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们在川石综合农业产业园采访。
8月6日,是四川日报采访组赴广安开展“百县千村行——点亮四川脱贫地图”采访报道活动的第三天。当天,采访组记者兵分两路,分赴岳池县、邻水县,将笔头、镜头对准基层群众和一线扶贫干部,挖掘地方产业特色及经验做法。
大家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切身感受脱贫攻坚的变化。广安各地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打好“产业牌”、念好“致富经”是当天6个点位给采访组最深刻的感受,他们表示将精确找准新闻报道切入口,讲好广安脱贫攻坚故事,奏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强音。
借智借力发展产业 提升自主造血功能
8月6日清晨,沿着宽敞的产业路,采访组前往岳池县苟角镇石板坡村时,一路可见辛勤劳作力的人们。在村活动室,采访组与该村第一书记冯鸟东聊开了,他们围绕村脱贫路径、产业发展现状等内容逐个采访。了解了全村整体情况后,采访组又赶往该村产业发展主阵地——川石综合农业产业园,倾听石板坡村产业发展故事。
2018年5月,四川大学选派能吃苦、有干劲的冯鸟东到交通闭塞、产业发展落后的石板坡村任第一书记,在四川大学的帮扶下,石板坡村修建了完善的产业路,做到了道路户户通。同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民”模式,建成了占地45亩的“川石综合农业产业园”,引进懂技术、种植经验丰富的返乡创业业主,发展起了蔬菜瓜果种植、辣椒育苗、鳝鱼养殖等产业。
“石板坡村借智借力,通过不同的形式发展起了多个产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有特色的产业,引进的业主也懂技术,能帮助群众增收。”四川日报全媒文体新闻部主任赵晓梦对返乡创业的鑫鲜农业公司的业主印象深刻,他说,该公司的注册资金大、有实力,又有着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懂得用新技术合理运用土地,带动了群众学习新技术,有亮点、有特色。
壮大优势产业 助力打造十里药乡
美丽的新村错落而立、成片的中药材长势良好……走进岳池县顾县镇羊山湖村,蓬勃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吸引了采访组的目光。
2016年以来,顾县镇羊山湖村根据该村山地多、红壤土层厚、富含磷、硒等微量元素的实际,制定了打造中药材基地发展康养产业规划,种植佛手、黄精、吴茱萸、半夏、枳壳等中药材5600余亩,还打造了以中医药康养为主题特色的旅游景区,成为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岳池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的优势,着力打造十里药乡,让人震撼。”赵晓梦说,羊山湖村作为顾县镇中药材产业的核心区,引进了9家业主,将全村90%的土地流转,老百姓既能收取土地租金,又能在基地里务工,解决了收入问题,走访的几户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达到每年1万元,脱贫成效明显。
依托一首诗 走好文旅路
都说诗里的意境难以重现,但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却做到了。
“陆游诗中的意境是如何还原,旅游产业怎样为群众增收?”当日傍晚7时许,已经连续工作了9个多小时的采访组队员来到郑家村寻找答案。
800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旅居岳池,写下《岳池农家》,赞美岳池田园风光和农家风俗。2017年,岳池县规划建设以“农家文化”为主题的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作为旅游区核心的白庙镇郑家村抓住发展机遇,以诗为底蕴,规划建设了竹山曲苑、东邻西舍、竹诗房等,重现陆游诗歌中的农家山水,让郑家村成为村民的致富宝地、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带动更多农户吃上了“旅游饭”。
“岳池县的这三个村,风格各异、特点不同,我深刻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工作带给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变化。”四川日报广安记者站站长李天锐说,岳池县的脱贫攻坚工程为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采访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将把这些素材变成生动的脱贫故事,展现广安脱贫攻坚成效。
一条产业环线 铺就小康路
铜锣山深处的邻水县城北镇金垭村,曾因交通闭塞,基础条件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成为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如今旧貌换新颜,铜锣山旅游扶贫产业环线打通后,彻底摘掉了“穷山沟”的帽子,成为城里人的“打卡地”。
向村干部深入细致地了解脱贫经验,找见证村子变化的老人刘光孝述说村里的变化,听李水英讲泡菜厂做大“龙井湾咸菜”的乡土品牌故事……在金垭村,采访组一行从村里的基础设施、群众的张张笑脸、激动的话语中深刻感受了一条产业大道带给村里的件件喜事。
交通打头阵,产业做支撑。金垭村至县城公路里程缩短为20公里,通达时间由2个小时缩短为20余分钟,便捷的交通让该村产业“活”起来,乡村旅游“热”起来,年均吸纳县内外群众观光游10万余人次。2019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2.1万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042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7万元。
“产业随路走,路随产业转!”四川日报广安记者站记者何浩源深有感触地说,2018年,金垭村的路打通后,不仅业主纷至沓来,发展了中药材、蓝莓、无花果等1500余亩,村里的贫困户还开办了农家乐,让乡村旅游铺就了小康路。
土地存银行 农民巧增收
盛夏时节,邻水县观音桥镇六合寨村一片生机勃勃:葡萄基地里游客络绎不绝,蜀耕中药材基地里的瓜蒌、黄精、芍药即将丰收,桃树等果树长势良好……过去,这些还分散在农户手中的1000多亩撂荒地,因为存入了村里的“土地银行”,焕发出勃勃生机。
“土地银行是什么?”“和传统的土地流转有什么区别?”……在该村村委会,采访组一行饶有兴致地接连抛出问题,通过该村第一书记廖毓,探寻了“土地银行”的秘密。
“‘土地’银行就是指由村成立的合作社,以每亩土100元、每亩田130元的标准,将农户手里闲置的、分散的土地收归集体,再向上面争取项目资金包装土地,将整理好的土地统一流转给业主,中间的差价作为‘土地银行’的收入,每四年按照比例给村集体与村民分红。”廖毓说,最终实现多方共赢,今年是第一年分红,该村171户农户获得2.5万元的分红。
何浩源认为,相较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该村2016年探索出的“土地银行”新模式,提高了土地流转效率,让村集体为业主高效发展产业做好了“保姆式”服务。同时,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民依然是土地的投资和受益主体。
旅游扶贫 村民共享
“五华山位于邻水‘三山两槽’中‘三山’之一的明月山中段,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优势,这里森林覆盖率超过96%,发展旅游,大有可为。”走进邻水县五华山景区,四川省邻水县五华山御景龙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晋开门见山介绍情况。
作为省定贫困村,该村在省地矿局的倾情帮扶下,引入上述公司到村发展乡村旅游,自2018年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后,景区“磁力”不断显现,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曾是贫困户的朱秀兰如今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农产品进景区卖得快,不少游客跟她订制农产品,于是她规模化种植李子,虽然还没有进入丰产期,但现在卖鸡和猪肉等土产品,一年也能赚2万元。
“用4年时间,在不毛之地无中生有建景区,还让群众共享景区旅游发展成果!不得不为邻水旅游扶贫点赞!”四川日报广安记者站记者吴迪在景区注意到一个细节,当前随着城镇化率提高,不少人都涌进了城市,而五华山村却是相反,这两年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她认为,这是景区留住了人,让村民们不搬迁,在村里就能实现挣钱的梦想。(广安日报记者站 孔虹 范聪 广安日报记者 刘婧 陈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