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2/3在西部,西部的1/3左右是沙漠,1/3的贫困人口在沙漠,沙漠是贫困的代名词,也是王文彪坚守28年的事业。
沙漠肆虐时的咆哮和狂放,让生命在此地变得渺小和脆弱,自然的残酷悲凉,让生于此长于此的王文彪在千年岁月的无奈和迷茫中,以特有的家国情怀和不可遏制的巨大精神能量,在茫茫沙海中用绿色点燃了生命的光辉。
如今站在库布其沙漠上,不远处生机勃勃的绿洲与严酷的沙漠交相辉映,呈现出多彩而豪迈的画卷。
28年,王文彪和他的团队将这幅画卷描绘成了享誉世界的库布其模式。
28年,治理沙漠1.27万平方公里,造就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28年,扶贫10万人,创下了4600多亿元人民币的生态财富,为100余万人次提供就业机会,让贫穷困苦的沙漠牧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28年,库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生态、民生、经济协同发展”的典范。
28年,王文彪和他的亿利资源集团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聆听由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等机构向全球发布的《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这是对他们在沙漠治理、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行动与巨大贡献的褒扬。如今,库布其治沙模式,已成为继核电和高铁之后,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三张名片。
28年,从库布其沙漠到世界舞台,从造福乡里到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他早已圆了儿时“不再贫穷”的梦想,如今,他在为更多的贫困人口去圆安居乐业的“中国梦”。
未来无数个28年,在内蒙古库布其和乌兰布和、河北坝上、新疆南疆、甘肃腾格里等地都会有王文彪精神的传承,他们开启了荒漠“绿时代”,将沙漠腹地变身美丽家园。
不制服沙漠,沙漠就会吃掉我们,
不如放手一搏,干他一场!
王文彪,出生在沙漠边缘的杭锦旗杭锦淖尔村,这个村子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的库布其沙漠,一个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
可想而知,漫天尘沙从来都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吃饭时,饭里拌着沙;睡觉时,床上铺着沙;张嘴呼吸时,舌头粘着沙。沙漠曾一度无情阻挡了王文彪踏上旗里重点中学的路程,他只好转上近一点的普通中学,只是,去一趟学校仍要花去他两天的时间。所以少年时代的王文彪内心深处有两个梦想,一是梦想沙漠能变成绿洲,再也看不到沙尘暴;二是梦想沙漠里能出现一条路,让沙漠里面的人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但是王文彪不敢跟任何人说出他的梦想,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太“荒唐”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沙漠的“翻脸无情”。然而,也就是这片沙漠,锻造了王文彪坚韧不拔、敢打敢拼的个性。
1988年,从生活中练就坚韧毅力的王文彪走马上任,到库布其沙漠里的杭锦盐场任场长。上任第一天,刚走到大门口,吉普车就撞上大沙堆,抛锚了,前来欢迎的工人变成了推车的人,让年仅28岁的王文彪感到极为尴尬。沙漠给他带来的麻烦远不仅于此:盐场每年亏损500万元,几乎要破产;盐场18平方公里的盐湖被黄沙覆盖,生产设备也被埋了一半。
想保住盐场,只有一条路可走:治沙,种树!人们纷纷质疑:“钱从哪里来?”王文彪说:“盐场每卖一吨盐,就拿出5块钱种树!”在一片质疑与踌躇中,他和林工队一起拿起铁锹,干开了!他们尝试用各种方法种树:柳树死了,就换杨树;背风坡种不活,迎风坡种;今年不行,来年再试。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树活了,盐场活了。一棵棵鲜活的小树苗排成了长长的“护卫队”,盐厂不但恢复了生产,还扭亏为盈,赚了120万元,旗领导和全场员工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质疑与踌躇也变成了信任与干劲。
新问题又来了。这里地处沙漠,每年为绕路增加的运费高达1500多万元,盐场的压力可想而知。王文彪早动过在沙漠里修路的念头,只是艰辛之巨大,任谁都会望而却步。如今有了大家的信任与干劲,他决定把修路提上日程。没有水,大家就用挖土机在低洼处挖个坑,渗出来的水当作饮用水;没地方做饭,就把羊皮袄脱下来,当和面案板,做成的面条被戏称为“羊汤面”。更糟糕的是,刚刚修好的一段路,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埋得无影无踪。伙伴们打起了退堂鼓。王文彪说:“不制服沙漠,沙漠就会吃掉我们。被沙漠吃掉是死,与沙漠抗争也是死。既然怎么都是死,还不如放手一搏,干他一场!”
