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从颜值到味道,都是让人欲罢不能,目前,草莓已陆续上市。位于海宁市斜桥镇仲乐村的红宝草莓家庭农场,草莓种植面积70余亩,主栽品种有红颜(巧克力草莓)、章姬(奶油草莓)、白雪公主、越秀等。
“每只大棚可以采草莓2500斤左右,收入约3.5万元,雇人采草莓一天工资130元。”红宝农场主人俞伟丰边采草莓边说,忙得他顾不上抬头。
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海宁市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从产业扶持、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制定出台了《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争先创优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建15亩及以上连片标准单体钢结构大棚补助7元/平方米;新建10亩及以上自建式连栋钢结构大棚补助10元/平方米;新建5亩及以上标准连栋钢结构大棚补助32元/平方米。通过大棚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海宁“大棚”经济已成为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引擎”。
蔬菜大棚吃上“放心菜”
在民盈蔬菜有限公司门口停着两辆厢式车,公司老总葛明初正抱着一筐筐蔬菜车上装,花菜、辣椒、青菜全都是刚刚采下来的新鲜蔬菜。葛总说,先保障我们海宁市区每个菜场供应,余下的菜再发嘉兴、杭州市场,让外地的市民吃上海宁的新鲜菜,放心菜。
海宁市民盈蔬菜有限公司位于马桥街道民胜村,从2001年的海宁桐木农艺园,逐步发展成为海宁市蔬菜基地。民盈蔬菜有限公司现有面积800余亩,其中410亩大棚面积种植蔬菜,主要种植花菜、辣椒、南瓜、丝瓜等叶菜类及茄果类蔬菜。从2001年100亩蔬菜大棚发展目前410亩大棚,2021年蔬菜产量2200余吨,产值达500余万元,每天生产蔬菜10000余公斤,海宁市场供应占55%左右,其余销往嘉兴、杭州等地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基地安排16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帮助搞田间施肥、除草采摘等工作,农户年增收3200余元。基地除了安排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外,还帮助10多农户销售蔬菜,农户年增加收入6000多元。
菌菇大棚迎来“好日子”
沿着新长路往北走长啸村委会的南边,一个占地107亩,71只菌菇生产大棚整齐有序排列在那里。这是袁花镇长啸村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基地年产反季节秀珍菇100万袋。2015年9月投入使用,从最开始6只大棚发展到目前71只大棚,主要种植秀珍菇,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批发至江苏、上海、杭州市场。202l年秀珍菇采收120万斤,产值700多万元。农场吸纳劳力200人,其中低收入困难家3人,每人月收入4000多元,年收入5万元。
“我在杨老板这里打工已有5、6年了,干活轻松、收入稳定,对我家来说增加了收入来源,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所以我心里很踏实,干活也开心”正在采秀珍菇的沈大伯说。
据了解,秀珍菇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上海、江苏、杭州等地市场。“我们的菌种是由浙江省农科院提供的,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我们的秀珍菇与其他菌菇品质、口味不一样,所特别是反季节时也可以吃到。”杨老板指着眼前的秀珍菇高兴地介绍道。
“火龙果”大棚结出“甜蜜果”
“这一畦果树修剪再高一些,密度还要再宽一些”位于位于袁花镇长啸村的有家农场主人江建松正在指导员工修剪果枝。
有家农场有80亩66只标准大棚,2013年从嘉兴成功引进热带水果——红心火龙果。2021年红心火龙果产量3万斤,收入30万元。
火龙果种植是个手工活,也让长啸村的16位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自己能做的工作。其中正在有家农场务工的长啸村低收入户沈大叔说,他每周陪老婆去医院做3次血透,然后在照顾好老婆生活的情况下,利用空余时间到农场来帮工,他主要从事农场卫生保洁、除草等工作,一个月能赚1500元左右。
一幢幢标准的大棚里,每年5月初开花,6月中旬可以采摘上市,使消费者能够就近吃到最新鲜的热带水果,火龙果在海宁市场经经火火。为了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农场还开辟了配送渠道,在旺季,每天要配送到户300余单。
圣欢家庭农场成立于2017年,占地100亩,种植了红心火龙果、黄桃、杨梅、太秋甜柿等水果,其中13亩土地,建有十连栋大棚一只八连栋大棚一只,2021年产火龙果2万多斤,总收入18万。圣欢农场还帮助周边20多家农户,销售黄桃、杨梅、桔子等水果6万多斤,农户年增收超30多万元,农场吸纳劳力6人,每月工资4千元左右,年增加收入5万元。
