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七台致富经养殖蜗牛_养殖蜗牛致富新闻_养殖蜗牛的前景

本报记者 许永军 □ 蒋庆章

安徽省涡阳县近年来坚持做足特色、做强龙头、做优业态,立足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要,围绕全产业链,因地制宜做好特产特色文章,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种植黑木耳 找准致富路

“俺村里黑木耳长得真好看,全身乌黑、光润、肉厚,嗅之有清香之气,食之味道鲜美,荤素皆可,营养丰富。”日前,记者在安徽省涡阳县店集镇姚湾村看到,100多亩地的黑木耳已进入采摘期,工人张芳边采摘边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脱贫后的姚湾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去年争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资金50万元,用于扶持村里发展特色产业。当年种植黑木耳30亩,喜获丰收,深受村民的青睐,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此该村两委班子认为发展种植黑木耳,是一个市场好潜力大促振兴的产业。2022年8月,该村通过宣传、效益比较等多种举措流转土地100余亩,建立了种植黑木耳产业示范基地。

“村民流转土地后实现双收入,不仅每亩可获得1千元的租金,还可以在基地打工挣钱。”该村党总支书记董永峰说。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彬介绍,村里确立了发展黑木耳种植为今后姚湾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优先将闲置校舍用来发展黑木耳菌棒培育基地,已新建培育厂房两座4500平方米,年培育菌棒70余万株。

“黑木耳从2月种植,到5月开始采摘,6月结束。一个菌棒可采摘二两干黑木耳,亩产1千多公斤,市场价格每公斤20元,亩产效益两万元左右,实现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李彬说,基地可安排100多人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一万多元。

为了发展特色产业,李彬所在工作单位亳州学院相关专家,多次应邀到村里传授黑木耳种植、管理、销售及市场风险回避、市场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科普讲解。“种植在大田地的菌棒,有时会出现菌毒感染,导致菌棒发霉腐烂。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解决了难题,促进了黑木耳健康生长。”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姚振华说道。

“采摘黑木耳不用弯腰,坐在板凳上就能干,轻松不累,一天收入60块钱。”姚姜氏说,这工作适合和她一样的老人和村里留守人员做,在家门口挣钱真幸福。

姚湾村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亩效益,在种植黑木耳前可种植一季蔬菜,采摘结束后,可种植大豆玉米。“除种植黑木耳收入外,每亩蔬菜和大豆玉米又能各增收1千多元,实现一地三种三收良好种植模式。”姚振华说,菌渣还可加工成饲料和有机肥使用,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为了抓好黑木耳产品市场销售,村里决定对产品进行注册商标,发展电商平台,开辟线上销售渠道。”李彬说。

养殖白玉蜗牛 拓宽增收路

“看,这些蜗牛漂亮吧,是不是就像白玉上镶嵌着玛瑙一样好看。”在安徽省涡阳县丹城镇徐楼村玉京养殖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董伟一脸骄傲地指着饲养池内的白玉蜗牛说道。

白玉蜗牛因其肉质洁白如玉而得名,其肉质肥嫩,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而且易于吸收,是健康、绿色的优质高端食材。

“我是从2022年10月份开始养殖蜗牛,一开始养殖蜗牛的时候,遇到不少困难,对于温度、湿度、喂食量等掌握不好,蜗牛成活率不高。当时养殖规模也小,销路也打不开。”董伟介绍起自己养殖蜗牛的历程。

丹城镇政府在得知董伟的困难后,经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帮助合作社谋划了解决方案。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改造了两个大型饲养室,可同时养殖4万只蜗牛,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指导,同时积极帮助联络外地的收购商,拓展蜗牛销售渠道,还发动本地农户的入股支持,多方融资30多万元。

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的蜗牛养殖迅速走向了正轨。现在合作社养殖的蜗牛主要销往山东、河南等地,并和当地的一些知名企业签订了协议,蜗牛还没发育成熟就已经被订购一空,销路彻底解决了。

前段时间一些公司的代理商主动联系合作,但是因为养殖规模有限,董伟只能婉拒了。当地镇政府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进一步推广蜗牛养殖的好契机,在与合作社协商后,决定推广“农户养殖+合作社收购”的模式,由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培训,镇上的农户在家养殖后可以自行推销,也可以由合作社收购。现在来合作社“取经”的村民是络绎不绝。

“白玉蜗牛养殖投资小、周期短、效益高、风险低,在养殖方面具有易饲养、不争劳力、无传染病、饲料广、繁殖率高等优点,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今后,我们在继续推广蜗牛养殖的同时,还会通过招商引资、集体投资等形式,引入白玉蜗牛精深加工项目,生产白玉蜗牛速食、白玉蜗牛酱、白玉蜗牛干等产品以及以白玉蜗牛黏液为原料的化妆品、以白玉蜗牛壳为原料的优质生物钙粉,在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持续做文章,打造蜗牛养殖特色小镇,让群众的收入越来越高。”丹城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

乌龟爬满池 创业促就业

夏日傍晚太阳西斜,安徽省涡阳县马店集镇魏庄村许庄的一个池塘中,一只鳄鱼龟慢吞吞地爬到高出水面的晒背石,懒洋洋地趴在了晒背石上。感觉到了太阳的温度不再灼热,藏身水中一天的乌龟们纷纷爬出水面,享受难得的清凉。

“现在天太热了,人都不想吃饭,别说乌龟了,每天就一早一晚喂点饲料就好了,早上换换水,基本上就没啥事了。白天乌龟都藏在水里不出来,等晚上凉快了,才会出来透透气。”说起养龟,许春峰打开了“话匣子”。

许春峰是魏庄村的一名农民,从2010年开始,他因为个人兴趣,开始尝试养殖乌龟。一开始他是在宁波自己摸索着进行养殖。2013年,他回到魏庄村,成立了涡阳县马店集镇天顺乌龟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家养起了乌龟。

“一开始也难,那时候信息不像现在这么通畅,干这一行的人少,全凭自己的爱好。”许春峰想到创业初期困难的日子,一幕幕历历在目。但是凭着自己的一股子韧劲和一点一点的摸索,从刚开始的死蛋不出苗,到现在92%左右的出苗率,许春峰熬过了创业初期的苦日子。

“温度、食物、阳光和水,永远是乌龟离不开的话题。无论处于哪个季节,养龟途中都是需要一个细心,特别夏季在龟的‘巅峰’状态下,往往掩盖了一些小毛病的发作,最容易在你眼皮底下扩散、加重。”许春峰介绍说,龟有观赏、药用、食用、科研等价值,养殖成本低,一只龟一年的养殖成本约10元左右。现在他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占地6亩,共24个池塘,主要养殖锦龟、鳄鱼龟、草龟、泥水龟、安缘等5个品种,共计4万余只乌龟,成活率基本控制在95%,年收入20万元以上。

每逢清塘、抓龟时,许春峰都会叫上周边村民一起来帮忙,为在家群众提供额外的收入。“村民一天工资50元左右。现在我收入稳定了,下一步我打算带动周围群众一起养殖乌龟,免费为有意向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许春峰说道,“乌龟养殖目前仍算小众产业,市场还很广阔,养起来也不费事,不需要太多人力物力,适合在家留守群众养殖。只有形成产业,村民才能共同致富,过上好日子。”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涡阳县马店集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鼓励在外群众返乡创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通过专业人士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等,为有意向创业群众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使种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有效促进当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增效赋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