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酒醒了,员工们正准备继续捞死鱼。王斌却宣布,自己找到了一种解决鲟鱼死亡的办法。
公司副总 夏永涛:他说,我找到办法了,我要给鲟鱼建一个“避暑山庄”。
王斌:后来也是借着喝多酒了,想法变成一种逆向思维。后来想着,怎么样给鱼创造一个环境,让鱼能够很愉快的去度夏,就像给它弄一个空调房。
这个水泥池就是王斌给鲟鱼建的“避暑山庄”,用水泵把千岛湖20米以下的低温水抽到这里,把鲟鱼转移到这里养殖。
王斌:它们比我们日子好过,应该是属于,到了哈尔滨,比哈尔滨还凉快。
这样就解决了鲟鱼养殖7年中最难的度夏问题。到2006年,王斌的第一批鲟鱼开始产卵,他生产出了自己的第一批鱼子酱。
因为仿野生养殖鲟鱼,王斌生产的鱼子酱品质不低于国外的同类产品,在欧盟的几次检测中全部达标,这为他顺利出口打下了基础。
比利时经销商 阿扎维:我们进口了一些王斌的鱼子酱,开始向客户推荐。慢慢的人们开始接受王斌的鱼子酱。量也越来越大。到现在为止,我们每年签9到10吨合同。
2008年,王斌决定把鱼子酱的销售转向国内市场。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上海,但他没想到,这里根本没有人愿意要他的鱼子酱。
王斌:客气一点的,文明一点,就说,我们知道了,我们了解一下吧。还有直接在门口就有这样的,贴着,谢绝推销、面赤不雅这种词语。
王斌的鱼子酱在国外市场受到热捧,为什么在国内遭到冷遇呢?
厨师 及双治:没有消费鱼子酱的这种传统。我干厨师这么多年,之前就没有说哪一款鱼子让大家来销售,来大家品尝,这个很少听说都。
2008年时,王斌的鱼子酱每公斤卖1万元左右。他在上海转了一个多月,一单生意也没谈成。王斌一筹莫展。
到了2010年3月,转机出现了。
1998年,王斌辞掉北京一家水产科研单位副处级干部职位,带着全部积蓄开始在房山区养殖鲟鱼,2003年2月,为了提高品质,增加鱼子酱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力,王斌将鲟鱼养殖场从房山区搬到了千岛湖。现在,王斌还拓展了鲟鱼肉加工,鱼苗销售等业务。2012年的销售总额超过了1.2亿元,这一切王斌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里是王斌的水产养殖场,记者赶来采访时,王斌正带着几位年轻力壮的员工抓鱼。王斌告诉记者,他养的这些鱼很难抓,而且要十分小心,否则很容易受伤。
记者 常昆:这是什么鱼呀?
王斌:这是我的达氏鳇。
记者 常昆:达氏鳇?
王斌:十三年了。
记者 常昆:这鱼有多少斤啊?
王斌:大概平均在一百五到两百公斤。
王斌正在抓的这条鱼,有400斤左右重,而这还不是养殖场里最大的鱼。
记者 常昆:怎么看它健不健康?
王斌:第一个,它的体型,体型就很好。它的游泳速度,包括它的力量,都非常大。
记者 常昆:这条鱼得几个人能弄动?
王斌:你看呢?这四个小伙子,加我一个半小伙子。
这种鱼,学名叫达氏鳇,是王斌养殖的五种鲟鳇鱼中的一种。最大的能长到一千多斤。
王斌:把针管给我拿过来。
王斌今天抓鱼,是要往鱼体内植入芯片。
记者 常昆:为什么要给它打芯片呢?
王斌:就是说给它作好记录,这条鱼它有它的身份证。在里面它可以长时间的保留下来,保留下来以后就知道这个鱼的全部记录了。可追溯体系都有,扫描就能知道这条鱼在哪。
每次植入芯片,王斌都要亲自上阵。有了这些芯片,他就能轻松地掌握每条鱼的生存状态和产卵情况。
王斌一共养殖了49万多尾鲟鳇鱼,长到这么大的,有2万多尾。王斌告诉记者,他赚钱的方法,并不是靠卖鱼。他养的这些鱼不仅不卖,而且每条都要养殖7年以上。
王斌:现在这一条鱼要产卵的话要值25万元到30万元。
一条这样的母鱼,养7年以后,取出鱼籽加工成鱼子酱,能卖25万元以上。2012年,王斌的销售额超过了一亿两千万元。
浙江省衢州市招商办 副局长 徐成旺:中国的鱼子酱产业做到这个规模,现在在世界上都是很知名的,王斌的工作是功不可没。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创新示范中心副主任 刘晓勇:王斌是第一个把我们中国自己养殖的鱼子酱推向了国际市场,并且在国际市场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也创出了一个中国的,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
认识王斌的人都知道王斌是个销售高手,面对没有消费鱼子酱习惯的国内市场,他曾靠在飞机上偶然认识的一个人,把自己生产的鱼子酱卖到了上海的一百多家高档餐厅,又用25瓶鱼子酱打开了自己鱼子酱的北京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
1996年,王斌26岁,就已经是北京一家水产科研单位的副处级干部。在很多人眼里,他的前途不可限量,然而两年之后,王斌却突然辞职了。
湖北省鲟鱼养殖企业负责人 古平光:一般人不会理解,在我们心目中他就简直是一个疯子一样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创新示范中心副主任 刘晓勇:应该说在农业部也是最年轻的处级干部,放弃事业单位这种优厚的条件,从事这种风险比较高的养殖行业,很多人不理解。
1997年6月一天,王斌到山东出差,他第一次见到了鲟鱼,当时,鲟鱼一斤能够卖到二、三百元钱,这让他非常兴奋。从山东回来以后,王斌决定辞职创业。
王斌:野生的已经没有了,人工养殖才刚刚开始起步。不是局限于中国,也不是像鳗鱼局限在日本,而是整个全世界,特别是欧洲、美国、俄罗斯这些市场是非常非常大的。
记者 常昆:你调查过?
