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地处碧罗雪山之巅的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林海莽莽,重楼吐绿,黄精抽芽,四野芬芳。
“大家再辛苦一段日子,把重楼、黄精和沿路花卉果树种好,把重楼庄园建设得漂漂亮亮的,吸引更多游客进山,创造更多更好的务工增收条件。”重楼地里,基地负责人肖志军给新到基地的务工人员传授重楼、黄精种植管护技术,给大伙鼓劲。
“我们的重楼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产业发展得这么快、发展这么好,离不开这些‘嘎琼’与我们一起努力奋斗!”肖志军指着身后的50多名正埋头苦干的傈僳族、汉族、白族务工人员讲起产业发展的故事。
2010年,在城里靠运输业发家的肖志军回乡创业,带着乡亲们建立重楼种植基地,12年间,重楼种植面积从60亩增加到1000亩,还发展起独龙牛养殖、高山火腿生产产业。
2020年,基地扩大重楼种植和独龙牛养殖规模,发展黄精种植,走多元产业发展路子。在招聘务工人员时,除了周边村寨乡亲们,优先照顾怒江新城新搬迁入住的搬迁户,特别是那些年纪大、不会讲普通话、无新劳动技能的搬迁人员。
基地给搬迁户提供了四五十个务工岗位,开展种养殖业技术培训,还给愿意自己发展重楼产业的搬迁户无偿提供1至2亩的土地种植重楼,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并负责收购。
肖志军是汉族,为了让傈僳族务工人员早日掌握重楼种养管护技能,他蹲守在基地,在田头地垄手把手教种植管理技术,学说傈僳话。公司技术人员与搬迁群众结对子,一对一在技能上进行传帮带。
春来秋往,基地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已达50多人,肖志军也学会了一些傈僳话,学得最好、说得最多的傈僳语是“嘎琼”(朋友)“提里依”(一起干)。
肖志军说,多年来,基地与傈僳族、白族群众结交成“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大家成为“嘎琼”,一起跳傈僳舞,唱白族调,学普通话,共融共生,一起干活,一起努力,把基地发展壮大。
今年68岁的傈僳族妇女更介山从泸水市古登乡色仲村高山搬迁到和谐社区后,心里一直发愁,觉得自己年纪大,不识字,汉语也不会说,往后靠什么生活?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更介山到基地务工。
活路不重,清沟整地,拔除杂草,搬运腐殖土,种重楼苗。基地包吃住,还派车接送,一天给80元,更介山心里踏实了。干了三年,成为重楼种植和管理能手,还学会了说汉语,越干越有劲。
“一声‘嘎琼’,大家就是没血缘的亲人。”基地把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当朋友亲人,务工人员把基地当家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齐心协力创新业。
今年3月份,基地被纳入怒江州十大经济庄园之一——“重楼庄园”。在现有1000多亩重楼基础上,打造有机重楼种植240亩,建设独龙牛“养牛托儿所”示范养殖项目,发展以果药套种、粮食作物播种为主,集自然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重楼庄园。
“重楼庄园全部建成后,可以为搬迁群众和周边村寨提供200个就业岗位。”肖志军说,重楼庄园依然将搬迁户和少数民族群众作为优先照顾对象,优先聘用,希望先富带后富,一起过上好日子。
产业项目增多了,规模扩大了,怒江新城傈僳族搬迁群众上山来务工了,周边白族村寨群众也来了,六库街道汉族村民也上山了。基地各项建设一片红火,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同劳作、共同进步,一起奔向致富路。
云南网记者 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