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欣
“回首脱贫攻坚路,我们经历了非凡历程,付出了巨大艰辛,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170多万菏泽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与全省人民一道跨入小康,迈向美好生活新征程。”8月27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全面小康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菏泽专场上,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伦感慨地说。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脱贫攻坚战实施前,是山东省委确定的全省两个扶贫工作重点市之一,贫困人口占全省的37.7%,全省20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县(市、区)中菏泽有9个,200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中菏泽有135个,200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中菏泽有1480个,分别占45%、67.5%和74%,贫困发生率达11.5%,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保持决胜定力,扛牢脱贫攻坚重大责任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菏泽视察,要求菏泽“坚决推进改革、坚决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抓好党的建设”,并寄予“后来居上”的殷切期望。
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菏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举全市之力发起总攻,170.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出列,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2747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7580元,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菏泽市先后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会、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等先后在菏泽召开。
7年多来,全市上下抢抓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重大机遇,扎实推进重点产业、乡村振兴、城市功能、营商环境“四个突破”,“231”特色产业体系全面起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全省第一,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菏泽牡丹机场已经通航,鲁南高铁菏泽段已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即将通车,高速、航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密集实施,“水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加速形成;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三五”期间,菏泽经济总量由全省第13位跃居第8位、前进5个位次,实现了由“全省垫底”到“奋起直追”再到“跻身中游”的“三级跳”。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服务业营业收
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项指标增速全省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在“去”的压力加大情况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7亿元,增长1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外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3,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提升攻坚精准性,坚持改革创新精神
坚持实事求是、精准施策,菏泽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现今从菏泽城乡一路走来,时时能感受到脱贫带来的幸福与喜悦。脱贫之路很难,因为一户有一户的难处,一人有一人的想法。菏泽始终坚持站在贫困群众的视角,倾听群众的愿望,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一起想办法,一起努力奋斗。
臧庄村作为鄄城县董口镇试点“一户一案”工作的第一个村庄,如何把“懒汉”村民臧建这块硬骨头拿下,镇党委和包村人员动了一大番脑筋。经走访得知,臧建本人之前有做豆腐的手艺,包保人员经过多次走访、交心谈心,激发了他的动力,并从镇里的扶贫资金里拿出1300块钱,借给臧建买专业设备。如今,臧建每天起早贪黑做豆腐,豆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很多。
探索实施“一户一案”,因户因人制宜,量身定做个性化帮扶方案,臧建仅是一个成功脱贫缩影。想就业,优先推荐安排工作;会做鞋,给买缝纫机;会做面点,配个小吃车去卖早餐......在脱贫攻坚战中,菏泽组织1267个市县部门单位与1576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签订精准扶贫到村双向承诺书6304份,4.9万名干部与22万户贫困群众签订双向承诺书、填写扶贫手册,全面摸清贫困人口脱贫需求,根据帮扶需求逐人逐户制定帮扶方案,实现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五年来,有187117人依靠种植脱贫,有92648人依靠养殖脱贫,有7403人靠发展旅游脱贫等......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创新实施“三个一”脱贫攻坚工程,夯实了扶贫工作基础。深入实施“一户一案”精准扶贫,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扎实做好“一人一岗”就业扶贫;创新实行“会诊制”,提升了帮扶实效。组建扶贫工作队,贫困户精准度、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创新设立了“两项保险”,破解了因病致困难题;创新推广“电商扶贫”模式,拓宽了产业扶贫领域。此外,创新兜底保障模式,确保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认真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政策措施,建立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目前认定的即时帮扶人口1219户、3782人,已全部纳入帮扶范围,确保小康路上困难群众一个不掉队。
