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天出奇的热。

汽车刚刚驶入通化县大泉源乡新设村,一栋栋整齐划一的塑料大棚,便映入记者的眼帘,淡蓝色的塑料薄膜在绿油油的田地里显得格外醒目。走进大棚,凉风习习,温度计显示26℃,湿度87%。正赶上收第二茬,谷静香一边利索地从菌棒上掰下香菇,一边笑呵呵地说:“每个菌棒能产2斤,刨去本钱,一个棒大约赚3块钱。一个连体棚一年能剩9万元,才收第二茬,没想到就把本钱全收回来了,种啥也没这来钱快呀!”

如今,新设村食用菌种植园区,成了方圆几个村的“香饽饽”。200栋大棚被46户农民承包一空。种出的香菇全部包销,还有专人指导技术,“双保险”让曾经观望的农户吃了“定心丸”。这不,二期扩建的大棚早早就被定下了,全村将有60%的农户种植食用菌,成了名副其实的“蘑菇村”。

隋大叔的村离新设村很近,摘一天蘑菇挣50元钱。他对新设村蘑菇大棚羡慕不已:“要是我们村有这样的来钱道就好咧,一年四季都能种,还不愁销路,就是出把子力气,比干啥都强。”

2010年5月,新设村开始筹备食用菌种植园。一年过去了,村支书刘志军如释重负。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建一个大棚得花9万多元,每个承包户交3.8万元就行,村里还给借2万元。现在最早承包的都把本钱挣回来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解决了技术和销路两个后顾之忧。一斤小小的香菇,企业和农户各挣1.5元,村集体得0.1元,可谓一举三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