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北,黄海之滨。
这里有一片神奇生长的土地,长江、淮河昼夜不歇向出海口搬运泥沙,在太平洋环流的顶托下,泥沙在海滨累淤成陆,陆地以每年两万亩的速度向大海生长,千百年来演绎着沧海变桑田的传奇。
这方土地,就是素有“黄海明珠”之誉的盐城。
革命战争年代,历经“皖南事变”的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播下了生生不息的红色火种。
1950年,新中国首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念念不忘他曾饮马江淮的这方热土,在盐城大丰创建了一块面积达307平方公里的上海“飞地”,加深了上海大都市与苏北革命老区的血脉联系,进而孕育出让几代上海人魂牵梦绕的“北上海”。
岁月流转,初心如磐。7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块“飞地”上崛起的上海农场,是上海市域外最大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成为上海优质主副食品供应的重要压舱石和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而我们所要讲述的故事,则是发生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的“北上海”新事……
回家报恩
何为志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蔬菜分拣包装车间时,外面已经黑漆漆一片。虽进入春季,苏北沿海的风,还是那么阴冷、潮湿,仿佛抻手一抓,就能挤出冰凉的水来。
这天是2022年3月27日。当日上午10时许,上海农场接到上级单位光明食品集团的通知,农场被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列为新冠疫情防控农产品保障单位:“从今天起,你们要切实扛起重任,确保民生保供不间断。”
“保证完成任务!”何为志在电话里信心十足地回应。
可放下电话后,身为上海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的他还是有些担忧——上海农场作为上海的“菜篮子”“米袋子”“奶罐子”,一年365天向上海供应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了上海15%的鲜奶、12%的优质大米、8%的瘦肉型生猪、3%的淡水产品,上海人喜爱的“爱森”猪肉大量来自上海农场。然而,因疫情防控需要,保供量猛地上升到原先日常供应量的3倍多,而且防疫消杀工作极其严格,很显然,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上海农场是上海人自己的农场,别人来沪是支援,‘飞地’则是回家报恩。”动员会上,何为志饱含深情的话,打动了近两千名农场干部职工的心。
平心而论,这群工作生活在“飞地”上的人们,尽管他们工作在上海的单位,可毕竟与上海有着一定的时空距离,他们看向上海的眼光与大丰当地人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以何为志为例,他的老家在湖南常德,户籍落户于上海,工作在苏北大丰,迄今他已扎根“飞地”近30年,他在这里成家立业、默默耕耘,这里有他温暖的小家,而几百里外的上海呢,却是他永远惦念的大家庭。
在如今的上海农场,类似何为志这样的“新上海人”,比比皆是。
“空间上有距离,心理上零距离。”这是何为志的心声,也是全体农场人的心声。
是的,上海农场落地盐城大丰70多年,上海话、上海菜、上海习俗,已深深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日常,上海也从来没有把这片“飞地”排斥在外,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源源不断地从上海输入这片“飞地”。仅近几年来,上海在大丰投资兴建了10万吨精炼糖厂、30万吨储备粮库。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还在这里合作共建了上海唯一在市级层面与外地合作共建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投资50亿元新上新能源、5g装备、超高清显示器等一批高新科技项目,沪盐两地经济、社会、文化交往日益加深,“沪盐一家亲”的良好氛围,成为驱动上海农场的发展“源动力”。
每念及此,这些“新上海人”感恩于心,当上海方面向他们下达民生保供任务时,他们不讲任何困难、不提任何条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回家报恩”。
信念之下,行动支撑。于是,接到保供任务的当天,一支300余人的“铁军志愿队”迅速组建,从队伍动员、培训到就位,从蔬菜采集、检测到分拣,从防疫消杀、装车到物流……一套流程下来,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协同作战14个小时,当晚11时许,数辆装载110吨蔬菜的车辆紧急驰往上海。
而这,只是“民生保供”战役打响的第一枪。
中央厨房
4月23日,天气晴朗。
这天下午,我们走进正阳定食中央厨房,见到正在忙碌的调度班长陆小兵,他的同事告诉我们,陆小兵已经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
“穿防护服前,要经过五六道消毒程序,既然我已经穿上了,就尽量多干一点。”陆小兵的声音有点嘶哑,透出了明显地疲惫。
“我们劝了陆班长好几回,他就是不听劝,不肯休息。”一旁的小李告诉我们,“中央厨房负责农副产品的采集、检测和分拣,任务重、要求高,这些天都是连轴运转。”
“中央厨房”是怎么回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清楚它的成立背景。