花卉大棚盛开“幸福花”
在海纳农场正在采花的员工黄阿姨一边采着非洲菊一边正跟同事聊着大棚里花卉的长势,问他一个月有多少工资收入时,他笑容可掬地说,一个月收入2千多点,4点30分下班回家还可以做自己田里的农活,这样做蛮好的。海纳农场位于马桥街道正阳村,农场主人张超2009年开始搞一亩土地,建2只大棚种植花卉,主要种植世纪红,黄色风暴等品种,张超认为,非洲菊品性稳定利润虽然比不上其他鲜花,但它四季开花,基本能够达到旱涝保收。
海纳农场目前已经发展到52亩土地,100多只大棚,2020年10月从云南引进红旅、安娜克莱托、莫雷利亚、柯帝奶油、菲比、福娃、艾玛、希拉里、黑杰克、娜塔莎、里奥内格罗、特蕾莎、烈焰、白拉丝、云南红16个品种。2021年浙江省农业重大技术“非洲菊、百合新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落地海纳农场,又开始种植培育粉拉丝、温情、小桔灯、美满、玉娇、秋日6个新品种,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张超掌握了病虫害防治管理,水肥等方面管理,花卉长势喜人,2022年如果市场价格稳定,每个大棚收入在5000元以上。
葡萄大棚结出“富裕果”
袁化镇谈桥村德益园农场主人郭林祥,2018年以前还是一户低保家庭、生活靠政府救济。2008年以前种植30亩的梨子,虽然有少量的经济收入,但终因家里病、贫交加而生活十分困难。
为了彻底实现脱贫,在市、镇、村的帮助下,2012郭林祥又流转土地10亩,建有大棚30只,引进红提葡萄品种。2020年流转土地17亩,建80只大棚,引进新品种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在郭林祥夫妇的精心培育下葡萄长势喜人,葡萄由于口感好,外地客户慕名而来,葡萄全部由经销商包销,2021年阳光玫瑰葡萄收入100万元。2019年起郭林祥陆续购买了2辆轿车,2021又在市区购买了一套100个平方的公寓房,现在儿子读高中,女儿读小学,一家4口生活乐滋滋。农场还吸纳4至6个民工在农场帮忙,每天收入100元,一年收入4万多元。
桑树大棚育出“桑黄菌”
桑黄是一种真菌,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是一种能提升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材,对治疗肿瘤也有辅助作用。野生桑黄是非长生在半死的桑树上不可的。且对温、湿度要求也很高,所以野生桑黄十分难得。杨树上、柳树上、麻栎树上、桦树上容易看到,但药效没有桑树上的好。
海宁宏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海宁市袁花镇红新村建有120亩,118只大棚。2014年公司总经理姚生良弃猪棚转型种植桑黄,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所作技术后盾。2015年建一只大棚,栽培30万棒。2016年在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栽培40万棒,一年后发展为60万棒,年产桑黄5000公斤,产值超过2000万元。2021年栽培100万棒,产值5000万元,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广西、陕西、福建等地,受到广大消费的青睐。2020年1月8日长三角桑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暨海宁桑黄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海宁召开。长三角地区从事桑黄研究和种植经营的专家、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共商长三角桑黄产业一体化发展大计,海宁成为国内最大的桑黄代料栽培基地。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产业发展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海宁市积极开拓思路,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将大棚种养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到2021年底海宁全市共建有蔬菜、花卉、水果、菌姑等大棚45695只,占地26163亩,已形成“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持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助推乡村振兴。海宁市将进一步完善市场、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改造,将“互联网+智慧农业”与服务“三农”相结合,通过打造标准化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图片由海宁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