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芳
我国稻作史悠久,历代先人针对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稻种植模式,其中包括稻鸭共生、稻鱼共生、再生稻这三种模式。稻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种养技术,可以追溯到我国明朝时期(公元 1368 年—公元 1644 年),并于 2011 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1]。稻鸭共生指稻与鸭互惠互利,稻田里的鸭子通过游泳、踩踏、觅食和排泄,减少稻田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丰富物种多样性、改善土壤通气性、物理结构和肥力,从而帮助水稻生长,有助于减少化学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稻田也为鸭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和丰富食物,有利于鸭生长健壮、肉质好。稻鱼共生同样是一种古老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我国已经实行了 2000 多年,2005 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的农业遗产系统。它不仅具有和稻鸭共生相似的生态功能[3],还有助于在淡水资源有限情况下扩大淡水鱼养殖面积和提高淡水鱼品质。近年来,我国已将发展稻鱼一体化种养列为国家战略,全国种养面积约为 167 万 hm2,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 4.5%[4]。再生稻是一种“一栽两收”的传统耕作制度,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 1700 年前,适用于种植一季稻时间有余、种植双季稻时间又不足的地区,主要优势是劳动力需求少、生产成本降低、稻米品质优,产量和利润增加,随着我国水稻育种的进步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及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再生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稻鸭共生、稻鱼共生、再生稻三种模式皆是从时空上充分利用土地、光、温、水等自然资源来实现优质稻、稻花鱼、跑田鸭三种农产品丰收,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目标。因此,将三种模式结合,推广再生稻鱼鸭一体化种养模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种养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推广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四都镇再生稻鱼鸭一体化种养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长汀县四都镇生态环境和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四都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西南部,处于闽赣交界处,生态环境优越、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水质优越,全镇森林覆盖率达 86.55%,全年断面水质达“Ⅱ类”标准,十分适合优质生态农产品生产。四都镇共 49 个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均水稻种植面积约 760 hm2,其中适合开展稻田养鱼养鸭的面积约 350 hm2。2017 年开始,长汀县农业农村局和四都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在长汀县绿态再生稻专业合作社(位于四都镇圭田村,海拔 330 m)连年推广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显著,四都镇的再生稻鱼鸭一体化种养面积从 2017 年的 45 hm2 增长到 2021 年的 190 hm2。
2 再生稻鱼鸭一体化种养技术要点
2.1 稻田选择与田间工程建设
2.1.1 稻田选择和建设
