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5月21日电 题:宁夏隆德:“赶着牛儿去致富”正成现实

新华社记者许晋豫

前两天的一场大雨让宁夏隆德县杨河乡漫山遍野的薄膜玉米更显翠绿,这让冯银龙对今年的产业发展更有信心。

冯银龙是杨河乡红旗村的养牛大户,十多年来,“赶着牛儿去致富”这句口号他一直记在心里。而如今,这个口号正在成为现实,只是口号中的“老黄牛”已被良种牛所替代。

凭着对农村的热爱,曾在城市打工的冯银龙于2005年返乡发展养牛产业,3年间养殖规模从8头扩大到40头,如今已达到400多头。

“以前,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家家户户都要养,虽然很熟悉,但谁也从没想过靠它致富。说到底,脱贫致富得从转变人的思路开始。”冯银龙说。

尽管有养殖基础,而当地气候干旱,饲草紧张,薄膜玉米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红旗村村民冯文俊说,以前种麦子,一亩地才有几十公斤的收成,而薄膜玉米的亩产达600公斤,青贮玉米一亩能产6吨饲草,差距太大了。

但薄膜玉米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杨河乡党委书记冶文军说,一开始群众嫌麻烦不接受,乡里的干部只好下地帮着覆膜,群众看到成效后才迅速推开,全乡薄膜玉米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1万亩扩大到今年的5.3万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85%。

如果说薄膜玉米解决了牛的口粮问题,那么青贮池则让牛有了高质量的口粮。冯银龙是全乡最早使用青贮池的养殖户,他说:“青贮池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饲料养分,但最初提倡青贮池时,好多人担心青贮饲草会发霉,都等着看笑话。而现在,青贮池已经成为养殖户的标配。”

因为养牛,杨河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全县的“后进乡”变为“先进乡”。目前全乡共存栏肉牛1.7万头,人均存栏1.9头,养牛已经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覆盖率达90%以上,不少群众因此致富奔小康。

冯文俊家20年前“连吃的都没有”,在冯银龙的带领下,他从两三头牛起步,自种薄膜玉米,如今养殖规模达到15头,年收入10万元左右,不仅盖起了新房,还购买了汽车。冯文俊感慨地说,养牛比外出打工强,除了各项补贴,县里每年还会组织技术培训,以后政府提倡啥我们就干啥。

牛多了,牛粪自然也就多了。为减少牛粪对环境的污染,将其变废为宝,杨河乡还引入有机肥企业。冶文军说:“产业固然重要,生态环境也不能丢,产业越来越好、乡村越来越美,群众才会更有干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