王斌:对。我为什么下决心做企业,我觉得,想把命运控制在自己手里。
1998年5月,王斌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20多万元,在北京市房山区养殖了5千尾鲟鱼。养殖一年后,每条鲟鱼长到了2斤左右,可以销售了。而这个时候,鲟鱼的市场价格却下跌了10倍左右。
四川省鲟鱼养殖企业负责人 李军:以前价格很高,大家养殖的比较多,无序发展。后来市场量大了以后,市场容纳不了,价格就有一个很大的跌幅。
湖北省鲟鱼养殖企业负责人 古平光:200多元,跌到180元、150元、130元、100元、80元、50元、30元、20元,就这样跌下来。
养了一年多,原以为能赚钱,却面临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看着王斌要怎么办。此时,王斌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养的鱼,不卖了。
王斌:鲟鱼要做,一定是要做加工,一定是要做开发鱼子酱。它90%的价值是在鱼子酱,10%是在鱼肉。
要生产鲟鱼鱼子酱,母鲟鱼至少要养殖七年才能产卵,这七年只养不卖,风险很大。1999年,虽然国内也有养鲟鱼的,可敢开发鱼子酱的却很少。认识王斌的很多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湖北省鲟鱼养殖企业负责人 古平光:这个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起码是用时间来等待的。如果到40岁的一个人说来开发鱼子酱,成功的话也就将近50岁了。
四川省鲟鱼养殖企业负责人 李军:人生有几个七年啊,如果说是砸了,那么前面所有的都没了,这个也是大家比较担心的一个事情。
尽管有大家的担心,但王斌却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王斌:因为我们坚信有一点,鱼子酱本身绝对是好东西。因为在国外已经是上千年的证明了它就是一个好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不是内在的好,它不会传承这么多年。
七年时间,只养不卖,需要投入很多资金,钱从哪里来呢?
王斌利用自己原先在水产科研部门上班时的人脉关系,找了一些水产科研部门和企业,寻求合作。其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杭州千岛湖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几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同意跟王斌合作开发鲟鱼鱼子酱。2003年,王斌成立了公司,并筹集了660万元资金。
2003年2月,为了提高品质,增加鱼子酱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力,王斌将鲟鱼养殖场从北京市房山区搬到了千岛湖。
王斌:模拟鲟鱼野生的自然环境,让它尽可能的长大。个体来说,比同类国外的品种,个体要大,卵径也要大,味道也要好。
千岛湖水资源丰富,王斌认为是养殖鲟鱼的天堂。但他没有想到,意外却发生了,刚到千岛湖三个月他就经历了一场恶梦。
王斌:那个日子是不堪回首。那真的叫欲哭无泪,无能为力。
公司副总 夏永涛:大家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2003年6月的一天早晨,王斌来到养殖池喂鱼时,发现了一条死鱼。当时,王斌没有太在意,但随后发生的事,让他慌了。
公司副总 夏永涛:从开始死鱼,然后就捞鱼、埋鱼,整整埋了三个月。
王斌:捞死鱼,埋死鱼,然后整个船舱里面都是臭烘烘的,整个网箱里面也都是臭烘烘的,非常非常惨的。
2003年夏天,千岛湖遭遇60年来的最高气温。王斌选择的养鱼天堂,变成了他恶梦开始的地方。
王斌:千岛湖86万亩,按照我的理解,按照大家所有人给我的信息,都是千岛湖这个水这么大,不可能水温能高。七月份傻眼了,一天上一度,水温一天高一度、一天高一度,最后到了34度。
鲟鱼,是一种亚冷水性鱼类,水温一旦超过28度,就很容易死亡。一个夏天,王斌养殖的5万尾鲟鱼死了一半。当时的技术总监和几名骨干,因为顶不住压力,也辞职离开了。
王斌:一个是大家很累、很辛苦,更重要的是没有信心,那时候觉得这个企业可能要完蛋了。
2003年端午节,这天夜晚,异常郁闷的王斌和留下来的七八个员工,带着二十多瓶白酒来到了这座小岛上,他们想借酒排泄压力。而连王斌自己也没想到,在这次酩酊大醉中,自己灵光一闪,找到了新出路。
王斌:当时我们喝多了就这样,每个人坐在地上,一躺。都发泄一下,就唱歌了,就这样的,呆了一晚上。最后把所有的郁闷都发泄出来了。
公司员工:都是唱着十五的月亮。想家,就是说一遇到困难的时候很想家。发泄,就是一种发泄,不管啥吼吧,吼出来心里舒服一点。
借着酒劲,大家尽情的放纵自己。
王斌:好几拨的这种希望,好几拨的这种压力都压在身上。股东的、员工的、我自己的,包括已经投进去的钱,等等这些,都压在身上。
公司生产部经理 张大海:大家都哭的是很伤心,有流眼泪的,包括我都流眼泪了。王总眼泪虽然没流出来,但是眼泪在眼睛里直打转,他应该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