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是红托竹荪原产地。在织金自然地理条件下生长的竹荪品质优良,风味独具,气息清香、味道鲜美、脆嫩爽口,久煮不烂,品质大大优于其他品种和其他产地的竹荪,由于汤鲜味美、营养丰富,使之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菌之一,被誉为“真菌皇后”、“真菌之花”。在古代,野生“织金竹荪”往往是南方官吏对皇帝的贡品。真正让织金竹荪声名鹊起缘于1972年,周恩来总理宴请美国特使基辛格时,席上有“竹荪芙蓉汤”而为美国记者报道,很快传遍世界,走俏市场。
一、基本情况
织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红托竹荪的制种、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集散地,通过四十年的发展,拥有强大的生产规模和庞大的技术队伍以及竹荪制种、栽培、加工上的最大技术优势;数以万计的农户从事竹荪生产而实现了脱贫致富,织金竹荪已成为县内一项享誉中外的名副其实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全县竹荪常年种植面积1.6万亩以上,产量1600吨(干品)以上;总产值达18亿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抓顶层设计“明”方向。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县委统战部长任组长,涉及单位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织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组建织金县竹荪产业服务中心,实行专业化、专班化推进,统筹推进全县竹荪产业发展工作。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按照“本地适宜、市场所需”原则,充分利用气候、水源、林地、耕地、大棚等资源布局竹荪产业,积极推广“林菌”“果菌”等多种生态循环种植模式。
(二)抓龙头引领“提”增量。坚持“龙头示范、乡镇统筹、村级带动、农户参与”,依托县内优质竹荪产业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采取“龙头企业+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村级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模式,由县金荪公司采取统一供应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保价收购(保底价高于市场价5%)的方式,牵头打造设施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县域30个乡镇(街道)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分别引领种植3万棒以上,每个乡镇(街道)带动村级合作社5个分别种植1万棒以上,带动大户5户以上分别种植5000棒以上并逐年递增。
(三)抓科研攻关“破”卡点。一是强化技术指导。依托国家及省市科技特派员,成立织金县竹荪产业发展专项工作小组,广泛开展竹荪制种、栽培、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确保“技术服务到菇棚、技术要领到菇农”,努力提高经营主体栽培管理水平,实现产量和质量双提高,每年完成技术骨干和农民培训3000余人次;巡回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00余次。二是突出抓好种源保护。强化种源工程建设,邀请贵州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等专家团队参与,对织金县食用菌种质资源进行了普查,建立织金县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四)抓品牌创建“出”效益。加大“织金竹荪”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利用高速公路广告牌具有的视觉冲击力,在清镇与织金交界处设立织金竹荪高速公路广告牌。制定发布《地理标志产品 织金竹荪》团体标准。
三、主要成效
(一)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织金竹荪先后荣获“91星火科技三等奖”、“93年第五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泰国曼谷“93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展览会”金奖、“94成都全国星火精品”金奖;2000年织金县获得“中国竹荪之乡”称号;2005年织金竹荪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南京食品研究所认证为有机竹荪;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2016年织金县成功创建省级竹荪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入选《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8年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9年创建了织金竹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20年织金竹荪进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名单。
(二)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织金竹荪制种技术实现了由传统玻璃瓶制种向聚乙烯塑料袋制种的突破,并成功实现规模化生产,正在向液体菌种技术推进;织金竹荪栽培技术实现了由传统木块栽培向菌棒脱袋栽培突破,并向大棚、林地、闲置民居、闲置厂房推进;干制技术实现了由煤炭明火烘干向热泵空气能烘干突破,并向气调和冻干推进;精深加工产品实现了卖干(鲜)竹荪产品向竹荪面条、竹荪鸡肉丸等预制食品和主食品突破,并向竹荪益生菌、竹荪洗发系列、竹荪护肤、美容等系列产品推进。
四、经验启示
织金县致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延长产业链,打造竹荪产业品牌。下一步,织金县将抓好竹荪良种繁育基地、竹荪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的认定工作,以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竞争力,进一步强化品牌培育、科技支撑,加快推动织金竹荪全产业链发展,真正把织金竹荪产业打造成为助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支柱产业、示范产业,为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