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按: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根本性胜利,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接续攻坚,发起2019年脱贫攻坚“夏秋决战”。为此,省委、省政府近日向各市(自治州)党委和人民政府,贵安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地各部门发布《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2019年脱贫攻坚夏秋决战行动令》。
一、行动时间
2019年7月至12月,共6个月。
二、行动目标为:
1、2019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万人以上;
2、有脱贫任务的19个非贫困县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已脱贫摘帽的33个县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4、今年拟脱贫摘帽的县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5、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的搬迁入住任务。
三、行动令部署的六项重点举措
1、聚集农村产业革命 让“八要素”得到进一步落实
“八要素”引领产业革命纵深推进
7月10日,麻江县宣威镇翁保村蓝莓基地,一串串诱人的蓝莓让人馋涎欲滴。“以前只晓得种包谷,哪晓得我的这块土地还能生钱!”46岁的村民罗永军一边采摘蓝莓一边对记者说,“今天又有蓝莓卖了!”
2013年以前,罗永军家5亩田土每年都种植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基本是自给自足。这几年,看着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罗永军也奋身挤进蓝莓产业中。
从最开始的5亩发展到如今15亩,罗永军尝到的甜头不少。“去年我种的蓝莓卖得5万元,今年差不多有3万元收入呢!”罗永军自豪地说,他摸索出了一套种植方法,亩产至少1000斤以上。因为品质好,外地老板固定上门收购,销路不用愁。
罗永军尝到的“蓝莓”甜头,正是我省全力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一场深刻产业革命带来的实惠。【详细】
贵州激活"八要素" 农业产业从"吃饱"转为"销售"
杨柳塘镇屯上村村民吴兰在香菇基地整理菌棒。
当前,虽然贵州的绝对贫困人口在减少,但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艰巨。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全省各地紧扣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因地制宜、放大优势,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助力脱贫攻坚。
施秉县杨柳塘镇的前身叫白洗乡,曾被调侃为“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目前,杨柳塘镇正用“新思路”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今年以来,在原有种植产业的基础上,根据村民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分散的现状,杨柳塘镇积极探索“返租代种”模式:租农户的田地,再付劳务费雇农户到田地里务工,最后还会按照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农户,农户一块地能挣三份钱。“按照‘返租代种’模式,每承包1亩田地,农户至少可增收1220元。”杨柳塘镇党委书记彭英富表示,这种模式避免了农户承担自己种植的市场风险,最大程度激发了农户内生动力。【详细】
因村规划 因户施策!石阡这个地方脱贫攻坚工作有一套
石阡大沙坝乡党委书记杨雁(右二)与帮扶干部入户真求群众对村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7月7日,石阡县大沙坝乡芹菜塘村民陈德贵家的房檐下,乡党委书记杨雁与陈德贵夫妇促膝谈心,认真收集群众对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我们按照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对照‘八要素’要求着差距强弱项,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打好‘2019夏秋决战’,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杨雁说。【详细】
2、有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让贫困户得到真正实惠
从“村民”到“居民” 身份转变背后的易地扶贫搬迁之道
凤冈县凤翔社区广场。
“刚搬迁过来的那段时间,社区干部职工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找人、开锁,孩子找不到家、老人走丢……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社区生活完完全全不一样了,两年来,居民们的心态都有了质的转变。”遵义市凤冈县凤翔社区主任李文强回顾起“安顿”搬迁群众的点滴时,不无感慨地说道。
2017年,凤冈县13个乡镇的1505户6432名群众搬进了凤翔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
这个占地面积168亩,包括29栋楼71个单元1600套住房的社区,分为吉祥、如意、平安、和谐四个小区,其间配建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人才培训基地、人力资源市场、社区医院、惠民超市、社区礼堂、农贸市场、创业就业园等等。【详细】
离乡安居换新颜 出山学技断穷根 贵州5.15万搬迁群众吃上“技术饭”
在爱华鞋业加工厂,数十台缝纫机嗒嗒地转动,38名工人熟练地裁料、粘合,其中22名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户。
数十台缝纫机嗒嗒地转动,38名工人熟练地裁料、粘合……走进位于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的贵州爱华鞋业加工厂,车间内一片忙碌的生产景象。
在车间右侧的角落,新民社区居民王明菊也在忙碌着,这是她上岗的第4个月,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完成裁料、包边、压线等工作。
王明菊一家原本在惠水县雅水镇洞房村,属于不通水、不通路、不通讯“三不通”地带。由于深处大山,导致当地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住房十分简陋,生计难以保障。多年来,王明菊一直在外务工。【详细】
3、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场革命 一篇文章 几份保障
图为三都县三合街道苗龙村巴西菇种植大棚内,务工人员正在采摘巴西菇。
2019年过半,贵州全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吹响,精准扶贫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
干非常之事,需非常之策。贵州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攻破各种“堡垒”,五年来全省实现减贫人数全国最多。其脱贫成就源于不断创新探索与实践。
