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华今年只有34岁,他的泥鳅养殖规模在江西省数一数二,短短5年,就带动周边几十人共同致富。
2012年的一天,张斌华无意中得知,这自己从小玩到大的泥鳅,居然在水产市场上卖价不菲,能卖到三十多元一斤,当时他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2013年4月,张斌华翻了很多养殖泥鳅的资料后,开始按套路孵化泥鳅。因为急于求成,张斌华连泥鳅的公母都没分清楚,就开始孵化泥鳅。
这件事给张斌华敲了警钟,如果自己盲目冲动的毛病不改,早晚有一天还得赔得倾家荡产。他决心改变,也正是因为他这次的改变,才成就了现在的千万财富。
张斌华从最基本的喂泥鳅下了手。以前,他都是划着小船在池塘里喂泥鳅,可一旦有风就很难控制方向,几次都掉进了水里,不仅危险,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因为水面大,满池塘撒饲料会造成浪费,一天三顿,积少成多,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现在,张斌华总结了一套既省力又省钱的办法。在水塘里靠边的地方,架起4条交错的绳子。
2015年,张斌华发展了大批农户共同养殖泥鳅,把自己的泥鳅产量提高到1600万斤。这时的他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要把自己的泥鳅卖到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卖到国外去。可刚刚起步就要把摊子铺这么大,周围人都为他捏一把汗。
为了把泥鳅卖到全国,张斌华开始和各地的经销商联系,在这期间,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不一样的经销商对同样的泥鳅,评价却出入很大。
同一盆泥鳅,有的经销商见了频频点头,有的却啧啧着摇头,有的能张口就出价20块一斤,有的却8块钱都嫌贵。这是什么情况,泥鳅还是那个泥鳅,经销商也都是内行,总不会对同一盆泥鳅评价差这么大。
经销商出价的背后,其实反映着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泥鳅分大小,因为做法不同,每个地区对泥鳅大小的需求也不一样。在江西,最传统的做法,是香煎小泥鳅。
而东北人更喜欢炖泥鳅,这种做法大个的泥鳅最合适。
在上海杭州这些地方,一般会把泥鳅用来炖汤,因此偏爱中等个头的泥鳅。如果卖出去的泥鳅,不合当地市场需求,只能低价贱卖。
张斌华开始认真了解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经销商的偏好,并把这些认真做成笔记,在他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大摞笔记本。
掌握到这个门道,张斌华开始把自己的泥鳅认真分级,按大小卖给不同的经销商。
把泥鳅倒进这种有着狭长缝隙的筛子,比缝隙窄的泥鳅就会从镂空的地方掉下去,比缝隙宽的就会留在筛子上,再顺着筛子游,直到掉进对应的桶里。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把泥鳅按大小轻松分类。
靠着产品细分精细,养殖手续规范健全,2016年,张斌华和几家贸易公司建立了联系,把泥鳅出口到了韩国。他还建立起自己的物流体系,每天4辆车,装载3万斤泥鳅,分别发往全国各地。多销售几种水产,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分担单一品种带来的风险。这样调查每一种产品的消费偏好,可以避免因为饮食习惯等原因带来损失。
2016年,他的水产公司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泥鳅以外的其他水产贡献了将近30%的利润。预计,2017年张斌华将实现销售额1亿元,截至记者采访时,今年销售额已经突破3000万元。
我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曾经做事冲动、急功近利,让张斌华遭受人生重创。二次创业,他改掉了自己的问题,财富迅速爆发。我么说想要创业成功,要在外部环境中胜出,更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因为创业也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较量。
|CCTV-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