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王守红终于打听到,牛粪是用来种双孢菇的。“听说那种蘑菇可以出口赚大钱。”王守红为学种植技术,亲自去了福建,学成回家的当年,就试种了7分地。让王守红没想到的是,7分地的双孢菇一年竟让他获利4000元。跟妻子合计之后,第二年,王守红租下了一家皮鞋厂闲置的厂房,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双孢菇种植基地。2004年,王守红销售了16万公斤双孢菇,利润达30多万元。这些双孢菇被当地的企业收购加工后,全部销到了国外。
进入王守红的厂房,记者看见的是成堆的碎牛粪,被整齐地抹开成格排列,“你是不是想到了养蚕?”王守红说,他现在已经拥有8000平方米的双孢菇种植面积,而这些双孢菇下面,是牛粪、土与秸秆的混合物。“现在养牛的人越来越多,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也降低了,如果牛粪能利用起来,或许是我们这些养牛人的新出路。”王守红对记者说,目前临泉全县每年出栏黄牛17万头,如果将这些牛粪都利用起来,每年产生的效益将达到12个亿。
B初中没毕业 却是种菇专家“
因为小时候家穷,我初中没毕业就不念了。”王守红是临泉县一名普通的农民,但是他身边的朋友说,别看王守红没文化,养牛种菇绝对是专家。2000年,王守红号召成立了临泉县长官黄牛协会,王守红自认会长,会员发展到近1500人,共养黄牛4万余头。“外面说我卖牛粪赚了1000多万,那是误传,1000多万是整个协会的利润。”带着大家卖牛粪之后,王守红还想搞种植。
从2002年开始,就有人找王守红请教如何利用牛粪种双孢菇,后来前来请教的人越来越多,王守红干脆办起了黄牛技术培训学校,主要向养牛户传授种双孢菇知识。“双孢菇的市场主要在国外,国内目前只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要在全国推广,靠我一人不行。”截至目前,学校已不定期举办过35届培训班,来自黑龙江、云南等地的6000多人学会了双孢菇牛粪种植技术。“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一位县委副书记,曾带着农民到我这学习。”王守红告诉记者,来学习的人虽然很多,但学校不收育种费、技术费,只象征性地收取住宿、伙食费等生活费用。
“我们最关心的除学技术外,就是双孢菇的国内市场。”来自南京浦口的农民邓成志说,在国内有些地方并没有出口加工企业,种出蘑菇如何处理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我考虑过,牛粪上种出的双孢菇绝对不能像海南的仙人掌,最后没人要烂在地里。”王守红告诉记者,目前双孢菇的市场价格每斤2.5元,具有成为家常菜的条件,通过这几年与蘑菇加工厂的合作,产品都是供不应求,双孢菇在国内形成市场只是时间问题,“不怕他们种的蘑菇没人要,就怕学员们种不出质量好的蘑菇,因为我做的是订单农业。”王守红对他培育的双孢菇很有信心。
C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王守红的妻子叫周继红,小名叫“鲜花”。“刚结婚的时候,我家很穷,别人都说她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王守红笑着说,现在看来牛粪比较有营养,还种出蘑菇赚大钱,鲜花是插对地方了。“过去种双孢菇用菜籽饼、尿素、磷肥,成本高,现在用牛粪、秸秆,成本几乎为零。”王守红叙说起牛粪的好处。
以秸秆、酒糟喂牛,在牛粪上种双孢菇,牛尿制沼气,牛多余的排泄物给树追肥,树阴下再种双孢菇……一些在农村本该被扔掉、烧掉的废物,通过王守红奇妙的排列重组,变成了农民口袋里的钞票。“不谦虚地说,我已经有200多万的资产了。”王守红告诉记者,自己有钱之后,他开始帮着村民致富,只要有人愿养牛种蘑菇,他都倾心帮忙,目前,仅长官镇卖到阜阳供出口的双孢菇就有800多吨。不仅如此,王守红又教会了附近100多户农家制造沼气,用电、烧火全出自沼气,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源。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王守红之所以拿到地球奖提名,就是因为他探索出的“林-草-牧-沼-菌”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尤其是对牛粪的突破性利用,在促进农民增收,节约利用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武长鹏)
-新闻链接
地球奖是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与有关单位合作,于1997年设立的国内第一个环保大奖,是目前我国覆盖领域最多,单项个人奖励最高的环境奖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旨在表彰新闻、教育、社会各界及青少年集体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提高公民环境意识,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据悉,地球奖设立以来,先后有数百名杰出人士因对环保事业的奉献精神和突出事迹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