选择海拔 450 m 以下、保水保肥能力强、耕作层较深、平整连片、排灌方便的稻田,土壤 pH 呈中性或弱碱性,附近有充足、清洁、无重金属污染的水源(小溪或山涧水较好),上一年度施肥和用药较多的田块不宜使用。在近路位置预留机械耕作路径,在靠近水源的稻田位置安装进排水口,每个田块都应具有一个进排水口,要用细孔尼龙网拦住,防止鱼逃脱,阻止垃圾杂物由进水口进入环沟。田埂建设在鱼沟外围,比田块高约 0.5 m,与鱼沟相距约 1 m 距离。若常年种养,田埂和环沟可适当加固水泥或砖石,防止塌陷,确保不漏水,可连续使用多年。田块周围用细孔尼龙网围建防逃网,防止鸭逃脱和天敌。田块上方建立高约 2.2 m 的天网,防止各种鸟类捕鱼,造成鱼减产。
2.1.2 鱼栖地建设
根据田块形状在稻田周围开挖鱼沟,鱼沟呈倒梯形,下窄上宽,下底面宽 1.5~2.0 m,上底面宽 2.0~3.0 m。鱼沟比田块水平面深 1.0~1.5 m,便于稻田干湿交替灌溉和烤田所引起水层变化时鱼游到鱼沟。鱼沟一面适当夯实作为护坡,防止坍塌,沟的面积与田块面积比约为 1:14。建设与鱼沟相连的暂养池,呈圆形,暂养池面积与田块面积比为 1:33。稻田、鱼沟、暂养池之间应留有宽约 0.5 m 缺口,使用竹蔑做拦鱼栅,空隙以不跑鱼为准。
2.1.3 鸭棚建设
鸭棚一般搭建在田块边靠近田角位置,按每 hm2 稻田放养鸭子 225~300 只、1~1.5 hm2 建设一处鸭棚、20 只/m2 来计算鸭棚面积。鸭棚区域需要高于田块 20~30 cm,设置防雨、防晒设施,保证棚内干燥,并放置饮水器和料槽。鸭棚高 1.8~2 m,就地取材使用竹竿作为鸭棚支架和横梁,埋深压实确保抗风不晃动,顶部盖茅草,底部用木板铺平。棚舍前用高 50~60 cm 的尼龙网围出小块旱地运动场,运动场面积一般是鸭棚的 2~3 倍。
2.2 稻、鱼、鸭品种选择
2.2.1 水稻品种选择
选择株型紧凑、耐淹水、抗性好、分蘖能力强、茎秆粗壮、抗倒伏、再生能力强的优质杂交晚稻品种(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3 级及以上),作晚稻早种—再生稻种植,能够实现一种两收优质稻的目标。晚稻品种正季生育期应在 110-120 d 之间,作早稻种植生育期约在 135-145 d。如‘晶两优 510’、‘和两优 1177’、‘和两优 713’、‘乾两优 8 号’、‘乾两优 1212’、‘五香优丝占’、‘野香优863’和‘野香优 703’等皆可。
2.2.2 鱼苗品种选择
选择能够适应于浅水生活、抗病性好、杂食性、生长快、肉质好的鲤鱼、鲫鱼或草鱼。
2.2.3 雏鸭品种选择
鸭在稻田中的主要作用是捕食害虫、取食杂草和肥田,因此要选择爱运动、食性好、觅食能力强、抗病性强、成活率高、肉质鲜美的品种。可选择长汀县山区多年来主要养殖的山麻鸭。
2.3 头季稻管理
2.3.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根据长汀县四都镇气候特点,3 月中旬平均气温稳定在 10~12 ℃,可进行头季播种,7 月上旬齐穗,确保头季在 8 月上中旬收割。大田机插用种量一般为 20~25 kg/hm2,种子进行晾晒、风选、消毒、浸泡、催芽、药剂拌种等提升发芽率,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立枯病、恶苗病等常见病害。采用工厂化机播,温室大棚育秧,使用专业水稻育秧基质,可保证秧苗全生育期养分供应,注意秧苗期光温水管理。秧棚内放置物理诱虫器、捕鼠夹等防止蝼蛄、田鼠危害。移栽前 3 d 施送嫁肥和送嫁药,送嫁药重点防治稻瘟病。秧龄 25 d 左右机插移栽大田,合理密植,一般机插密度设置为 14 cm×30 cm,每穴 2~3 株,既可以保障鱼和鸭水中活动空间充足,又能保证田间基本苗 75 万~90 万株/hm2。
2.3.2 深翻整田,施足基肥
在放鱼前 20 d 使用生石灰 450 kg/hm2撒施消毒稻田。上年再生季收割后,可撒播绿肥紫云英种子养地。大田期一次性施足有机肥作基肥,不施用化肥,在水稻移栽前 10-15 d,将紫云英植株、秸秆、腐熟农家肥 20~25 t/hm2 作为基肥深翻入地、灌水沤田、释放肥效。鱼和鸭的排泄物作为追肥,满足水稻后期营养需求。注重水分控制,保持田面浅水插秧,利于秧苗返青。返青后,提升水位至 10~14 cm,秧苗分蘖够苗后,间歇灌溉,头季收获前 7-10 d 烤田。
2.3.3 绿色防控病虫草害及收割
鱼和鸭喜食杂草、昆虫和水生动物,能够大幅度降低稻飞虱、稻象甲、福寿螺等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直接控制住大部分常见虫害和杂草,因虫害又是纹枯病、叶枯病等媒介,所以间接控制了许多病害。配合使用物理诱杀工具,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密度一般为每 2 hm2 安装 1 盏,安装性诱捕器,密度一般为每 0.05 hm2 安装 1 盏,主要捕杀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同时可在田埂上种植香根草,间隔 1 m,诱杀稻螟虫。四都镇多年来少有大面积严重病虫害发生,一旦病虫害发生严重,把鱼和鸭赶出大田后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头季稻 9 成熟时留约 40 cm 高桩机械收割,缩短再生季生育期,能够保证再生季 9 月中上旬安全齐穗。
2.4 再生季管理
2.4.1 肥水管理
