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荷亩产量_洋荷种植致富_荷阳种植方法

蒲新与村民李昌德在猕猴桃果园里查看果实长势

本报记者涂媛媛文·图

“李叔,又在忙啊!”

“对哦,蒲老师,这么早就上来啦!”

……

6月3日一早,苍溪县陵江镇新建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蒲新一走进村里,就有村民在田埂上、果园里,隔着老远和他交谈起来。

自2016年9月至今,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蒲新入驻新建村,成为驻村工作队中的一员,用自己的热情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履行职责,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帮助新建村旧貌换新颜。

修好通村硬化路方便村民出行生活

苍溪县陵江镇新建村位于嘉陵江畔,凤凰山腰。虽然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但以前却是陵江镇当地有名的生产条件差、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村。

要得富,先修路。“新建村基础设施落后,原来都是泥巴路,要想致富,必须先搞好基础设施,否则就是空谈。”蒲新说,驻村后,驻村工作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村两委一班人,向上积极争取资金,向下发动群众,联系施工队伍,搞起村组道路硬化。

“说起简单,做起难。道路建设要占地占坡,农村老人思想意识较落后,最初工作中遇到老百姓不理解、阻挡施工等。不过最终我们通过一家一户的做好解释与沟通,道路建设按期完成。”在建设过程中,蒲新和同事们多次实地查看,与建设方交流,保证道路建设质量。

截至2018年10月,全长13.3公里的通村道路硬化工程通车。自此,新建村村民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问题。

“我们家一直都是靠种蔬菜、水果拉去镇上卖,以前碰到下雨天,赶场来回都要踩一脚比鞋子还重的泥巴。自从水泥路修好后,现在晴天雨天都是一样的,不仅坐车进出村时间短了,路程近了,衣服裤子鞋子也不用沾泥巴了。”76岁的村民陶启太告诉记者。

发展种植产业促进村民稳定增收

三社村民李昌德家今年种植了2亩多的红心猕猴桃,套着袋的猕猴桃挂满枝头。

“我们村的猕猴桃,每年长得好的话,是不愁销路的,一到时节,都有村里联系商贩上门来收。”蒲新说,在平时的管护方面,村里经常组织技术培训,召集村民学习种植技术。

发展产业之初,蒲新清醒认识到,扶贫不仅仅是“送钱送物”,更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以产业带就业促发展。后来,蒲新和驻村工作队同事经过实地考察,走访了解,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拟定了发展户办猕猴桃产业与村集体柑橘产业相结合模式,用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

经过多方努力,改田改地,至今,新建村发展猕猴桃230亩、柑橘100亩、中药材30亩,2019年实现全村人均增收1200元。同时,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搞好柑橘品种改良,引进了纽荷尔、长虹、不知火等优良品种,确保老百姓持续稳定增收。

实施扶贫项目村容村貌换新颜

据了解,为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蒲新和同事们还在帮扶期间经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资金,至2018年底,实施了阵地建设、产水配套、安全饮水、卫生室改造等多个扶贫项目,全村实现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落实C、D级危房改造32户,易地搬迁2户。为适龄在校学生争取发放“千训爱心慈善基金”困难补助资金合计19000元。

正如79岁的村民李会德所写的“凤凰山村好风光,绿水青山洋楼房,莺歌燕舞人欢乐,五好村民创小康。”如今,这个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变,平整的水泥道路和成片的猕猴桃、柑橘园以及整齐的新民居,呈现出一派生态环境优美、生产生活向好、乡风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脱贫路上,纵然是困难重重,纵然是累多休少,纵然是汗流浃背,也要咬紧牙关,不能叫苦叫累。只有老百姓竖起大拇指,才无愧于‘人民干部’这个称呼。”脱贫攻坚工作中,蒲新认真履职,在2018年获得全省优秀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荣誉。

SourcePh">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