、笋壳鱼、鳗鱼、虾等,平均塘租达到3500元/亩。2012年6月份后,小草鱼价格低至4元/斤且卖鱼难,而11朝左右的鲮鱼也有4元/斤,并且当时鳜鱼、笋壳鱼处于大投喂的开始,于是更多养户开始转向鲮鱼仔、鳜鱼、笋壳鱼的养殖。
4、佛山片区
丹灶以投喂黄粉、花生麸、猪料、鸭料等为主,亩产平均在1500斤。有草鱼和麦鲮混养、鲮鱼精养2个模式,岸上有猪或者鸭。平常的鱼塘管理以杀虫、消毒为主,每个月一次。
二、鲮鱼养殖效益影响因素
鲮鱼的适宜生长水温在15-30℃之间,当温度降至15℃时,鲮鱼停止摄食,进入越冬期;而水温低至8℃时,容易出现鲮鱼冻伤或冻死。鲮鱼生活在底层,杂食性,除了摄食配合饲料外,也大量摄食塘中的有机碎屑,对水体溶氧要求不高,在3mg/L以上水体中能正常生长,水体溶氧低至0.5mg/L时,仍不会大量窒息死亡。
由于鲮鱼对环境的忍受能力强,即使浮头也不易死鱼,所以许多用户错误地认为鲮鱼养殖浮头是正常现象,造成了部分鲮鱼养殖管理一直被忽视。从单斤鲮鱼仔的饲料成本上看,平均成本在1.5-2元,养得好的成本可控制在1.3元以内;部分养殖户管理不当,成本超过了2.3元。从亩产量上看,鲮鱼仔的亩产量在1000-3000斤不等,少数养殖户亩产量达到了3000斤以上。因此,最终的亩效益差异也很大。分析原因,得知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饲料选择
饲料定位上,各大公司的鲮鱼料以21-25粗蛋白居多,以颗粒料为主。目前,海大集团通过对鲮鱼苗种阶段营养需求的研究,发现鲮鱼仔的营养需求与草鱼种相近,在原有的21-25粗蛋白档次基础上,提高营养需求可加快鲮鱼仔的生长速度,同时鲮鱼仔背肉明显变厚,会减少后期“黑身鱼”的出现。
整体而言,对于单养鲮鱼(麦鲮、泰鲮),饲料蛋白含量要高,以高档鲮鱼料为主,而配养鲮鱼(主要为土鲮)则可以选择蛋白含量低一点的饲料。
2、增氧机的使用
由于鲮鱼养殖密度大,且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强,不易浮头死亡,所以很多养殖户忽视对池塘溶氧的关注,不太重视水质管理和增氧机的使用,一般是7-15亩的池塘配一台增氧机,且多在浮头时开启。而长期溶氧不足的情况下,鲮鱼摄食、消化受阻,生长比较缓慢,拉网起捕间隔时间长,养殖成本也比较高,产量偏低。
3、卖鱼的及时性
作为鳜鱼饵料的鲮鱼仔养殖,其规格一直处于朝苗鱼种养殖阶段,生长速度很快。在水环境较好、食物充足的情况下,9朝苗以内的鱼种,每3-5天体重可以增加一倍;而9-10朝鱼种增加一倍体重的时间也仅需7-10天,因此鲮鱼仔的养殖“顶塘”是很常见的现象,也是导致养殖成本严重增加的“无形手”。
因此,为了提高鲮鱼仔养殖产量,建议在养殖期间分塘前,小苗每天加料30-50%;9朝苗之后,每5天左右加料25-30%;且在养殖中后期,注意加快卖鱼速度,每5-10天出鱼一次。
三、开花期的养殖管理
麦鲮仔开花期间的养殖管理一直比较粗糙,开花成活率普遍较低,很多不足三成。如6-8亩塘,开花2000万尾,到15-25天分塘,规格在2000尾/斤左右,存塘鱼仔有3000斤,成活率仅约30%。因此,选择好的鱼仔及进行精细管理,对提高麦鲮仔的养殖效益上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
1、如何选择质量好的水花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一般可将水花分成3个阶段:卵黄囊苗、水花鱼苗、红肉鱼苗,之后进入到小鱼种标粗阶段。