紧跟时代步伐,首创扶贫车间为农户铺就致富路
在菏泽提到脱贫攻坚,就绕不开“扶贫车间”这个菏泽独创的扶贫做法。目前,菏泽全市已推广建设3063个扶贫车间,带动30万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9.7万名群众因此稳定脱贫,为此,菏泽市受邀参与国家和省扶贫车间标准制定。扶贫车间做法被纳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参阅精准扶贫案例,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之一。
2015年11月23日,原市扶贫开发办调研组在鄄城县董口镇代堂村走访调研时对村民吴秀兰家院落西侧“小窝棚”里的一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平米的小窝棚仅是用废旧物料搭建而成,8位老太太围坐在一起,每个人前面有一筐头发团。据老太太们介绍,她们正在对收集来的人发发团进行简单分类加工整理,一天可以收入13元,这样一月下来就能挣三四百元。
“小窝棚”的生产形式引起了原扶贫办一行人的思考,尽管从事该工作每月的收入不高,但对于许多贫困群众来说,也是一笔可以补贴家用的重要收入。原市扶贫办调研组同时认为“小窝棚”可能有着“大潜力”:一方面,这种加工点设置在村民家中,对于那些因自身或家庭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来说,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便利;另一方面,类似的一些手工加工业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能要求都不高,门槛较低,因而文化程度较低、尚未接触过该工种的群众也能比较容易上手。
菏泽市扶贫办与鄄城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及时的沟通交流,建议鄄城县围绕着发展手工加工生产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进行“试点”探索。“小窝棚”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带动菏泽“扶贫车间”快速铺开,群众对这种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做法非常欢迎。“我一个老年人没什么力气,可也不能闲着,要自食其力。我在车间穿穿绳、打打眼,每个月能有1000多的工资,一年下来也不少哩。”牡丹区小留镇王楼村69岁贫困老人李瑞香的脸上挂满了笑意。
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实现百年安居梦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菏泽市提出“将黄河滩区列为深度贫困地区、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支持,被党中央国务院采纳,通过“就地就近筑村台”,我市黄河滩区28个村台社区和6个外迁社区已全部分房到户,14.6万滩区群众终于实现了百年安居梦,昔日贫穷落后的“黄河滩”将变成美丽乡村的“新样板”、生态宜居的“花果园”、发展致富的“幸福滩”。
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站,黄河在菏泽境内全长185公里,穿越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形成滩区面积504平方公里,滩区人口14.6万人、约占全省的1/4;贫困人口2.6万人、占全省的3/5。如何让滩区群众摆脱“黄患”危害、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菏泽发展绕不过的坎,也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菏泽大力弘扬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创新实干的滩区迁建精神,举全市之力加快迁建工程建设。
首创了就地就近筑台迁建模式,先后攻克了项目选址征地、村台地基降水处理等难题,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6万余人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新建村台社区28个、外迁社区6个、临时撤离道路127.4公里。新建社区均高标准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齐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选优配强了社区“两委”班子,提升了社区治理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滩区长远发展提供了后劲。不仅让滩区群众有了高质量的住房保障,而且还有了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保障。目前,14.6万滩区群众已全部实现分房到户,圆了百年安居梦。
在菏泽打响的扶贫攻坚战役中,我市在全国首绘“全市贫困人口分布地图”等三张地图,推行双向承诺机制,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基础。在全省率先为当年初91.4万贫困人口实行小额人身意外
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将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承担部分降到5%左右,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难题得到破解。在全省首办公益博爱学校,12所养教并重的寄宿式公益博爱学校有效破解了特困儿童的教育难题。在全省首建养老周转房,2279套养老周转房集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等于一体,入住贫困老人2848人,有效解决了贫困老人养老安居难题。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菏泽举全市之力发起总攻,170.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出列,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2747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7580元,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同时,探索建立了“五统一、一衔接”稳定脱贫机制模式,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抓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脚步
通过脱贫攻坚,菏泽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了历练、转变了作风。而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农业实现了大发展、农村得到了大进步、农民生活有了翻天地覆式的大变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还有不少村庄仍戴着“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而郓城县玉皇庙镇西陈庄村为破解这一困境,发挥果蔬种植资源优势,设施农业异军突起,成功铺就了一条果蔬强村富民路。
