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场几代人为之奋斗而来之不易的胜利,是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并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历史上来看,脱贫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承诺,虽然历经风雨但此信念始终坚如磐石。在新时代里,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全力推动了脱贫这一前无古人的历史创举。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政府才能几十年如一日,统筹调动各方资源,团结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感染和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党员和扶贫干部把青春甚至生命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并号召了全国人民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为西部贫困地区提供了常年不懈的大力支援,展现了深切的同胞情谊。下面,我想谈几点感想:
一、脱贫是中国共产党前无古人的历史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的济贫历史同样久远。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的观点和论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民本、大同思想为基础的慈善传统,开展了以个体、邻里、宗族、会社、机构及政府为主体的慈善救助行为。但细数千年中国历史,一代又一代人胼手胝足,也没有让劳动人民改变贫困的命运,即使是所谓的“太平盛世”,也没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丰衣足食。
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但是,在军阀混战、外敌入侵、阶级压迫、灾害频发、瘟疫流行的年代里,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人民翻身得解放,有饭吃、有衣穿,吃饱穿暖过上富足的日子,从此再也不是遥远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道路,数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顶层设计与精准施策相衔接,举全党全国之力,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完成了一个在其他国家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创造了奇迹。脱贫胜利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国历代先贤所追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好理想终于开始一步步成为现实。
二、脱贫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现今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由已经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要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就必须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制度,“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民的贫穷问题,实现民族解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新中国极端贫穷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引导广大农民通过互助合作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探索。同时,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理论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只能靠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在摆脱贫穷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三、脱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脱贫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理想、地位、资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脱贫胜利的政治基础。“五级书记抓扶贫”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不忘初心和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使命担当和不间断的全力投入是脱贫工作取得实效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长期连贯的扶贫政策和执行力度,才能最广泛地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才能最大限度消弭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差异,使脱贫攻坚始终沿着既定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
具体来说,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从顶层设计、整体层面统筹推进,又分门别类制定各专项扶贫行动以及针对不同群体的帮扶计划,再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地方政绩考核、干部使用、签订责任书、督查巡查等等)确保落实落地。脱贫攻坚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进行大规模动员调度的突出特点。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朝代能够调动这么多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业等到贫困县、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培养出了千千万万党员和扶贫干部,他们带领贫困群众,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埋头苦干,百折不挠,共同圆满地落实了顶层设计,完成了基层任务,充分发挥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动员了全国人民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包括国有企业等等,他们心系贫困群众,长期不懈地大力支援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事业,展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和兄弟情谊。这里面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赞歌。
四、脱贫离不开扶贫干部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在2019年国家第六个扶贫日上,国务院扶贫办公布,截至2019年6月底已有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这是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扶贫干部,这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永远告别了各自的家庭,消失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黄文秀,就是这样一位在工作中以身殉职的扶贫干部。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立志为家乡扶贫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2019年6月17日,她在救灾途中遭遇山洪遇难,年仅30岁。
每当我们在感叹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更应该铭记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为此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为此而付出的鲜血和生命。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有政府福利和民间、宗教救济机构,但是他们大都是在办公室里上班,为上门客户提供衣食住行和其它服务。对这些机构工作人员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仅此而已。我国的扶贫工作之所以扎实有效、成效卓著,首先是党和政府秉持强烈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感,制定了科学精准的扶贫政策,投入巨大的财力支持,举国上下同心同力;其次是全国各地各部门选调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走上扶贫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对症下药,扶贫扶志,摆脱了以往的粗放式扶贫模式,使扶贫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有效,他们开展的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扶贫工作的巨大成效根本在于千万扶贫干部有着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有着党的优秀干部的责任担当,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这些党员干部不仅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甚至有些还为脱贫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中华民族历来都有挺身而出、胸怀天下的优良传统和英雄儿女。今天,这些扶贫干部不仅是新时代的民族脊梁,而且还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和丰碑。
五、脱贫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同胞情谊
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协作。对口帮扶是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扶贫开发政策。对口帮扶政策始于1996年,20多年来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牵手,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东部地区从政策、资金、产业、智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口帮扶工作,助力对口帮扶地区的贫困县脱贫、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例如,仅北京市扶贫支援就涵盖90个县级地区,超70个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5年来,北京市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290亿元,仅2019年就安排脱贫攻坚项目1839个,派遣上千名干部群众奔赴脱贫攻坚一线挂职、支教、援医等,并搭建“永不落幕的展销会”,为受援地区特色产品提供展示展销平台。北京市先后共助力39个县级贫困地区摘帽,超过50万贫困人口脱贫。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这场硬仗中,北京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以人为本、扶危济难的优良传统。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联邦制,各邦甚至各地区之间如小国林立,界限分明,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感情或义务。相比之下,我国东西部对口扶贫,东部地区从各方面倾心尽力、慷慨支援西部地区,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无私投入,守望相助,协作攻坚,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和兄弟情谊。中华民族以人为本、扶危济难的优秀文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焕发了新的青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创举。
我们完全有信心期待,中国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固基石上,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能够克服更多的贫困堡垒,把国民福祉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直至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的脱贫攻坚已经为全球减贫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还将为其他欠发达国家、有志于消除贫困的各国政治家、专家学者提供更精彩的样本。(服务三处 罗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