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菊花的病毒病种类比较多,而且危害也较为严重。使用扦插繁殖苗,容易引起病毒病的扩张和蔓延,因此茎尖脱毒培养和组培快繁生产母本植株,再生产扦插苗的技术,对优良品种的脱病毒和复壮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程序

菊花以组培快繁为目标最好选茎尖、茎段、花蕾为外植体培养增殖效果最好。选取用扦插苗培育的无病虫害、健壮的植株,在其上取材,可保持其优良品种特性。在取材前2~3周,将入选株置于温室内培养,不要对叶面喷水,这样能够提高灭菌的成功率。接种前切取带腋芽的茎段或未开的花蕾,这时花瓣外有一层薄膜包着,里面是无菌的。灭菌处理时茎尖的嫩叶不要剥得太干净,以免伤口面暴露太大,使茎尖受到过大的损害。灭菌茎段除去叶片,只留一小段叶柄。

材料初步切割后,用洗衣粉水漂洗三次,用自来水冲净后,将其放入含有三滴吐温的0.1%升汞溶液中消毒12分钟,并不时摇动,然后用镊子将其夹入含三滴吐温的8%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8分钟(超净工作台上)并不时摇动。于无菌水中漂洗二次后待用。切割将茎切去1小段,这样可减少灭菌药物的毒害。切除茎尖上的幼叶;若是蕾须剥去花被,露出里面半球形的花序轴,再视其大小纵切4~6块,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生长及分化外植体经培养后,一般20~40天茎尖处可分生出新芽,茎断的叶腋处也会萌发出丛生芽,基部生长的愈伤组织也会分化出新芽。而花蕾外植体经过15~20天的培养,会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20~30天的培养,愈伤组织就会分化出较多的丛生芽。将从以上外植体诱导分化出的丛生芽,分切成数块放入增殖培养基中继代培养。

开始分化率和分化苗的数量都较小,随继代次数增加,分生苗很快就能够增多起来。增殖的方式除诱导丛生芽增殖外,还可用茎切段作微型扦插来繁殖,它的增殖速度也完全能满足快速繁殖的要求。方法是用各种再生途径产生的嫩茎为材料,培养其长到一定高度时,把它切成节段,一般是一叶为一段,然后将切断的基部插入增殖培养基中培养。28天后,腋芽即可长成新的小植株,重复上述的方法不断进行继代培养,从而达到快繁殖目的。生根培养在继代培养基中培养25~30天进行转瓶时,将那些生长正常,苗高达到2~3厘米的单株嫩茎切下,插到生根培养基中,7天后可形成有突起的淡绿色根原基,经过2周培养后,即可生根。菊花的生根非常容易,在多种生长素浓度下,乃至不加任何生长素的培养基上,都可以获得100%的生根效果。

二、质量标准及调控技术

菊花出瓶苗的标准时叶色浓绿,粗壮,苗高2~3厘米,有根且根系发达。经过渡培养的下地苗,则要求小苗叶色正常,浓绿,植株矮壮。

菊花在培养瓶中培养的温度适应范围较宽,在22℃~28℃都可以。但温度过低,会使苗质脆弱,生长速度延缓;温度过高培养基水分蒸发较快,致使植株还未分化到所需程度,就开始出现干萎。所以温度最好在24℃~26℃之间。培养室光照每天12小时,光照在1000~4000勒克斯都可以生长,但是光照过弱会使幼苗出现徒长现象,茎软叶细弱,低质量的组培苗,出瓶后的过渡成活率也低。因此光照以2500~3000勒克斯为宜。用来生根的单株嫩茎必须有1~2厘米高,在生根培养基上生长15天后,苗高才能达到2~3厘米,有2~3条根长达1~2厘米的不定根。最好生根率达100%后,才可出瓶炼苗。如若还有少部分植株未长出足够的根系时,可将瓶苗在上述环境培养条件下延缓几日,待其长出根系时再出瓶。

三、出瓶苗的过渡管理

菊花的有根苗移栽成活容易,将有根的植株从瓶中用镊子轻轻夹出,洗净根部黏附的琼脂,栽入珍珠岩基质中。移栽前期将空气湿度保持在75%~85%之间,遮光率为40%,环境温度控制在20℃~26℃,就可使试管苗在20天左右移栽成活,并长出新根新叶。经1~2个月的管理,便可定植于富含腐殖质,经过灭菌处理的砂质壤土中。菊花喜欢微潮偏干的土壤环境,在定植时不必施用基肥,随着小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可每隔1~2周追稀液体肥料一次。由于菊花有忌高温、喜凉爽的习性,菊花试管苗定植后,不可接受过强的日光照射,应该采用先遮荫再逐渐增加光照的管理方法。由于菊花的过渡成活率比较高,所以有时也可以从瓶内出来就直接下地栽培。

文章部分文字来源网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