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崔曙光 樊华)“这两座大棚种的是西瓜和香瓜,已经开始挂果了,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卖了,每个大棚最少能挣6000元,两座大棚就是12000元。今年种的还是有些晚了,如果再早些,价格还能高些,收入至少超过2万元……”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嘎查的何美荣指着自家的大棚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该旗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的小产业,也是全旗贫困户依托小产业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鄂温克旗紧紧围绕精准脱贫工作,以“精准务实的小产业”为切入点,依托木耳、蔬菜、中药材、大鹅养殖、生猪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以无公害为标准化生产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使特色小产业遍地开花,不但推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特色种养业的转变,还托起了牧民脱贫致富的大梦想。贫困户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负盈亏。饲养生猪走上脱贫致富路何辉萍是鄂温克旗布拉尔嘎查的贫困户,姐姐患有尿毒症,为了摆脱贫困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姐姐,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何辉萍转变思路,发展起了生猪产业,历经重重困难,夫妻俩终于通过勤劳的双手,带领大家一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创业伊始,为了节约成本,夫妻俩鼓起勇气找到了该嘎查巴音布拉尔合作社的理事长借用了一处闲置的房舍,夫妻俩又花了一番心思,将房舍从里到外收拾了一遍,为她的这些宝贝“金猪”准备好了新家。

走进何辉萍的生猪养殖场,活蹦乱跳的小猪仔,已经涨到100多斤,何辉萍说,现在养猪场存栏40多头。她算了一笔账:今年生猪的市场行情还可以,特别是笨猪特别受欢迎,猪价一直保持在每斤18元,这样算来今年的纯利润可以达4、5万元,不仅能够脱贫,还能成为当地致富的楷模。从贫困到致富,并不只有一步之遥。何辉萍说,“勤劳”才是他脱贫致富的法宝,他们夫妻俩每天天不亮开始干活,一直忙到天黑。为了确保生猪吃的饲料没有添加剂,何辉萍和爱人自己买来苞米进行粉碎,大量的粉尘附着到身上,根本分不清面孔。 谈到自己创业的艰辛,何辉萍十分淡定。2018年,鄂温克旗采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贫困户”模式,引导和扶持62户贫困户利用自家的劳动力、棚圈等现有条件发展生猪养殖。由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统一购买基础母猪,为贫困户提供仔猪,并负责提供饲料、技术服务和统一销售。政府按每口基础母猪500元补贴,每口仔猪300元补贴,每户补贴上限为5000元。大棚蔬菜撑起脱贫梦想走进鄂温克旗哈日嘎那嘎查贫困户的大棚,油麦菜和茼蒿等十几样蔬菜绿得青翠,长势喜人。2016年,哈日嘎那嘎查易地搬迁8户贫困户,为确保贫困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又为他们配套建设了8座184平方米的大棚。

“这些牧民思想比较传统,还局限在靠放牧或给人打工为生,对大棚种植始终抱有观望态度。今年,在推进蔬菜大棚产业发展中,我们与贫困户商议后,为了不延误果蔬种植季节,导致蔬菜大棚闲置,决定采取‘带动分红制’即前期先将蔬菜大棚交由菜农帮助开发种植,利润按照菜农和贫困户‘2+8’比例分成。”第一书记伊热特介绍说。通过菜农的一段时间的经营,满棚翠色欲滴的无公害蔬菜,让贫困户看到种植业的希望,神华敏东一矿职工食堂的一次400元的采购大单,让贫困户又看到了经济效益。现在,贫困户彻底转变了观念,纷纷自己主动跑到田间地头学习菜农的种植技术。在菜农的专业技术带动下,哈日嘎那嘎查采取“党支部+技术员+贫困户”模式,办起了培训班,同时实地给予指导,将培训带到田间地头,逐步让贫困户掌握种植技术,掌握种植果蔬产业的种植技术,转变传统发展思维拓宽产业发展思路,达到让贫困户独立经营管理、独立自主发展的收益最大化目标,巩固了精准脱贫成效。通过大棚种植无公害的蔬菜,贫困户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时,还大大方便了嘎查周边牧民的生活,牧民不出嘎查就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今年,鄂温克旗引导和扶持15户贫困户利用自家的劳动力、院落等现有条件发展庭院特色经济——蔬菜(蓝莓等)种植。

