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温媛报道:“近段时间,每天能卖3万公斤,5辆大卡车拉上销往全国各地,整个采摘季能持续50天……”这个秋天,壶关县店上镇绍良村村民栗交忠很是“充实”,心里乐开了花。在壶关县,像栗交忠这样尝到种植西红柿甜头的专业种植户还有很多。

壶关县店上镇有3万多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18万人。但在外人眼里,这里的村民日子过得可不差。“这几年农民靠种菜挣了不少钱,尤其许多农民靠种植西红柿过上了好日子。”店上镇党委书记王红伟介绍说。

高收入的背后,是店上镇对旱地西红柿产业“二十年育一果”的坚持。从种植能手带头试种到合作社串起产销链条走向全国,从庄户地摸索到大棚育种,从无名之辈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店上镇为中心的旱地西红柿主产区在曾经“歉收成”的干旱土地上种出了致富“红串串”。目前,全县旱地西红柿种植已经发展到10个乡镇170个村,有种植专业协会及合作社167个、2万余户家庭进行种植,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旱地西红柿在壶关县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富”产业。

旱地西红柿为什么能够让消费者为之痴迷?原因其实很简单:用品质、营养和口味征服了消费者的“味蕾”。

“旱地西红柿产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个阶段。品质上,我们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规定,按照《无公害产品安全要求》《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等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从基地建设、土壤改良、日常管理、采摘储运等各环节入手,确保产品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在生产过程绝对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色素等化学物质,保证了产品的纯天然、高质量。”王红伟边介绍边拿起一个西红柿说,“可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西红柿,里边学问大着呢!”

有了品质的保证,更需要打开市场。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牵线+龙头合作社引领+能人带动+政策推动,店上镇旱地西红柿形成了集生产、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专业化营销模式,并借此将“金疙瘩”销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栗交忠这些种植大户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并通过电商等渠道把西红柿销往全国各地。“49元一盒12个的高品质西红柿在网络上一天卖1000多单,消费者认同,评价很不错。”提起新领域里的好成绩,栗交忠乐得合不拢嘴。

变的不仅是产业链条,更有产业链上的农民。旱地西红柿相关产业为乡亲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的就业岗位,不少村庄的剩余劳动力、贫困人口靠这项产业年均增收1万多元。

“我都63岁了,一年还能挣2万多元,你说好不好?”帮着分拣西红柿的景爱玲喜上眉梢。而仅在栗交忠这里“上工”的老乡就有80余个。

而旱地西红柿这样的“大路菜”毕竟是靠天吃饭的,如何能保证以此为生的农民年年都有好收益,彻底解决老百姓种地的后顾之忧?眼下,绍良村两条年产200万瓶西红柿酱生产线即将建成,可年加工300万公斤西红柿。将旱地西红柿进行深加工,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把种植户的利润再次提高,使种植户不再担心因产量大引起的积压问题,解决了由供需引起的价格波动这一市场难题。

这个秋天,硕果累累,满心欢喜。红透的不仅有枝头的西红柿,更有老乡们火热的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