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一家农业观光园,工人正在调整番茄枝叶。刘如楠摄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疆,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沙漠的景象,也带来了极富特色的农产品。
日前,《中国科学报》跟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走访时发现,依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内蒙古正着力打造地理标志商标和产品,在品牌引领、脱贫致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截至2020年上半年,内蒙古累计地理标志商标注册167件,比2017年底增长94%,位列全国第12位。
地理标志商标增幅明显
“2018年以前,赛罕南瓜每斤才0.7元,通过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价格涨到了1.2元/斤。现在我们格此老村40%的农户都在种植南瓜,种植面积由200亩扩展到800亩,年产量从1500斤增长到了120万斤,大家干得非常起劲。”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河少镇瓜菜协会会长张连威告诉《中国科学报》。
据了解,由于赛罕区日照时间长、光照强,耕地多为沙质土壤、通透性好,昼夜温差大、作物积累糖度高,其南瓜口感细、甜、沙。
张连威30多年前开始从事南瓜种植,后来将从日本引进的南瓜品种与当地品种结合,经选育、杂交之后,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种植、品质优良、产量较大的南瓜新品种。他也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2017年,在赛罕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由黄河少镇瓜菜协会牵头,开始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格此老村也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从育苗栽植、田间管理到采摘生产过程的管控、质量追溯制度。
此外,商都县西芹、突泉小米、准格尔糜米、河套西瓜等都是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
“在我国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阿尔巴斯山羊肉、扎兰屯黑木耳、阿拉善白绒山羊、阿拉善双峰驼、鄂托克螺旋藻等5件地理标志商标入选,地理标志农产品正向国际化迈进。”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吕金华说。
品牌引领,农畜产品涨身价
吕金华介绍,集体商标等为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区域品牌打造上,自治区政府牵头、龙头企业发力、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协同,共同培育形成了乳业、羊绒、马铃薯、牛羊肉、杂粮杂豆、旅游文化等商标品牌集群,形成了内蒙古商标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新格局。
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黄金种植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具有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优越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农畜产品零散生产、缺乏统一标准,产品包装、参数参差不齐,企业没有形成竞争合力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过精心筹备,巴彦淖尔市首个由政府牵头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赋河套”于2018年9月在北京发布。“天赋河套”系列集体商标2018年已核准注册。河套地区的粮油、肉乳绒、籽类炒货、瓜果蔬菜、蒙中药材、酿造加工等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第一次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
在该品牌的带动下,河套优质农畜产品身价明显提升。巴彦淖尔市市场监管局局长赵永君介绍,“目前品牌授权的12家企业53款产品实现溢价25%以上,带动全市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0%以上。‘天赋河套’这个超级IP已经成为了一把打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未来,该市计划申请注册“天赋河套”国际商标,全力打造河套全域绿色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
助力脱贫,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以龙头企业为航向引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渠道等资源优势,再聚合农户的土地资源,乌兰察布市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经营发展之路。
拿“商都县西芹”地标企业鑫磊合作社来说,该社已吸收了10个村民小组670户入股,安排就业380人,包括贫困人口188人;而“乌兰察布马铃薯”地标企业民丰公司稳定流转土地8万余亩,每年支付农民地租约2000万元;阴山优麦实施“订单模式”,采用“公司+农场+基地”的合作模式,2018~2019年在察右中旗及周边旗县共同发展燕麦种植订单15万亩,其中涉及贫困户4430户。
吕金华表示,立足现有地理标志商标,全区利用商标品牌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如商都县,近年来以西芹为抓手,注册了迷你南瓜、樱桃、西红柿等地理标志商标,打造“一篮菜”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了不少农牧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