以每户5亩地(5个蔬菜大棚)为1个生产单位,政府按每亩(1个蔬菜大棚)2000元补贴,每户补贴上限为1万元。旅游扶贫显成效 牧民就业鼓腰包红花尔基森林公园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境内,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区。这里不仅有全国唯一、亚洲最大的沙地樟子松原始森林,而且河流纵横、湖泊遍布、物种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并与广袤的鄂温克草原、巴尔虎草原毗邻。红花尔基嘎查就位于这片景区的核心区域。守着这么一个“聚宝盆”,可居住在红花尔基嘎查的牧民除了放牧,却不知道还能做什么?额尔顿达赖就是其中一个。今年35岁的额尔顿达赖与妻子牡丹是红花尔基嘎查尚未脱贫的4户贫困户之一,是个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在了解他家基本情况后,嘎查第一书记阿其拉图积极帮助他们转变思想,从思想上破除“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他们两口子转变后自己主动想要脱贫,想要干点事。可是该干些什么呢?阿其拉图为他们出主意,在嘎查集体草场靠近路边的一处草地上,支上几个蒙古包搞旅游。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额尔顿达赖的家庭牧户游开业了,20多天的时间收入了近万元,丰厚的回报让这对小夫妻心里乐开了花,也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鄂温克旗,像额尔顿达赖这样依靠旅游鼓起“钱袋子”的牧民不胜枚举。

旅游扶贫项目不仅丰富了鄂温克旗旅游产品供给,还为参与项目的牧民搭建了与现代化市场接轨的平台,成为与互联网时代相融合的“新型”农牧民。旅游扶贫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增加经济收入扩展到包括乡村经济、人居环境等一系列生活水平的改善。据了解,鄂温克旗为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34户贫困户单独或合作开发家庭旅游,发展牧家乐,获得稳定收入。政府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对取得经营效益的贫困户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每户补贴上限为2万元。“缝”出来的脱贫路哈斯格日乐是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牧民,家里只有不到500亩草场,一直以从事民族服装制作养家谋生,为帮哥哥看病和供哥哥的孩子上学,她花光了全部积蓄,2008年,自己又突患脑梗,不得不卖房借钱看病。2014年,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她除了20多万元欠债,一无所有,连住的小屋都是租来的。2016年,鄂温克旗根据她的特长,在创业园免费为她提供180多平方米的创业基地,还配置8台缝纫码边机,由她作技术指导,带领几个少数民族贫困户开始创业。哈斯格日乐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聚居区,能熟练使用鄂温克语、蒙古语、达斡尔语和汉语,也十分了解各民族服饰的特点。从蒙古族服装的云扣、达斡尔族服饰的卡腰到鄂温克族服饰的云图,每一个环节都从细微处入手,放大特点,彰显个性,让客户需求得到更多体现。

凭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很快,她的艾汗民族服饰店就出名了,订单多了起来。和她一起创业的贫困户姐妹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红花尔基嘎查牧民阿斯汗在这里已经干了一年多,有了一份稳定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一般来说一个月能做五六件,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阿斯汗说道。生意越做越好,如今哈斯格日乐的小店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周边旗市甚至蒙古国、俄罗斯的订单几十件,今年,她又主动找到出生地红花尔基嘎查,想要办班,帮助家乡的姐妹们。她的想法立即得到各部门的支持,旗里提供了设备,嘎查提供场地,哈斯格日乐提供技术辅导,办起扶贫就业车间。很快,在这个仅有157户人家的嘎查,就有34个姐妹主动报名参加学习。在这里,她们不仅可以免费接受哈斯格日乐面对面的技术辅导,还可以利用现成的设备和材料,通过现场操作,把缝纫技术学精。60岁的新花是年龄最大的学员,可学习劲头一点不比年轻人逊色。仔细听、认真记,生怕落下一个细节。“在这里我们不花钱就可以学到缝纫技巧,还能有收入。我的大姑娘已经开始学了,二姑娘也要开始学了。”新花笑着说道。人多了,哈斯格日乐的想法也多了,她已经着手和呼和浩特、二连浩特及蒙古国、俄罗斯的客户联系,她要增加产品品种,好让更多的人一起致富奔小康。据了解,鄂温克旗2017年共实施蔬菜种植42.5亩、黑木耳种植130万袋、生态鸡养殖2万只、大鹅养殖10万羽、蒙中药材种植100亩、民族食品生产销售开设8个扶贫销售专柜和新建一座民族食品生产加工厂、旅游开发牧户游项目36户、林业产业培育家庭苗圃大苗5.18万株。各类特色产业纯收益达到615.7万元,实现户均近万元的直接收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