时光回转到2020年5月,上海光明食品集团与盐城签订了“一园一厨五基地”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全面合作协议,“一园”即光明产业园,“一厨”即正阳定食中央厨房,五个基地分别是净菜加工配送基地、1000万羽禽蛋养殖及深加工基地、粮食储备加工基地、20万吨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奶牛养殖及乳制品深加工基地。
如此一来,307平方公里的上海“飞地”,辐射带动了3029平方公里的大丰区,区、场联手,激发出“1+1>2”的效应,这也是上海农场与盐城大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框架内,融合发展起来的“区场一体化”。
“盐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我们依托上海庞大的消费人群,将大丰的农副产品有效组织起来,直通大上海,为上海打造一个产出量巨大的农副产品保供基地。”上海农场总裁严文亮告诉我们,此举既让上海人端稳了自己的饭碗,同时也积极赋能于大丰的乡村振兴战略。
基于这一理念,上海农场与大丰区合力打造出“大丰仓”农副产品品牌,并迅速叫响大上海。而该品牌的推进者,正是正阳定食中央厨房。
简单来讲,正阳定食中央厨房就是一个“连接器”,一手牵着上海市民的“菜篮子”,一手牵着大丰农民的“菜园子”。而正是这个“连接器”,成为上海市民吃上“放心菜”的保障,也成为大丰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战略推动农民致富增收的“垫脚石”。
据大丰区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受益于“大丰仓”,当地农民2021年的人均收入较上一年增长了15%。
在这次民生保供中,正阳定食中央厨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海农场从五大基地加急组织货源,临时建设3个大型蔬菜分拣基地,紧急加班加点开展分拣、包装蔬菜的行动。自3月27日起至4月23日止,28天时间,累计向上海运送蔬菜3750吨、禽蛋1200吨、鲜活鱼4080吨、生猪2.95万头。
与此同时,上海农场还推出规模化、工厂化、订单式的“保供套餐”,将菜、肉、蛋、奶、米、油、调味品等生活必需品,搭配成一户一份的组合套餐,每份5-8斤分量不等,极大地减轻了到上海落地后的二次分包压力,最大限度地缓解了上海市民的购菜难。
“我们能有条不紊地落实保供任务,取决于两个有利条件。”严文亮说,其一是上海农场自身生产加工、管理水平、组织能力的不断提升;其二是大丰干部群众的上下合心、全力保“沪”的坚定行动。
绿色通道
“疫情防控期间,物流车辆太难组织了。”4月23日下午,上海农场生产运营中心的刘军与我们一见面,还没说上两句话,他就忙着四处拨打电话组织物流车辆。
不过,他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大丰区交通局的同志给他打来电话,该区不仅帮助调度了物流车辆,还积极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满载农副产品的物流车辆顺利到达上海。大丰区委、区政府将协同上海农场完成民生保供任务列为重要事项,将中转冷藏保鲜设施、果蔬配送中心纳入上海保供的“绿色通道”,组织5000亩早酥梨、2万亩健康水产等11个上海市外主供应基地,全力投入上海保供行动,并落实交通、农业农村、卫健委等多个职能部门加入民生保供团队,为上海农场的民生保供保驾护航。上海农场派出专门团队沟通大丰区各部门,全方位实行“专人接驳、一人一车”“水陆铁联运”等方案,减少各检查道口等待时间,保证农产品供得上、不断档、运得走。
细细回望,大丰区与上海农场的有机融合由来已久。如果说“北上海”的诞生,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那么新时代“北上海”的振兴,则是盐城与上海共同承担的重大责任。
上海农场与大丰区双方的主要领导不仅交叉兼职,而且涉及规划、交通、水利、建筑等方面的事项,上海农场亦是大丰区的“优选项”。比如,贯穿南北的g228国道和连通沈海高速的g1516高速公路,都在大丰区的争取下交汇于上海农场,使上海农场成功融入盐城“半小时交通圈”和“上海三小时交通圈”,特别是高铁开通后,上海农场跨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再比如,在上海农场的职工子女教育、职工医保等方面,大丰全面接纳,让他们享受到与当地人同等的待遇。
“上海是我们的自家人,大丰也是我们的自家人。”在上海农场人心里,他们拥有两个幸福的“家”,获得感满满。
黄昏时分,风力发电机巨大的叶轮在海风中缓缓转动,西下的夕阳,给横穿上海农场的四卯酉河镀上了一层碎金。何为志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一如往常在晚饭后到绿树成行的河边散步,不过,跟往常不一样的是,这短暂的散步后,他还要继续工作,在这特殊的时期,他和所有的农场人一样,没有了休息日,没有了下班时间,直到目送着一辆又一辆满载农副产品的货车驶离农场,奔向上海。
散步中,何为志打开手机,习惯地点开“i百联”app,上海农场在上面开设有线上供菜渠道,看着那一个个组合套餐进入上海的千家万户,他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
这时,他接到一个电话,那是上海农场派往上海的志愿者打来的每天报平安的电话。原来,4月10日晚,上海农场接到上海宝山大仓分拣志愿者召集令后,农场仅用三小时,就成功集结100名青年志愿者自带行李、被褥、行军床,连夜奔赴宝山大仓,投入抗疫一线开展工作。
“你们在前方务必注意安全,家里有什么困难,场里会全力帮助解决。”何为志的声音不大,但字字有力。
放下电话后,他长吁一口气,转身大踏步走向分拣中心,那里有新一场保供的战斗,正在等着他……
栏目主编:孔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