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阴天越需要掀棚增光”、“洒水不能过多,气温低了得适当减少水量”……
在河北省魏县院堡镇扶贫产业园区,56岁的农民食用菌专家、全国劳动模范苗银德的手机最忙,在走棚串户现场指导同时,电话指导也一直不停。
蘑菇产业园区
隆冬时节,园区里一排排整齐的食用菌大棚覆盖着深色的保温棉垫,虽然天气越来越冷,大棚内外却是一片火热的劳动场面。
苗银德从北京参加表彰会后,当天就来到园区,现场指导农户装料、发菌、上架……五六处上千平米的食用菌料场上,数百名工人正在装袋、忙碌,四五十位大嫂大婶们围在一大堆发酵好的菌料周围,氤氲的雾气里,放菌种、填菌料,一辆辆满载菌袋的电动车驶向不同的大棚。这边,已经开始采摘蘑菇的大棚里,一筐筐上等的新鲜蘑菇,成车运往邯郸、安阳、石家庄、郑州、济南、北京、内蒙等地,一天内便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而今,在苗银德的带领下,院堡镇食用菌园区种植规模已经发展到1300亩,建设食用菌大棚1100个,年产鲜菌菇 10000吨,优质菌种2500吨,带动贫困户386户,拉动就业1500余人,一个大棚带动一户净增收2万元以上,带动一个贫困劳动力年增收10000元以上。
对于未来的发展,苗银德满怀信心的说:“进入‘十四五’,园区将与北京优木源公司合作,发展食用菌种植全链条产业,创建国家优质食用菌品牌和中国食用菌之乡!”
全国劳动模范
1964年4月,苗银德出生于魏县院堡镇中三中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他高中毕业后开始学习蘑菇种植技术,从自家院子里的三间棚舍起步,经过探索实践,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乡亲们眼里的致富能手。他又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建设了12个大棚,并带领远乡近邻投身蘑菇种植。蘑菇棚从12个、30个、50个……参与农户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先进,效益越来越稳定。
期间,在培训乡亲们同时,他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业务辐射本县乡和周边各地300多个农户。2008年8月,他获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食用菌种植最高等级“技师”。2015年12月,园区食用菌连续3年荣获河北省名牌产品。
从事蘑菇种植35年来,他始终坚守技术一线,白天指导技术、发现问题,晚上研究探索,寻找问题答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未叫过苦、喊过冤,只要哪家大棚种植发现问题,他都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分析原因,精心指导,为全县和国家食用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1998年4月,他荣获邯郸市劳动模范,1999年4月,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2020年11月,苗银德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蘑菇王”的使命
回忆当初,苗银德怀揣东拼西凑来的1200元钱,骑自行车辗转几十公里,从临漳县买回2500公斤菌种菌料,用自家的房子改造成简易大棚,次年两茬平菇下来,刨去成本,纯收入800多元。
之后,为提高技术,他远赴河北邢台、山东济宁等地学习大棚育菌种技术,回来从镇卫生院借来高压锅培育原种、栽培种,一步步带动乡邻和周边农户发展蘑菇种植致富。他的菌种栽培室和蘑菇大棚园区先后成为河北大学、河北农大、河北工程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技实验基地,苗银德也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蘑菇王”。
经苗银德传授过技术的18个农民,如今一个个都富起来了,有的还当上了老板。苗银德日子过得节俭,可他对别人却十分大方。疫情期间,苗银德捐款给村里购买防疫物资。有出高价的销售商前来收蘑菇,他把机会让给其他农户。
苗银德说,作为一名农民,有幸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他自己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同时也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我只有加倍努力,花更多时间将研究成果转化成脱贫生产力,服务人民群众,心里才能踏实。”
在平凡的冀南农村,苗银德正一步一个脚印,用智慧的劳动书写着对家乡的热爱,用科学创造精神诠释着一位新时代农民的楷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