2017年春,贵州省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经过两年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新增高效经济作物的举措,农村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传统,以及“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历史正加快改变。【详细】
“组合拳”打开“黔蜀门屏”
道真自治县隆兴镇浣溪村花园食用菌扶贫产业示范园(资料图)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最北端,与重庆市一衣带水。然而,虽然区位优越、资源优质,却常年受困于大山,被列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域攻坚重点县。
破“贫”难,靠攻关。道真自治县为“换穷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从产业、旅游、教育等方面打出一套漂亮的脱贫攻坚“组合拳”。2018年底,全县实现11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详细】
4、深入开展“五个专项治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榕江县定威乡:“一种三养”产业格局助脱贫致富
省政协机关党委副书记、党办主任罗荣江指导村民打理金钩藤。
“20亩金钩藤,去年收入两万多元。看目前的长势,预计今年收入会翻番。”定威乡亚勇村四组村民潘井良信心满满。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近年来,榕江县定威水族乡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扶贫产业,目前已形成“一种三养”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全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并取得明显成效,村民潘井良就是在种植金钩藤的过程中得到实惠的典型例子。【详细】
贵州:摘帽“四不摘”脱贫不返贫
陈文(中)和村干部们查看杭白菊长势情况。
7月16日,季夏时节的安顺市西秀区王家庄村,1200亩的杭白菊种植基地,朵朵金黄的杭白菊竞相绽放。“去年,750亩杭白菊为村里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收益。今年再扩大规模,让村民能持续稳定增收。”西秀区蔡官镇王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文说。
让陈文高兴不已的是,今年的菊花长势也比较好,预计在8月份就可以开始全面采摘,今年预计可以采摘100吨,带来500万的效益,利益联结的93户贫困户预计每户可以分到300至500元。
王家庄村共有村民974户、3918人。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和村里的共同努力,全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7.99%下降到现在的0.53%。【详细】
5、抢抓帮扶协作重大机遇 加强农村产业一体化
“乡厂校店”开启致富路
图为大塘镇新光村村民吴乔燕正在棉被生产线上工作。
今年年初,结合发展实际,平塘县提出“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拓展升级的发展理念。目前,全县各乡镇紧扣“乡厂校店”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传统“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这条棉被生产线是在4月中旬开始投入使用的,我们计划投入三条生产线,这是第一条。”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克开心地说。6月5日,伴随着机器“轰轰轰”运转的声音,在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床床棉被排成一排,像等待检阅的士兵,蔚为壮观。【详细】
生猪“拱”出致富路
胜安村村民朱纯国正在猪圈细细查看生猪的长势。
“我每天就负责喂猪、打扫猪圈等工作,比起在外面打工轻松许多。”6月5日,在平塘县大塘镇胜安村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生猪养殖基地,胜安村村民朱纯国正在猪圈细细查看生猪的长势。
朱纯国居住的胜安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由于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等原因,导致当地的产业结构单一,粮食产量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村民们对于贫困只得望天兴叹。
朱纯国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维持生计,他也和大多数村里人一样,背井离乡,选择外出务工。在外打工十几年后,因身体不好,只好回到家乡。【详细】
6、务求脱贫攻坚打法精准 向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夏秋决战”再作为 贵州各地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
姚本铁在采摘黄瓜。
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让村村寨寨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
6月28日至29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贵阳举行。全会指出,一年多来,全省农村产业革命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取得更大成效。要对照“八要素”找差距强弱项,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打好“2019夏秋决战”,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详细】
贵州: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成效明显
7月13日,记者从全省脱贫攻坚“夏秋决战”行动启动会议上获悉,上半年我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取得明显成效,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农村产业革命持续纵深推进。投入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28.95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36亿元。调减玉米等低效作物种植面积,种植替代作物502万亩。明确省委、省政府12位负责同志领衔,组建专班全产业链推进12个产业,以500亩以上大坝为重点,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错季产业。推动“校农结合”采购农产品17.43万吨,销往帮扶城市农产品7.83万吨,销售额13亿余元。一季度,全省农业增加值增幅位居全国第一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