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高菊通讯员张珂文图

“2018年,我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毕业以后,从事饮品行业的工作,干了没多久,认识了一个养豆虫的虫商,才知道老家地里大豆田里的豆虫竟然还可以卖钱。”采访中,洛阳市宜阳县董王庄乡的王彦博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养豆虫,不仅自己致富了,还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这位26岁的小伙成了村民们眼中的“另类”。

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养豆虫,洛阳26岁小伙被称“傻子”

王彦博,董王庄乡前村村人,2015年,他考上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新能源专业就读,大学毕业后,和朋友一起在郑州做饮料的代理。

王彦博是怎么走上养虫之路的呢?原来,在郑州时,他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来自南方的虫商,他才第一次知道以前家乡田地里随处可见的“害虫”竟然还能卖钱。

“这种豆虫在我们洛阳被称作‘害虫’,但是在南方可是香饽饽,豆虫富含蛋白质,很多南方人都爱吃。”王彦博说。

“当时我就去他们养虫的基地进行了考察,考察完以后,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做,就在他们的其中一个基地投了少量资金养了几亩地的豆虫。”王彦博说。

随着家乡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都发展得如火如荼,各项优惠政策、多种扶持路径相继出台,强力招引贤才返乡创业。2019年,王彦博决定回家乡发展。“先种5亩地试试,看看家乡的气候适合不适合豆虫生长。”他说。

王彦博说:“有些村民都觉得我很奇怪,有人说,‘上了大学干啥不好,非要回家种地,是不是有点傻?’其实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去做就行了,不用太在意别人说什么。”

经过一年的摸索,王彦博发现,家乡的土壤很适合种植豆虫需要的东北大青豆的生长,豆虫长势良好,除了自己养殖豆虫,他还收购农户大豆地里的豆虫,看到新奇想法变成了真金白银,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试养成功后他流转280亩土地养豆虫,成了“豆虫王”

王彦博充分发挥95后思想新潮、头脑灵活的优势,在家人朋友支持下,2020年,在左沟、胡家坡、邓岭三个自然村流转土地280余亩,慢慢摸索出种植养殖相结合的豆虫产业。

“养豆虫最省心了,因为它本身就是害虫,所以不怕害虫,既不用打药,也不用管理,收的时候雇上周边乡亲帮忙逮豆虫,收过豆虫余下的青豆也可以接着卖。”王彦博说。

据其介绍,豆虫养殖每亩投资6000余元,一次性投资,每年可以收3次豆虫。田里种植东北大青豆,一亩产虫200斤左右,每斤鲜虫35元左右一斤,土虫70元左右一斤,仅靠小小豆虫,便可达到平均亩产1.2万元,净利润6000元左右的可观收入。

一人致富不算富,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养豆虫本身就是一件稀罕事,但是每年到收虫子的时候,都需要雇村民们帮忙逮豆虫,而不少村民面对肥大的豆虫都觉得害怕,“养豆虫的第一年,我正在查看还没有长大的豆虫,大豆上突然爬出来一条非常大的野生豆虫,我自己都吓了一跳。”王彦博说,“时间长了,大家才慢慢接受,现在都是靠村民帮忙收豆虫,能在家门口挣一份工资。”

王彦博的养豆虫致富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认可,“家人尤其是我女朋友不怕这个豆虫,她有自己的工作,也不经常到田地里去,但是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他说。

王彦博常说,自己富不算本事,带着乡亲们都发家致富,那才是真本事。靠上网、读书、实操积累出来的养殖技术,王彦博免费向乡亲们倾囊传授。今年,他计划成立合作社,并建立连云港豆虫交易市场专属销售点,将豆虫养殖扩大成环环相扣、运作成熟的产业链,让更多村民参与豆虫养殖,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土地用工得佣金,豆虫销售得现金,带动大家一起投身“虫”产业,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致富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