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付永奇 通讯员 张长河) 10月17日,商水县化河乡三里长、王教庄等4个行政村的101个贫困户,陆续收到来自本乡养殖大户、共产党员高海涛打来的2019年度脱贫攻坚到户增收项目资金500元。“感谢海涛,感谢党的好政策!”许多贫困户高兴地说。

高海涛是化河乡高老行政村二组农民,2012年入党,现任该村党支部委员。前些年,他从事再生纤维加工购销,收获了第一桶金。后来,他发现羊肉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不断攀升,便决定改行从事山羊养殖。2017年,他流转土地24亩,投入100余万元创办了山羊养殖场,建钢架大棚圈舍8栋,购买母羊600只,成立开泰生态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杜湖”品牌,开启生态养殖征程。

高海涛是个有心人,为了了解山羊的养殖市场,他曾多次走访项城等周边市县的养殖户,向成功人士学习山羊饲养方法和防病技术,找寻生态羊销售的新思路。他敢于创新,建设的圈舍与众不同。钢架大棚下形似吊脚楼的圈舍全部由木头做围栏,用木板铺设底部,木板间留有均匀的缝隙,羊粪通过缝隙漏入底层。这样的圈舍既干净卫生,又通风透气,还便于采光、舒适环保。在山羊品种的选择上,他采用繁殖力强、产仔率高、生长快、体型大、肉质细嫩、遗传性能稳定的南非良种“杜波”羊与产仔率高、净肉率高、羔羊生长快、抗病性强、宜舍养的我国特有的珍贵品种“湖羊”进行杂交,优势互补,母羊每胎平均产仔量提高到3至4只,山羊育肥期缩短到6个月,体重增加到60公斤以上,且肉质鲜嫩、膻味锐减、营养丰富,更适合豫东地区大众口味。订购山羊的电话应接不暇,他从不为销路犯愁。

为规避疫病风险,高海涛以6000元的月薪聘请了一名畜牧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作技术指导,严格落实防范措施,严禁外人进入养殖区,每日清扫一次粪便,每3天喷洒一次消毒液,羊羔产下7天起定期注射各类疫苗。在饲料的选用上,他改变起初“玉米秸秆青贮饲料+本地玉米”的做法,从西华、正阳等地购进花生秧做粗料,选用优质豆柏、东北玉米做精料,粗细合理搭配,羊羔的营养足、上膘快。高海涛介绍说:“虽然成本高了点儿,但弥补了本地玉米霉籽多、品质差导致的母羊死胎畸形胎多,羊羔死亡率高、生长发育缓慢的缺陷,总体效益还是提高了不少。”截至目前,他的山羊养殖规模已扩大到存栏2000多只,年出栏4000只,产值400多万元,年获利160余万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高海涛致富不忘乡邻。2018年,他主动承担乡“到户增收”扶贫项目,为本村贫困户每年支付5.05万元增收资金。他率先垂范,拿出2100元并动员身边党员干部积极捐款,创办“爱心超市”,对贫困户实行积分管理,贫困户通过参与植树造林、环境整治等公益劳动获取积分,而后兑换所需生活用品。他从这些贫困户中优先聘用劳动力6人,通过技能培训,每人每月可获得2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他还从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中,挑选五六个小时工,负责来料卸货,每人每次可获得100元左右的报酬。去年,村里自发成立“夕阳红”广场舞表演队,为鼓励村民持之以恒开展活动,高海涛出资3000元,为他们购置20套服装及音响器材。在高海涛的关注下,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下一步,我将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从村里的贫困户里挑选50户,每户发2只扶贫羊,一年后收回母羊,羊羔归养殖户,帮助他们滚雪球发羊财。”高海涛如是说。①6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