吃一堑,长一智。王文彪意识到,单单修路还不够,还要给路穿上“防护服”,建绿化带。
三年过去了,漫长的、煎熬的三年,在饱尝了巨大的艰苦与不懈的坚持之后,一条长达65公里、被誉为“大漠奇迹”的穿沙公路延展开来,像一条黑绿相间的玉带,牢牢横亘在一望无垠的金色沙面上,伙伴们热泪盈眶。
治沙之路上每迈出一步,都要面对巨大的困苦与挫折,这份困苦与挫折,除了有形的障碍,还有无形的障碍。2000年,王文彪决定启动防沙护河锁边林,发展沙漠绿色经济产业,带动沙漠地区经济发展。这至少需要投入几个亿。“你可以为自己捞资本,但不能拿大家来做赌资!”两个高管不认同王文彪的战略,愤而离职。一些领导也不理解:“这个家伙是不是在做什么政治文章?”有人指指点点:“无利不起早,这家伙如此拼命跟沙漠较劲,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各种流言罗网般兴起。
面对质疑与流言,王文彪没有犹豫,也没有放弃。“这条路是对的,再苦再难我们一定要走下去。如果失败了,最多也就是投资收不回来,但成功了,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益,农牧民也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防沙护河锁边林工程艰难启动。4年间,10多亿人民币的投资,242公里柏油路的修建,200多万亩经济生态林的种植……防沙护河锁边林工程终于在2004年顺利完工。这项工程,不但锁住了流向黄河的沙,而且使库布其的生态得到进一步修复。大面积的经济生态林不仅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带动了当地1万多农牧民共同致富。
公路贯通了!
产品、原材料顺利运出了!
高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的运费省下了!
企业起死回生了!
不仅如此,外运产品销量一路增长,没过多久,公司主打产品硫化碱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世界第一。王文彪的小盐场脱胎换骨,成为举国闻名的亿利资源集团。
穿沙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的时候,王文彪在公路上碰到一位蒙古族老大娘。老大娘领着两个孙子跑到王文彪身边,眼里满是泪水,紧紧攥着王文彪的双手对孙子说:“来,过来给这位修路的叔叔跪下磕个头。要不是这位叔叔,你们可能一辈子也出不了这个沙漠!”王文彪极力忍住眼眶中的泪水。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能跑到大沙漠里边,有狼、有野兽,会伤人的!你长大了一定要走出沙漠!”这“童年阴影”让王文彪始终对沙漠难有好感。沙漠在他眼里意味着闭塞和贫穷。只是,对一起生长在沙漠里的乡亲们,他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和责任。修路,让乡亲们告别了与世隔绝的日子,从此他们可以走出沙漠,拥有外面那个偌大的世界!
一个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路是修通了,可大伙的日子怎样才能富起来呢?站在穿沙公路上的王文彪苦苦陷入了思索。他决心在沙漠里找出一条“掘金”之路,甩掉罩在乡亲们头上的那顶祖祖辈辈都戴着的“穷”帽子。
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
我就不信沙漠里掘不出金子
为了固定沙子,保护公路,王文彪让人在穿沙公路两侧种出了20万亩以甘草、沙柳、杨树为主的生态林。甘草是一种中草药,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路不但护住了,路边的甘草还为企业带来几百万元的收益。王文彪灵光一闪:“种植甘草,一能护路,二能赚钱,如果能让沙漠里的农牧民都种起甘草,既能让更多的沙地被绿化,又能赚钱摆脱贫困,岂不是一举两得?”
