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能致富? ——关于我区典型种养户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全区经济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观念、技术和管理全新的种养能人。他们在同样土地上创造的平均效益是普通种养户的几倍到上十倍,对全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能够致富的奥秘何在?笔者通过“解剖麻雀”的形式,对几户典型种养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引发了一些思考。 依靠科技走上致富路 邓南镇窑头村村民范乐英,家庭2个劳力,承包了9亩4分地,2004年通过种蔬菜获纯收入近5万元,2005年纯收入达6.5万元。她的致富经历很有典型意义。 在98年以前,她们夫妇俩主要是跑运输,做“菜贩子”,因为翻车还背了几万元的债务。98年分地以后开始种菜,当时也只是种一些大白菜、包菜、萝卜等大路品种,收入很一般,98年收入不到2000元,99年也只有2000元多一点。2000年,她被区妇联推荐到市农校参加学习培训,不仅学到了一些技术,还结识了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的几位专家,从此就走上了依靠科技种菜致富的路子。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她逐步发展大棚种植,大棚面积从最初不到一亩扩大到了6亩,并全部种植反季节精细菜和特色菜,收入水平呈直线上升。
2000年实现收入1万元,2001年2万多元,2002年和2003年3万元多元,2004年5万元,2005年产值达到12万多元,纯收入6.5万元。在这12万多元产值中,较突出的是,4亩地大棚杭椒产值达到6万元, 1亩8分春玉美萝卜产值1万元,1亩**茄子产值1万元,2亩四季豆产值1万元,1亩娃娃菜产值5000元,0.5亩瓠子产值5000元,亩产值均在5000元到1万元。 对于致富的经历,范乐英感触最深的就是科技。开始种蔬菜,吃了苦,受了累,收入并不可观。在掌握了一定技术后,她不断推出新品种和反季节蔬菜,实行错时上市,经济效益才不断提升,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作支撑。至于种植技术,她也不是全通。她自费订阅了《长江蔬菜》杂志,每期必看,遇到问题就翻书,解决不了就给专家打电话,在必要时还请专家亲临实地指导,因此,她在科技致富的路上才越走越顺。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浙江人会种西瓜可以说是远近闻名,乌金农场四大队种植户王卫斌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王卫斌原籍浙江**,现年51岁,以前做过生意,开过矿,在外地跟别人学了一年西瓜种植技术,2004年底到乌金农场承包了40亩地,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厂化管理方式种植“早春红玉”西瓜。
其产品不仅上市均衡,而且口感特别好,批发价格一直稳定在1元/斤以上,还供不应求。2005年其产值达到40万元,纯收入20万多元。本地有一名农户在王卫斌的帮助下,跟着种了11亩西瓜,半年下来,不仅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而且独立开辟了销售市场,收回了全部投入,全年亩平纯收入在2500元以上。 **农场五湖大队养殖户吴全官是另一个引进的外来种养能人。吴全官原籍江苏**,现年43岁,以前在**养殖螃蟹,2004年初到**农场承包了120亩水面,利用在**的技术养殖螃蟹。他养的螃蟹规格大、无公害、味道鲜美,在**市场上价格比其它螃蟹高10-20元/斤,而且供不应求。2005年吴全官承包的120亩水面,产值41万元,纯收入 18万多元。从2004年开始,在农场的组织下,吴全官和他带过来的3户养殖户,每人带3个本地人发展螃蟹养殖,并全程跟踪指导,当年就有12名本地人掌握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并且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外来种养能手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外,重要的是他们全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和念的“科技经”。如浙江人种西瓜,在生产上,何时播种、定植,何时采摘上市,每天棚温控制在多少、干什么活,全都采取工厂化的管理方式,均有详细操作规程和明细记录,甚至每个瓜需要滴灌多少滴肥水,是否完全成熟,都控制得十分精准,确保优质、高产。
另外,在产品的销售上,他们基本上形成了价格的相对垄断,即只要是“早春红玉”这个品种的西瓜,均按同质同价的方式统一价格,绝不轻易让价和相互杀价,保证了利益的最大化。 找准致富着力点 邓南镇水三村村民李文波,原是区棉纺厂职工,96年棉纺厂改制后,夫妇双双下岗。为了养家糊口,曾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一年,可最终还是两手空空地回到了水洪老家。97年,他看到周围的农民养猪赚钱,便动了心,从此走上了养猪之路。开始因缺乏资金,就因陋就简,在房前屋后搭简易猪舍。尽管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污染严重,疫病经常发生,养猪效益也不高。2000年,他将猪舍搬迁到渔塘上,选择比较干燥、通风**、污水能够有效利用的地方建猪舍,开始了渔猪结合模式的养殖,效益大幅度提高。2004年,李文波家出栏优质商品猪160头,销售各类鲜鱼3万斤,纯收入6万多元。2005年,李文波实现销售收入12万多元。 他的作法是,在渔塘埂上养猪和种草,用发酵好的猪粪喂鱼,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肥效长,水质好,鱼的长势好,产量高。再用多余的猪粪种渔草,草质又肥又嫩,综合效益成倍增加,全年仅节省的肥料费就达4000多元。 思考之一,科学技术如何进村入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的出路在科技,而广大农民最缺的也是科技。范乐英讲了这样一句话,“专家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都是金钱”,从某个方面说明科学技术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不可能每个农民都像范乐英那样有机会结识专家,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才能使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走上致富的道路。一是作为主管的农业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加强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和各种实用技术的培训。对农作物生产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农民不易掌握的温度、湿度等难题还要开展经常性的技术辅导。二是要设立农技咨询电话,分种植、畜牧、水产等几个方面,安排专家专人接受农户咨询。三是开通“农业新闻联播”,在区有线电视台固定时间和栏目播放生产技术、市场动态、价格行情、供求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四是建立农技服务大厅,配备电脑、电话、农技图书和影像资料,安排农业专家值班,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和农业科技专线服务。五是组派农技小分队,形成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关键技术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思考之二,典型户的种养技术如何推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身边现成的典型。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本地农民大多缺乏开拓意识,怕担风险,小富即安,甚至是甘于贫穷,在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工作上,没有示范引导,不是亲眼目睹,农民积极性都不会高。
而外来种养户带来了新种子、新技术和全新的经营理念,取得了丰厚的回报,起到了引进一户,影响一片的效果。对这些典型种养户,首先要保护,其次是推广。保护是基础,推广是方向。一是要鼓励和支持已落户的外来种养户在**放心投资,安心创业,并积极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培育农业典型示范户。从那样种养大户中,选择具有一定生产技能,愿意带动其他农户共同致富,经营收入好,具有示范作用的农户作为典型示范户进行培育,实行跟踪服务。三是切实发挥示范户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并大力宣传那些典型种养户的致富经验,引导广大农户向他们学习,接受他们的技术指导。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对示范户的倾斜政策,对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户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思考之三,农民如何把握市场信息? 农业结构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市场信息是否准确。增产不能增收对农民的打击是巨大的,以上典型户的成功也在于他们对市场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除农业部门定期发布农业市场信息外,要围绕“农民上网工程”,做好信息网络延伸入村入户工作,把信息及时传播到农民手里。另外,要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经济协会,发挥它们信息主渠道和促进市场销售的作用。 本文档由香当网()用户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