卵黄囊苗:是指从鱼卵破膜开始,直至水花下塘前的一个阶段,一般是破膜后4-6天,以出现“腰点”作为结束标志。该阶段的鱼苗身体还未完全发育完成,只能随水流“上下泳动”——俗称“垂直游”,以吸收体内的卵黄作为营养物质来源,这种水花鱼苗在静水池塘中几乎不能成活。
随着鱼苗快速生长,卵黄囊逐步被吸收。当鱼苗开始由“垂直游”转变为“水平游”,且头部后方出现“黑色”腰点时,此时鱼苗能够开口摄食藻类、细菌团等,可下塘培育。如果卵黄消失后1天内都吃不到食物,鱼苗会因“饥饿”而变成“弱苗”,出现“闭口”不能摄食,并在2-3天内逐步死亡。
因此,在选苗时需要特别注意观察,优质苗判断方法如下:
(1)规格越整齐,后期成活率越高;规格不整齐,很容易造成规格分化,成活率低下;
(2)鱼苗能够在水中水平游动,且轻轻搅动水体,鱼苗能够“逆水游泳”,则为“壮苗”;不能“水平游动”,或“随水漂”的鱼苗为“嫩苗”或“弱苗”;
(3)把鱼苗捞起,放在掌心或白瓷盘中,鱼苗身体能弯曲成“C型”或者“O型”,则为“壮苗”,不能则为“弱苗”;
(4)鱼苗观察,起腰点、且有卵黄囊为“壮苗”;起腰点,但没有卵黄囊或不明显,为“老苗”,不起“腰点”,为“嫩苗”。总之,“规格整齐、身体健壮”的苗种才是优质苗。
2、开花期隐形杀手
(1)池塘pH值
水花鱼苗还没有发育完全,细微的水环境变化都有可能造成鱼苗出现“畸形”或者死亡,而pH值是影响鱼苗开花的“隐形杀手”。
当水体pH值低于7.0时,水体偏酸,会影响鱼体血红蛋白运氧能力不足,造成鱼苗鳃呼吸受阻,出现鳃部红肿,或鳃出血死亡;当水体pH值超过8.5时,水体碱性较强,能够腐蚀鳃丝,造成鳃丝粘连不能呼吸,出现白鳃死亡。
4-5月份酸雨较多,外源水pH值大多不足7.0,干塘后直接进水放苗,很容易出现“开花只有一塘水”的现象。因此,水花放苗前2-3天,需测定水体pH值,满足早晚pH值在7.2-8.0之间。
(2)进水时间过长
4-6月份雨水较多,是各种鱼类及其敌害生物繁殖的旺盛季节。水花刚下塘一周内,一只蝌蚪一天一夜能够摄食超100尾鱼仔,而虾钳一天一夜也能够钳死或者钳伤约50尾鱼仔,对鱼苗成活率影响较大。
进水超过5天以上的水体,很容易被青蛙产卵,或者繁殖虾钳对鱼苗繁育造成危害。此外,在天气晴朗的6月,进水3-5天水体已经普遍较肥,不加处理直接放苗,容易在放苗后2-3天内出现过肥现象,造成严重的气泡病。
因此,高温期放苗,建议进水3-4天内开花;进水时间过长,可以排出部分水体,再进水、并杀虫消毒后,再开花。
(3)施放粪肥培水
麦鲮开花过程中,许多用户都有使用粪肥习惯,这往往会造成后期鱼苗培育出现水质和疾病问题。
一方面,粪肥中还有许多未消化的饲料蛋白、以及畜禽排出的尿酸——与尿素相似,在塘边挂袋或堆肥,都会在细菌的发酵下,快速分解成氨氮,并部分转化为亚盐。因此,粪肥使用过多的池塘,会出现前期氨氮超标,7-10天后亚盐超标的现象。
另一方面,鸡粪、鸽粪的杂质较多,含有较多的微生物,使用后,容易造成麦鲮出现肠道的线虫病、鳃部车轮虫病等,使鱼苗消瘦发黑,周期性爆发疾病,不仅影响鱼苗的生长,也大大提高了后期鳜鱼养殖的危险性。
投喂不足时的鲮鱼仔
(4)饵料投喂不足
刚放苗的麦鲮水花,生长速度非常快,放苗15-20天,可从数十万尾每斤的规格长至1000尾/斤。
为了满足自身的生长,水花鱼苗每天能够摄食体重50%-80%重量的食物,几乎在不停的摄食。
研究表明,水花鱼苗饱食后2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消化完全,继续下一餐的摄食和消化,投喂时间间隔超过4小时,会造成鱼苗规格差异大,弱苗多;水花鱼苗摄食不足会延长鱼苗的生长期,造成鱼苗成活率大大下降,刚放苗的仔鱼,食物充足与3天不喂相比较,成活率会下降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