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防治的探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其中养殖产量约占全球的70%。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向养殖水体大量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根源与危害

在渔业养殖过程中, 由于养殖技术水平低, 科学化程度落后, 再加上分散的个体操作, 使得养殖户只考虑经济成本, 不注重药物及饲料等的质量, 使用违禁药品或用化工原料替代药物。饲料产品科技含量低, 对水体污染严重, 药物残留较高。投饵不科学, 剩残过量, 底泥恶化, 污染水体, 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 疫病频发。这些也都暴露除了水产养殖在环境、病害、苗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大多数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投饵养殖系统中产生的废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学药品和治疗剂。广义的“废物”还包括死亡和濒死的鱼以及逃逸的鱼、病原体等。

(一)未食的饲料

无论是精养还是半精养网箱养鱼都需要投喂饲料,而投喂的饲料总有一部分不能为网箱养殖的鱼类所食。对未食饲料的量目前几乎没有直接的研究,部分原因是难以区别收集到的残饵和粪便。一些研究者对池塘和网箱养殖鲑鳟鱼类的残饵量作过估计,但所得结果差别较大,未食饲料可少至1%,多达30%。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养殖方式和饲料类型的差别以及管理方法的不同所致。池塘养殖虹蹲,未食饲料的比例在投喂野杂鱼时最高,投喂干饲料时最低。显然,这是由于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及鱼对食物的易得性所决定的

(二)排粪和排泄

鱼类摄食的饲料中未被消化的部分连同肠道内的粘液、脱落的细胞和细菌作为粪便排出,消化的部分被吸收和代谢,所吸收的营养物中有一部分作为氨和尿素被排泄。

(三)化学药品

药物防治是水产动物病害控制的三大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因此在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体系中受到普遍重视。由于我国的养殖品种众多,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成为渔药生产和使用的大国一般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化合物主要为控制疾病向水体中施论文联盟用的杀菌剂、杀真菌药、杀寄生虫剂,为控制水生植物施用的杀藻剂、除草剂,为控制其他有害生物施用的杀虫剂、杀杂鱼药物、杀螺剂,还包括为降低水生生物创伤施用的麻醉剂和促进产卵或增进生长的激素,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而使用的疫苗,以及消毒水、改良水质、增加生产力的化合物等。

(四)池水深度不适宜及其危害

池水过深, 底层光线不足, 浮游植物不能生长, 而大量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积于池底, 水中溶氧被大量消耗甚至可能处于无氧状态, 进而促使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 使池底生态环境恶化。有机物厌氧分解,nh3、h2s 多等有毒气体产生, 是水产动物处于一种极度不适的胁迫环境之中, 机体用于抵抗胁迫而消耗的能量增加, 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 同时还会使其抵抗力下降, 同时厌氧致病菌大滋生, 增加感染发病机会。日前养殖业大都采用集约化的养殖模式, 密度高, 投饵量大, 必然透成大量粪便和残饵沉积于池底, 混于泥沙之中, 难于排除。

二、防止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规划

必须按照不同水域的使用功能, 对其养殖水面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水体对网围精养或网箱养殖的负载能力, 综合利用各种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水产养殖水体对营养元素尤其是 n、p 的负载能力, 最终确定水体的养殖容量, 实现养殖水体的可持续利用。

(二)富营养化的治理

首先是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如残饵等, 其次是底质改造, 如吸泥、投石、撒生石灰等。王世节提出在清除过多淤泥的基础上, 利用养殖空闲期间, 长期保持池塘无水状况, 让其彻底日晒寒冻, 以消除由于长期残饵淤积引起的富营养化。

(三)采用生态营养学饲料的配制技术

注意饲料营养成分和投喂方式。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加入会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通过选择饲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 可以减少饲料中 n 的排泄, 其结果是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能量减少。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 减少粪便中磷的含量。此外, 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正确掌握“ 四定”和“ 四看”的投饲技术, 并及时清除残饵, 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四)利用生物和理化调节技术改善养殖水质

生物学技术是在生态系各营养级上选择和培育有益和高效的生物种类作为饲料或调控水质。目前采用的技术有混养一些滤食性动物,如加光合细菌、移植底栖动物、培养大型海藻等。适量的滤食性动物,如扇贝、牡蛎和罗非鱼等,可滤食浮游生物。光合细菌可分解有机质,加速物质循环,改善水质。虾池中纳入、培育沙蚕可摄食对虾的残饵、粪便,改善低质环境状况。养殖一些大型藻类可吸收水中溶解的无机盐,降低养殖水体的营养负荷。

物理和化学措施包括施用改良水质的物质、换水、使用增氧设备等。其目的是为有益生物种类和生态学的旺盛及良性运转创造最佳条件。适当使用理化技术是必要的,但常伴有一定的副作用或大幅度增加养殖成本。而生物调控技术利用的生物基本无副作用,有些本身还是经济产品或养殖动物的饲料生物

(五)减少药物使用量

近年来,各国医学家和药物专家纷纷把眼光盯在药用植物身上,研究出新一代的“绿色药品”。国家权威部门认为:绿色药品指的是安全无害的药品,亦称自然药品,该品是农业科学、环保科学、营养科学、卫生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药品发展的未来趋势,把人的安全与健康视为最高目标。利用自然药、天然药和有益生物种群,利用现代先进制药技术生产的用于水产养殖动物所患疾病的防治和改善水产动物所处恶劣环境的药品,称为“绿色水产药品”。它既不破坏水产动物的生态平衡,也不会产生药物残留,而且防治效果较佳,是较为理想的既能防治疾病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药品。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要科学灵活的应用,并不是一种调控手段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而是要求几种手段结合作用,综合治理才能达到效果。如使用化学品和药物后水体的生态失去平衡,需要用有益菌来及时补救等等。

转贴于论文联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