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四川广元市区温度节节攀升。但在群山绵延、风景如画的汪家乡,气候却凉爽怡人,空气清晰,山坡上满是多姿野花,路中随处可见小松鼠蹦跶觅食……
近日,在朝天区汪家乡党委副书记韩堂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黄泥村2组的黄泥坝。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森林,不时传来鸟儿的欢鸣,坝子上聚满村民,他们三两成群成星罗状分散,挥舞着镰刀忙着干活。到处都堆满松树树干,被削了皮整齐地码放在一旁。
记者一打听,原来这是汪家乡新引进的茯苓种植公司在备料。
循环利用:茯苓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公司以砍树每吨150元的价格和去树皮每根3元等价格回收,还利于民。
砍伐后会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吗?韩堂明解释:“这些松树被砍伐后都会留下相应高度的树桩,几年后树木又会重新生长,这样可以循环利用和保护资源。”
2013年底,汪家乡党委政府本着以利用再生林资源为百姓谋福利的原则,确定适宜自身资源特色的茯苓产业,引进广元市贝森生态林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实施林下资源综合开发项目。计划在今年试点成功后,在全乡范围内扩大种植规模,并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公司提供菌种、技术和必要的资金扶持,农户提供土地、林木资源和劳务,公司按保底价和市场价相结合的方式回收茯苓进行深加工,初步选定在中子工业园区建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利益最大化,带动全乡农户致富。
离城回村:青壮年挣钱顾家两不误
“刘正菊,你昨天削了50根,这会怕是又削30多根,90块钱又到包包里面了哟!”两个头戴遮阳帽的妇女边干边聊,颇有些比拼的意思。参与削树皮的村民大都是本村人,都暗自较劲。“凌晨5点,黄泥坝就聚满了人,大家伙都想早来早做多挣。”一个30岁上下的男人说。
在外务工的刘正菊是上个月回到村里的,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外做工每月2500元左右,除去生活开销,真正拿到手上的不过1500元左右。在村里参加茯苓种植,光昨天她就挣了15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用,每月算下来能挣3000多元,钱挣得多还能照顾家人。在现场,记者发现有很多青壮年参与劳动,他们大多像刘正菊一样,是因为村里发展茯苓产业而回乡来的。
“村里的年轻人都回到家乡,家更有家的味道!”刘正菊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