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正在初生牛犊的小伙以及不谙世事的女孩,但是刚满23岁的韦金却已经是当地的“果蔬大王”,是乡亲们尊重的果蔬专家、致富带头人,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下院村一个叫柿花坡的山头,十多亩梨树枝桠已染上了银妆。相隔不远,满山遍野的猕猴桃树和杨梅树幼苗正迎风飘展。
这一带,是当地“果蔬大王”韦金的“地盘”。
除了这几十亩新栽的果树,韦金还拥有十多亩特色蔬菜种植基地。他种植的绿色无公害无经豆和双孢蘑菇在当地很有名气,也为他赢得了乌当区2007年度“豆王”评选活动一等奖和偏坡乡2007-2008年双孢蘑菇“菇王”二等奖的荣誉。今年刚满23岁的韦金,一脸青涩和腼腆,却是颇受乡亲们尊重的果蔬专家、致富带头人。
成为“果蔬大王”之前,韦金有过3年的务工生涯。
2001年时,20岁的韦金职高毕业后便独自去了浙江义乌。
本想通过外出务工致富的韦金,却只能在冰冷的厂房里重复单调乏味的“丝印”活儿,每天工作十多个钟头、两班倒的辛苦,并没有给勤奋的韦金带来丰厚的回报,“每月领到手头的工资也就五六百元。”为了多挣钱,两个月后他开始利用一切的闲暇时间,到附近的农贸市场打零工,只要有钱挣,脏活累活韦金抢着干。
“那时候,一心只想多挣钱,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韦金回忆,渐渐地,在干体力活的同时,他还在做市场调查。哪类蔬菜价高、走势好,他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积攒资金,回乡创业!”在给别人打工的过程中,韦金从未满足于那可怜巴巴的几百元工钱,而在内心酝酿着一个宏大的计划。
三年后,在和父亲的通话中得知老家偏坡乡正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农民规模种植无公害蔬菜后,一直省吃俭用的他,带着3万多元积蓄,毅然辞了工作返回了偏坡。
“回来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了,基础设施变好了,优惠政策更多了,这大大加深了我发展的信心。”韦金说,在首期种植糯玉米净赚两千余元后,韦金的心里有了更大的打算:做小也做,做大也是做。
随后,韦金承包了5亩地,全部种上了绿色无公害无茎棒豆、黄瓜及西红柿。由于管理规范,市场需求量大,韦金当年便掘到了第一桶金:纯收入3万余元。第二年,韦金的无茎豆种植面积达到3亩。因为韦金种植的无茎豆质量好,农药残留低,卖出的价格往往要高出市场价两毛,尽管如此,韦金种植的无茎豆依然供不应求。
2007年下半年,偏坡乡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双孢蘑菇种植技术,向农户进行推广。“双胞蘑菇种植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乡党委、政府大力扶持这一新兴种植产业,但因为当时村民对这个项目比较陌生,没人敢种。”偏坡乡劳动保障所所长唐英杰告诉记者,韦金发现这一致富机会后,当即与政府联系,学习双孢蘑菇的种植方法。
搭棚、堆料……学习回来,韦金投入5万余元,承包了8亩地,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了双孢蘑菇的种植。搭棚、堆料需要大量劳动力,韦金就按照点工的方式聘请村里20多名富余劳动力帮忙。
“你种植八亩都不怕,我也可以种点试试。”在韦金示范带动下,全村30余农户,一下种植了50余亩双孢蘑菇。尽管因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损失了几千斤双孢蘑菇,但每亩双孢蘑菇,韦金依然获得了2000元的利润。
因为凝冻的影响,韦金2008年开始改种大棚。“作为试点,投资万余元先种了一亩,层架式的种植方式虽然成本高一些,但产量也会高一些。”韦金说,如果试点成功,他将进一步扩大双孢蘑菇的大棚种植规模。
2009年2月,在帮龙里一老板拖水果的时候发现,当地土壤特别适宜栽种猕猴桃、梨树、杨梅后,当即承包了20余亩地。“栽了10亩杨梅,梨树有五六亩,猕猴桃4亩,杨梅已经结果了,猕猴桃、梨树三年后就可以得吃了。”韦金乐呵呵地说。接下来,他还要发展养殖业,养殖存栏生猪100头,形成以猪牛养殖带动蘑菇种植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无污染农家肥,培育绿色无公害双孢蘑菇。
(第一农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