在头季稻收割当天复水,保持薄水 3~5 cm 约 7 d,促进腋芽萌发,之后保持田块湿润即可。头季基肥足,加之鱼鸭排泄物肥田,再生季不需再施肥,可适当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头季收割前 13-16 d使用“九二〇”30 g/hm2、芸苔素 225 g/hm2,兑水 450 kg/hm2 混匀喷雾施用,提升再生季整齐度和稻米加工整精米率。
2.4.2 病虫害防治及收割
再生季因为株高相对较矮,田间湿度低,透风透光性良好,生育期短,所以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需勤于田间观察,若发现病害及时酌情防治。再生芽出芽时间不统一,若太早收获会导致未成熟米粒增多,整精米率降低,影响加工品质,所以应在 9.5 成熟或全熟时收割为宜。
2.5 鱼和鸭的田间管理
2.5.1 鱼的田间管理
对即将投放的鱼苗使用 5%盐水消毒 3-5 min,运载鱼苗的水温与稻田水温差应小于 5 ℃,使鱼苗快速适应环境。秧苗返青后投放鱼苗,为降低鸭捕食鱼所造成的损失,选择 150~200 g 的鱼苗,每 hm2投放鱼苗约 900 kg,数量约 4500 尾,鱼苗投田前一个月不用撒施饵料,腐熟肥发酵可产生大量微生物供鱼苗食用。一个月后准备米糠、麸皮、菜叶等饵料灵活掌握进行人工投喂,早中晚各一次,忌一次投喂过饱,让鱼充分运动寻食,肉质更好。水稻抽穗期鱼以散落的大量稻花、害虫稻飞虱、杂草等作为食物,可停止投喂食物。加强鱼病预防,鱼病主要是因为水质问题,要勤于换水,有利于防病又有利于降低水温防止鱼死亡。在间歇灌溉时注意提前拿开缺口处拦鱼栅,让鱼进入鱼沟。成熟前 7-10 d 烤田,把鱼集中于鱼沟中,捕大上市,小的留在暂养池中养殖至上市。再生季因田间水层深度不够,故不再田间养鱼。
2.5.2 鸭的田间管理
雏鸭放田前 2 天进行觅食训练,在秧苗全部返青后把破壳 10-15 d 的雏鸭放养稻田,为保证田间天然食物能够满足山麻鸭生长发育需求,放养密度为 500~550 只/hm2。放田后注意田间保水,防止踩踏秧苗。清晨在鸭舍饲喂 1 次半饱,把鸭放田,白天无需再喂,让鸭勤于觅食,食草食虫,切断病害媒介;傍晚赶回鸭舍后以米糠、碎米粒作为饲料饲喂 1 次全饱。放养 20 d 后,雏鸭消化能力和觅食能力提高,只晚上饲喂 1 次全饱即可。注意按时按期接种鸭肝炎疫苗和禽流感疫苗。头季稻达到抽穗中期时,将鸭放于鸭棚和运动场饲养,防止鸭啄食稻穗,导致水稻减产。再生季田间水位低,不再养鸭以防踩踏稻桩,收割后,可将鸭再次放田,取食收割后落地的稻谷。
3 效益评估
3.1 经济效益评估
经过多年评估,按头季稻产量最低达 7500 kg/hm2,再生季产量最低 3000 kg/hm2 计算,全年生产稻米至少 10500 kg/hm2,按照水稻干谷单价 3.4 元/kg 计算,水稻产值最低为 35700 元/hm2,除去稻田机械作业、秧苗期育秧基质、肥、药等需花费约 9000 元/hm2,最终稻米纯收入 26700 元/hm2。按跑田鸭最低产量 500 只/hm2 计算,每只跑田鸭价格为 75 元,跑田鸭产值为 37500 元/hm2,除去鸭苗、饲料等成本花费约 8000 元/hm2,最终跑田鸭纯收入 29500 元/hm2。按最低捕获成鱼 4200 尾/hm2,每尾 0.75 kg 计算,稻花鱼产量 3150 kg/hm2,按稻花鱼单价 25 元/kg,产值 78750 元/hm2,除去鱼苗、饵料等成本花费 24000元/hm2,最终稻花鱼纯收入 54750 元/hm2。综上,再生稻鱼鸭一体化种养比单种再生稻可增加鱼和鸭约80000 元/hm2 的纯收入,明显提高了农户种稻收益。
3.2 社会生态效益评估
再生稻鱼鸭一体化种养较常规水稻及再生稻种植减少了 60%以上的农药使用,基本实现了大田期全程无化肥投入,减轻了环境污染,恢复和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再生稻鱼鸭一体化种养大田能够产出优质生态稻米,还产出原生态、无污染、肉质好的稻花鱼和跑田鸭,市场价值高、易销售,使农民收益增加,大幅度提高了乡村农民种田养殖的积极性,进一步保障和提高了市场上优质农产品的供应能力,让更多老百姓实现了吃得好、吃得安全。再生稻鱼鸭一体化种养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金山银山”,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4 展望
再生稻鱼鸭一体化种养生产的优质稻、跑田鸭、稻花鱼存在销售价格偏低、销路窄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生态种养过程不可考证察看导致优质生态农产品无法被消费者信任。未来可采用“互联网+生态农业”模式,引进数字农业技术,建设再生稻鱼鸭一体化种养农业物联网,消费者可通过签订协议成为认养人,实现生产全过程远程可视化监控,也可畅游种植基地,亲眼见证生态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让消费者放心购买,真正让生态优质的农产品卖出好价格,走出新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