1998年,亿利与当地甘草公司合作,发动当地农牧民在库布其进行大规模甘草种植,利用其根系固沙,再收获其可药用的部分,由亿利集中收购,由此打造沙漠药业。
2000年前后,亿利陆续兼并收购了多家制药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逐渐发展起了以甘草为主的沙漠绿色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经营业务,还成立了沙漠健康产业研究所,专门进行沙漠药品、保健食品开发工作,形成完整产业链。
从“甜蜜的事业”中尝到甜头的王文彪开始琢磨:“都说沙漠里的人穷在工上、慢在路上、缺在水上、亏在电上,那就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我就不信沙漠里掘不出金子。”
下定决心后,王文彪开始深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有机饲料、有机肥料等生态产业;首创“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建设成果示范养殖;建立甘草、苁蓉等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体验、认知、教育式的沙漠生态旅游。最终,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成功打造出以修复、工业、能源、牧业、健康、旅游为主的6条生态产业链,创造了闻名全球的“库布其模式”,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产业和扶贫”四位一体的道路。
作为距北京最近、直线距离仅800公里的沙漠,20多年前,库布其沙漠的沙尘在6级风的作用下,一夜之间就可以吹到北京天安门。如今,王文彪和农牧民携手把沙漠染绿,在把沙尘挡在塞外的同时,变沙子为财富,创造了4600多亿元的生态财富。
经过治理,库布其沙漠已经成为了一座生机盎然的沙漠绿洲,沙尘天气由每年70多次减少至五六次,降水量由几十毫米增长到年均310多毫米。沙漠里陆续出现了野兔、狐狸、天鹅、红顶鹤、胡杨等100多种野生动植物。库布其沙漠的乡亲们也不再朝思暮想逃离沙漠。
高毛虎,亿利资源集团治沙种树的承包商之一。他每年承包数千亩沙地进行种植绿化,可是当初的高毛虎却是村里出了名的穷小子,一日三餐都得靠亲戚朋友接济。20年前,他为生活所迫,到独贵镇上打工,刚好赶上亿利以承包的方式在沙漠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承包了几千亩沙地进行种植绿化,谁承想,这一种就是几十年,这一种就改变了他的一生!如今,跟亿利资源合作十余年,高毛虎开上了小汽车,住上了小别墅,人生从此不同。
斯仁巴布夫妇在牧民新村经营餐饮,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来库布其沙漠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餐饮旅游做好了,夫妻俩琢磨着再创业。2010年,巴布与两个村民一同承包了沙漠越野项目,迅速吸引了源源不断的越野爱好者。巴布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人多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现在巴布跟他的合伙人拥有大冲浪、UTV、农夫、VJ、大沙陀等16辆沙漠越野车,还有十多位专业车手守候阵地。辛苦运作两年,不单成本收回,年底一算账,除了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每家拿到手的,竟有十多万元。
像巴布夫妇这样跟着亿利发家致富的农牧民还有很多。“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指示让王文彪更加坚定了其“造血”式的扶贫思路,探索了“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生态扶贫模式,让农牧民们受益于亿利的扶贫工程,也亲历了亿利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沙漠的绿化,生态的改善,成为沙区农牧民脱贫攻坚的坚实基础。
库布其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光伏基地、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旅游基地、725个公司+农户甘草种植合作社、陈红湾沙漠生态健康产业扶贫示范园区等5个生态园区,彻底改变了农牧民的生活。这里的农牧民,也通过亿利资源20多年搭建的就业创业平台,纷纷转型:沙地转租受益者、股东、工人、小老板、新型农牧民。
七星湖牧民新村、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新区和杭锦淖尔生态扶贫新村,以及沙漠中小学和职业技校,让牧民们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居住环境和教育条件。
全长343公里的5条穿沙公路让库布其沙漠结成了完善的公路网,让居住在沙漠的农牧民走出沙漠,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走向文明。
过去的“沙窝窝”成了现在的“香饽饽”,库布其沙漠地区10多万群众人均收入由1988年的392元增加到2015年的14000多元。
王文彪和他的团队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根本,建立了全球第一所企业创办沙漠研究院,建成了中国西北最大的种植资源库,研发了127项生态种植与产业技术,培育了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生态种子,成为全球拥有治沙专利技术最多最先进的企业。他们还将自己的一整套沙漠生态修复技术输出到了河北坝上、新疆以及蒙古国等荒漠化地区。
2001年,王文彪荣获“全国绿化工作劳动模范”,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王文彪荣获“中华慈善奖”;2012年再获“全国绿化工作劳动模范”称号,并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荣获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奖”。
2011年5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王文彪向美国高层介绍了中国企业参与荒漠化防治、改善气候生态环境的有关经验、模式和做法。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起立三次鼓掌,表示感动和认可。
