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全省上下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作为贵州省会,贵阳强化省会担当、发挥省会优势,为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省会贡献。

在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把汗水挥洒在黔中大地,把光荣镌刻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凝聚了磅礴力量,创造了辉煌业绩,书写了振奋人心的故事。今起,本报开设“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专栏,聚焦党员干部和群众,真实记录精彩感人的扶贫故事、脱贫故事,展示贵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苦奋斗历程,反映全市人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营造强大舆论声势。

10月22日,位于息烽县养龙司镇高硐村的贵州引利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刺梨加工厂内人声鼎沸,一场“鲜果销售分红大会”正在这里举行。

“请被评为刺梨种植模范户的邬世学、洪必均、邬盛达……上台领奖!”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村民邬世学和其他34名村民依次上台,领取“刺梨种植模范户”的奖状。

“这是我这辈子领到的第一张奖状呢!自从参加了刺梨种植,我家的收入明显比过去种苞谷多得多喽。以前辛苦一年,刨去成本,剩不了多少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今年,我家13亩刺梨收入有两万多元。接下来,我还要继续提高种植技术,总结种植管护经验,继续把刺梨种好,争取收入一年更比一年高。”领完奖,邬世学喜滋滋地说。

邬世学所在的高硐村,位于养龙司镇西北部,共有11个村民小组360户1383人。

回顾高硐村的刺梨产业发展之路,不得不提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洪玉波。2000年,洪玉波中专毕业后就进入一家企业从事刺梨销售工作。2003年,他从公司辞职出来“单干”,专门收购仁怀一带的刺梨销往全国各地,一干便是13年。在此期间,他积累了大量的刺梨销售人脉资源,同时,因长期从事这个工作,他对刺梨的生长习性也极其了解,算得上是半个“专家”。

“既然我有那么好的资源,何不用这些资源造福家乡,让父老乡亲一起致富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洪玉波于2016年10月回乡创业,成立了贵州引利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希望带领村民一起种植刺梨。

万事开头难。因之前高硐村村民们曾试种花椒、金银花等,都以失败告终,大家对种植刺梨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不敢贸然尝试。洪玉波一边耐心与村民交流,讲解高硐村适宜发展刺梨的条件,一边积极争取养龙司镇党委、政府及高硐村村支两委的支持,并于2016年底先后5次带领党员和群众代表前往龙里、贵定等地的刺梨基地参观学习。村支两委也通过召开“坝坝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引导群众转变思想、打消顾虑和担忧。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6年12月,高硐村采取“公司+农户+村集体”模式,按照农户占收益的70%、公司占收益的20%、村集体占收益的10%的利益联结模式,首批试种了600亩刺梨。2018年,刺梨初挂果后,收购的刺梨鲜果主要销往外地的刺梨加工厂。为了解决刺梨保质期短的问题、增加刺梨附加值,养龙司镇在高硐村建起刺梨产业深加工厂。

“我们村的刺梨加工厂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每天有10多名群众在这里务工,每个月有2400元的工资。”高硐村村支书洪海说,目前高硐村刺梨种植已覆盖全村。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硐村的刺梨种植面积增加到3100亩。小小的刺梨树,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我家现在买了彩电、冰箱、沙发等,今年,种植刺梨、到刺梨加工厂务工等收入加起来预计有两万元左右,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收入。”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郑传明说。

今年,高硐村共收获刺梨鲜果约260吨,农户收益达60余万元,村集体收益达6万元。

“下一步,高硐村将沿着刺梨产销一体化发展路径,持续扩大刺梨种植规模,完善刺梨加工厂烘干、冷冻等基础设施,从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型,让刺梨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洪海说。

记者:詹 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