日前,记者走进西陈庄村,迎面而来的是一垄垄玉米、大豆等正生机盎然,一座座高标准恒温蔬菜大棚拔地而起,草莓、西红柿、黄瓜、鸡枞菌菇等多种果蔬在大棚里四季生长;一片片果园徐徐铺开,梨、苹果在果农的精心照料下已孕育出“富裕”之果……
在全面脱贫后,西陈庄村结合自村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领办合作社模式启动,高效农业在该村正式起步,不少村民陆续将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流转给了村党支部的谷物种植合作社,集中
采取机械化联合耕播和田间管理,让村民增收减支,发展出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黄土地”增收。
同时,大力发展大棚果蔬经济,“俺这个棚里全是樱桃小西红柿,品种比较稀罕,一个棚一年下来能增收近4万元左右,对于我们这些原先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的农民来说,可是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西陈庄村大棚承包人郭翠玲笑着告诉记者,而像她一样通过承包村里大棚而致富的村民,不少重新翻修了房屋和院落,并在县城买了新房。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正值“十四五”开局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之年,我市各级领导干部纷纷下基层,到田间地头和遍布在村村落落的企业车间,就三农领域的农业产业化、群众就业以及民营企业发展等,现场了解困难,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一系列的帮扶举措,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助力者、民心工程的协调者。
发掘自身资源优势,勇于不断创新尝试,是探索“一村一品”的重要途径,也是不断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手段。在郓城县李集镇梁楼村旁的黄河滩上,一株株芦笋鲜嫩翠绿,随风摆动。从以往亩收入不足300元,到如今每亩利润7000元左右,这些芦笋是近年来梁楼及周边村村民脱贫致富探索出来的“法宝”。下一步,该村芦笋种植合作社的目标是建成万亩芦笋标准化种植基地,着力发展芦笋产品深加工,形成一条绿色产业加工链。在黄河滩这片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稳健。
同时,我市不少乡村还充分利用村里现有资源,创新“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模式、“农业+加工业+文化旅游”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等,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思路,打造集种植、生产、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观光示范园,打好组合拳,打造农业发展新亮点和经济增长新引擎,做大做强村域经济,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出彩的实践路径。
借助“互联网+”,村庄转型“淘”出致富经
电商产业的迅猛崛起,中国“淘宝村”的成功认证,让我市不少乡村电商从业者腰包鼓了起来。去年,全市以推进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网络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围绕淘宝村培育、发展直播经济、完善电商生态、加强与平台合作、推进电商扶贫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郓城县、曹县2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做好综合示范工作,成功培育“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淘宝村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跨境电商逆势上扬,直播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菏泽市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对直播电商新业态进行政策层面支持。市政府与拼多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农产品上行体系化建设、打造全国电商直播示范基地等六个方面的战略合作。腾讯直播菏泽产业带直播基地成立并在各县区开展密集培训。成功举办了“云赏牡丹”大型直播活动,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走进直播间,宣传推介菏泽并为菏泽市特色产品代言,在淘宝网“淘宝直播”首页置顶2小时,线上观看人数超过87万,在线成交16327单;加快新零售布局。
菏泽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大批农产品、加工产品变成了商品被摆上电商平台,众多普通农民变成熟悉农产品、掌握网络、精通销售的“网络达人”。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乡村振兴农村电商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大批怀揣创业梦想的外出务工人员、创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纷纷返乡创业就业,在菏泽市形成一轮“新知识青年下乡”热潮,呈现出“城归”现象。目前菏泽市拥有18万家电商企业、带动线上线下57万人就业。
在郓城县唐塔街道办事处西代庄村,以艾尚羽传统家纺为主,其电商团队从2014年开始,通过电子商务实现营销收入由几十万元到如今线上销售达3000余万元,通过电商带动,累计带动70余名青年开
展电商创业,并于2016-2019年连续四年成功将经营所在地西代庄村打造成了中国淘宝村,获得省市县各级政府颁发的多项荣誉。
村庄有了致富“马车”,村民集体富裕起来,整体村居环境治理和人文精神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改善着。走在西代庄村街道上,干净、整洁、宁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下一步,他们打算依托电商网店的带动效应,发展产品产业链条,围绕家纺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发展多样性的电商产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进一步坚定了菏泽全市上下后来居上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干劲和激情。下一步,菏泽将把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焕发出来的精气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十四五”征程中实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