2013年,王文彪荣获联合国颁发的首届“全球治沙领导者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将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5年12月1日,在全球瞩目的巴黎气候大会上,王文彪携带库布其治沙模式这份“生态厚礼”走上演讲台。《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在会上由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等机构向全球发布,以褒扬中国在沙漠治理、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行动与巨大贡献。
2016年10月16日,在中国第三个扶贫日来临之际,王文彪荣获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将库布其模式输送到中国西部几大沙漠
带动当地群众脱贫
2015年1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成为王文彪扶贫路上的新号角。未来5年,他决定通过投资生态产业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其中在河北省张北县通过生态光伏、生态旅游和生态农牧业等产业实施扶贫;西部沙漠地区通过发展甘草治沙产业实施扶贫。
今年4月22日,第47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亿利资源集团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甘肃腾格里沙漠等五地同时启动“生态产业治沙扶贫项目”。
亿利资源将依托企业资源、技术、产业优势,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模式,组建2000个合作社、建设300个民工联队,在库布其、阿拉善、甘肃武威、新疆南疆等地种植甘草300万亩(2000平方公里),全产业链布局甘草产业,实现年深加工甘草规模达到6万吨以上。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实现:一是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搭建教育培训、技术输出、就业创业平台,实现公司基地化示范、农民工厂化种植。二是通过“公司+合作社”模式,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实施合作种植、实现利益共享。三是通过订单化收购,带动农民规模化种植甘草。四是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建设三个技术领先达到美国FDA认证标准的甘草加工厂,结合公司实施甘草种植的区域,进行深加工产业的布局,实施就业脱贫致富。
8月18日,亿利资源集团与河北省张北县正式举行生态产业扶贫签约仪式。王文彪的精准扶贫之路上,又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亿利资源集团在张北县的生态产业脱贫计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态光伏+综合利用扶贫。 二是生态旅游扶贫。三是发展红山草猪养殖精准扶贫。四是建立绿色安全食品基地,为京津地区提供绿色安全的菜篮子保障,实施农光互补和农业观光旅游,带动群众脱贫。
王文彪和他的团队在沙漠治理上,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有记者曾计算过,28年里,他们治沙面积占全球荒漠化面积的1/7000,也就是说,如果能有7000个王文彪,沙漠就能从地球上抹去。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秘书长莫妮卡 巴布在实地考察后倾吐了她的肺腑之言:“全球难以找到库布其这样的奇迹。” 2013年,在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荒漠化、干旱和土地退化对我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至关重要。中国在其中显示出了非凡的领导力,并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大家有机会分享造林和遏制沙漠化的优良经验。
在扶贫的道路上,王文彪有着治沙一样的坚定。也有人计算过,帮扶并且稳住1个贫困人口,至少需要10万元以上的产业投入。亿利资源要再帮扶10万人脱贫,就要再投入超过100亿元的产业资金。但是,这并没有阻止王文彪扶贫道路上的前进步伐。他这样说:人这一生有三个母亲。第一个是亲生母亲,要孝顺;第二个是祖国母亲,要报效;第三个是大地母亲,要保护。对王文彪来说,治沙最严峻的考验不是大自然。比干旱、比烈日、比无垠的黄沙还严峻的考验,是嘲笑和质疑、压力和孤独、犹豫和诱惑。正是反哺“母亲”的赤子深情,给了王文彪不竭的力量,让他在库布其沙漠坚守了28年,耕耘了28年。
瑞典考察团斯德哥尔摩大学副教授SalimBelyazid认为,亿利资源的绿色事业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的规模、面积之大令人震撼。亿利资源通过科学技术的投入绿化沙漠、发展沙漠生态经济,带动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这种模式应该应用推广到全球更多的荒漠化地区。
气候的变化、生存环境的恶化让很多人把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希望寄托在1400光年外另一颗与地球相近的行星上,或者像“钢铁侠”一样,做着“火星梦”。而王文彪,已经让拓展生存空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大漠深处,宛如出自魔术师之手的一片片绿色,将昔日不毛之地变成天鹅落脚的地方。
怀着已经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如今,王文彪将自己清晰、有力的足迹印在一块块新的沙地上。从库布其到塔克拉玛干,从塔克拉玛干到腾格里,从腾格里再到下一个不毛沙地,从治沙狂人到扶贫先锋,王文彪治沙扶贫的脚步从未停歇,梦想从未搁浅。
沙漠,需要更多的绿色;沙漠里的贫困人口,需要更多的王文彪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