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通讯员 陈曙霞 邹健 唐仕嫦 记者 宋美君 衡阳报道
年末时节,衡阳县井头、关市等乡镇的家家户户忙得热火朝天。有的趁着天晴把地里挖的红薯磨成淀粉,有的在家门口晒起了红薯干,有的忙着制作薯粉条和荷折皮……
12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衡阳县井头镇志宏农场感受小红薯带给村民的大幸福。
小红薯 深加工 五湖四海有身影
工人正在加工红薯粉皮。
半山腰,2000多平米的生产车间,机械轰鸣。衡阳县长乐红薯产业协会会长陈修武指着车间的机械告诉记者,不停运转的是洗薯机和分离机,它们正在把红薯进行清洗、碾碎,最后沉淀为红薯淀粉。
记者看到,一旁的红薯粉丝加工车间,一些工人正将红薯水粉通过机器蒸熟,一些工人用手把粉皮拉伸成型,冷却后用机械剪切成条。旁边的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把晾晒干的红薯粉条称重,包装。
陈修武说,今年自己投资700多万,对红薯干、红薯粉加工车间进行了提质改造,加工设备已全面机械化,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现在每天可以生产红薯粉条1500公斤、红薯干1000公斤,全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2013年,陈修武返乡创业,创办了志宏生态农场,主要依托井头镇万亩红薯基地为原材料,着重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对红薯进行深加工,开发了红薯干、红薯粉条等多种产品。
“如果大家想买红薯粉,请选择长乐地区薯粉,弹滑爽口,柔韧劲道,天然健康,美味无穷。”隔壁房间,拥有46万粉丝的衡阳县“星火助农”志愿者刘雪辉热情地在直播间里推介红薯产品,吸引了网友纷纷下单。
“我们的红薯粉、红薯干等产品,通过电商直播等多种形式,不仅卖到了北上广深,还跟着闯荡的当地人漂洋过海。受欢迎得很!”陈修武的脸上充满了自豪。
小红薯 连村民 家家户户笑盈盈
红薯粉条正在晾晒。
“陈总,你在呀,我又来送红薯了。龙健妹子,你快来过一下称。”
门外的声音,打断了陈修武的话。原来是仁德村脱贫户杨刘国秀骑着三轮车,运来了满满一车的红薯。
龙健将红薯过了称:“这一车有378公斤,按照1.4元一公斤算,应该付给你530元。”2020年开始,她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到村里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红薯,这一年她试验种植了5亩多,收入2万多。“在家有收入,还能够看娃,真是蛮好的。”
45岁的杨老井是井头镇仁德村村民,是个聋哑人,家里丈夫听力残疾,家里有3个女儿。今年她种植了10多亩红薯。单靠卖红薯就收入4万多,农闲时节,还在志宏农场做农活,一个月下来,能赚2000多。
今年初,杨老井参加了政府举办的农业技能培训班,学会了操作红薯种植全套机械,翻地、起垄、采挖,都能够实现机械化。她说:“机械化省了不少事,陈总又包收购,我底气十足,就是今年才种了10亩,太少了。”
每到红薯收获的季节,就有农户不断将新鲜红薯卖给志宏农场。“今年,我们已经收购了630吨红薯,220吨红薯淀粉,支付给农户的货款达到400万元。”陈修武说,公司多措并举,拓宽红薯销路,稳定收购价。每年都有3000余户农户选择将红薯、红薯淀粉卖给自己,其中有300多户脱贫户。
办协会 育良种 树品牌 薯粉长成大产业
不同种类的红薯产品。
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开始,衡阳县长乐地区(现井头、关市两镇)就开始种植红薯,制作红薯粉,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时光悠悠,长乐薯粉条因其绵软筋道,口味独特而美名远扬,早已成为长乐地区的明星土特产,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为了传承长乐这一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把长乐红薯粉这一优势特色农业做优做强。今年当地38家种植大户共同推选出陈修武为衡阳县长乐红薯产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目的就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壮大领军企业,打造加工基地,着力品牌建设。
协会成立后,着力研发培育本地红薯新品种,让红薯品种更加适应衡阳县“水土”。衡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辉宇说,县里大力支持协会开展红薯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推广及产业化研究,为全县红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据统计,现在衡阳县井头、关市两镇红薯种植面积约1.2万亩,年产量约1.5万吨,其中约70%被加工为红薯粉条、红薯干、红薯淀粉等薯类制品,年产值约1.8亿元。一个小红薯,已然“长”成了让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