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的养成方式包括池塘养殖、潮间带围堰养殖、海底沉笼养殖、海上筏式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浅海围网养殖以及与其它品种混合养殖等多种养殖方式。这里介绍一下应用最广的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

一、场址的选择与池塘建造

(一)场址的选择

建场之前要根据刺参养殖所需条件,从生物学、地理条件、水文条件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周密的调查和勘探。如今两种做法是最普遍的,一种是将原来的鱼、虾、蟹的养殖场地经过整改后直接使用;另一种是就地圈围海域、滩涂来改造使用。相对来说,后者的成本较高。

1、水环境条件 附近海区要水源方便,潮流畅通、水质澄清无污染,尤其不能有油类污染,无大量淡水流入,水质(盐度、酸碱度等综合指标)符合国家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敌害生物少,夏季海水最高温度不超过28℃,冬季高于-1℃,全年1~23℃连续时间在200天以上。场址远离造纸厂、农药厂、化工厂、石油加工厂、码头等有污染水排放的企业。

2、地形与地质条件 在风浪影响较小的内湾、岩礁海岸、低洼盐碱地、潮间带或潮上带均可建池,很多对虾养殖池经改建后也可养殖刺参。在地形选择上,应考虑以最小的工程量获得最大的养殖面积,为减少以后的生产成本,在潮差较大的海区最好建自然纳水或半自动纳水的池塘。底质要有较好的保水、保肥、通气性能,以较硬的砂泥或泥砂底质为好,若池底有岩礁、乱石分布则更理想。纯泥或纯细砂尤其是有大量烂泥沉积的地方不宜建养参池。

另外,还要考虑交通、电力、苗种来源、人力资源等其它综合社会经济因素。

(二)池塘的建造

1、设计要点

(1)池形 在池塘养殖中,刺参分布常有北岸多、南岸少的特点,尤其在生长旺季,大量刺参移向池塘偏北区域,形成局部密度过大。由此可见,增加池塘的东西长度可扩大朝阳面、降低刺参的相对密度、提高水体利用率。故池塘最好东西走向,长方形,长宽比在3∶1以上。坡度为1∶2.5左右,有条件者可用水泥、石块等护坡。

(2)面积 面积大小无明确标准,但为了便于日常管理和刺参收捕,面积不宜太大,多为1~3公顷,一般不超过7公顷。

(3)水深 水深对刺参成活率、生长速度、养殖产量都有很大影响。若水位太浅,水温、盐度等理化指标变化过快,尤其是夏季易导致水温过高,超过刺参耐温上限,造成刺参死亡。另外,水位太浅还使池底光线太强,不利于刺参的栖息。因此,一般要求水深应在1.5m以上,最好2~3m,必要时可挖30~40cm深的环沟,以利于刺参度夏和越冬。但水位也不能太深,池底面应不低于海水低潮线,以便于水体交换和清池时能排干池水。

(4)闸门 在池塘两端分别设一个进、排水闸门,面积在7公顷以下的池塘,闸门宽度为2m左右,闸门底座应坚固耐用,底座混凝土厚度应为闸门宽度的1/4左右。从进水口到排水口间的池底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干池水。

(5)水泵 如需依靠机械进水,则要安装水泵,一般用轴流泵。

2.池塘布局 若是一个规模化养殖场,要有整体的科学布局。首先要设计好总的进、排水系统,各个池之间的进排水也不能相互影响,整个场区的进、排水口要有一定距离,避免不同池塘之间的互相感染。其次要规划好交通、供电等配套设施,譬如池坝最好可通行车辆,以便于管理与收获。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一个海区的局部,所建养殖池不应过多或过分集中,以免影响该海域的水体交换,造成海水富营养化,破坏水域生态环境,影响刺参的养殖效果。

二、参礁的设置与池塘环境的改造

(一)参礁的设置 对硬质池底可直接投放人工参礁。

1、人工参礁的作用

(1)投放参礁后,在池底创造了一个模拟海区的自然环境,为刺参提供了一个稳定安全的栖息场所。

(2)通过设置参礁,相应增加了地表面积,扩大了刺参的栖息空间,同时也使底栖硅藻等基础饵料着生面积增加。

(3)刺参适宜在较低温水中生长发育,并且在2000勒克斯以上的强光照射时有明显的背光性。通过设置参礁在夏季可有效地降低池底局部水温,并创造了局部的阴暗环境,有利于刺参栖息。

(4)5cm以下的刺参有较强的附着习性,设置参礁后为刺参创造了附着条件。

(5)设置参礁可降低风浪作用,不易造成浑水。

2、参礁的种类与投放数量

(1)石块 石块价格便宜,保温、避光性好,坚固耐用,设置后缝隙多,是最常用的参礁材料,每块石块重10~20kg,根据池底的自然状况,一般每亩(666.7m2)投放石块50~150m3。有以下3种投放方式:

①条状:投石垄条宽1米左右,高30~50cm,条间距2~3m。垄条要顺进水方向排列,有利于水体交换,并防止进排水时冲走刺参。

②堆状:即成堆投石,每堆1~2m3,高度30~50cm,堆间距2~3m。

③满天星状:又称天女散花式,随意向池中投石。此法适用于池底已有一定的天然礁石分布的池塘,人工投放石块作为补充。

(2)水泥预制件 如空心砖、水泥管等,最好做成多层多孔状。因每块水泥预制件表面积比同样体积的石块大大增加,可减少单位池塘面积参礁的投放量。如规格为20cm见方的空心砖,每亩(666.7m2)投300~500块,一般也摆成条状或堆状。水泥预制件可根据需要制成多种形状,每块重量轻,便于搬运,但成本较高。

(3)瓦片 一般每3片瓦一组,3个瓦片的长边依次对接,形成一个三角棱柱体,用细绳捆扎牢固,垂直立在池底。也可每2片为一组,上边对接在一起,互相支撑,每片与池底呈约60o角斜立在池底。摆成条状或堆状,每亩(666.7m2)投瓦片2500~3000片。瓦片设置方便,也是一种较好的参礁,但瓦片小,易淤积,保温性能差。

(4)扇贝笼 将若干扇贝笼连成一串,伸展后顺进水方向成条状固定在池底。根据具体情况,每1.5~2m设一排。扇贝笼方便实用,尤其是便于取出后彻底清池消毒,但遮光与保温性差,并且因扇贝笼直径小,设置的参礁高度低、易淤沉,只宜在较硬的池底设置。

(5)其它材料 还可就地取材,采用多种材料作参礁,如汽车外轮胎、陶瓷管、树枝捆、筐篓、树桩、旧网衣、塑料薄膜、编织袋等。

(二)稀泥底质的改造

稀泥底质,一般不适于直接建刺参养殖池,要对其进行彻底改造后,方能养殖刺参。这样的底质直接投放人工参礁,极易淤陷,最好先将池底表层淤泥铲除,再添加新沙。如淤泥较厚,无法铲净,也要人为地创造悬空的底质,以创造适宜刺参生长的条件。可用水泥柱、石柱、木杆、竹筒等打立排柱,然后用尼龙绳连接,再把筐篓、轮胎、树枝、瓦片等材料吊在绳索上,吊物靠近池底,并密集成片。或用接近地面的矮桩,将绳索和密眼的旧网衣架起一个层面,起到托衬作用,在托衬面上投放一些轻型材质制作的附着材料。

(三)清池与消毒

新建池的养殖效益一般较好,但经过1~2个养殖周期后,效益往往开始下滑甚至亏损。这主要是池塘的底质老化造成的。因为经累年养殖后,池底和参礁上沉积的大量残饵、粪便、污泥、腐烂的海草、动物尸体,从而滋生有害的细菌、霉菌、寄生虫等,底质老化,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也大量积累,而刺参有潜底习性,底质的好坏对刺参的栖息与生存影响极大。故每两个养殖周期(约3年左右)就应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整和消毒。先排干池水,捡净刺参,将参礁移出或用高压水泵冲净,清除池底污泥和杂物,然后翻耕曝晒半月以上,必要时回添新沙,清理完的池塘要求池底干净、疏松,进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清池一般在秋冬季或春季刺参收获完后进行。

淤泥清除后,还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先往池内注入少量海水(淹没参礁),施加生石灰300~500克/m3,全池均匀泼洒。池塘消毒一般在放苗前1~2个月进行。

在放苗之前,还应清除敌害生物,如鲈鱼、虾虎鱼、鲷科鱼类、海星、蟹类、美人虾、骷髅虾等,一般用上述清池方法即可杀死,若仍未杀净,也要放干池水后人工捡出。

三、参苗的放养

(一)放苗前的准备

1、培养基础饵料

主要指繁殖浮游生物和底栖硅藻。待清池药物毒性消失后,将池水放干,重新加满水泡池2~3天后放掉,再纳水30~50cm,覆盖池底与参礁。然后向池中施肥,使用“藻类再生剂”、“肥水专家”或“单胞藻生长素”等配合有机肥(如鸡、猪粪等)。新建池塘可适当多施有机肥,为避免有机肥对池底的污染,使用前必须经过发酵,最好在池塘周边浅水处挖若干浅坑,将将发酵后的有机肥放入坑内,上面覆盖池泥10~20cm。

2、参苗的选择

(1)规格 参苗规格是否适宜,对养殖的效益高低甚至养殖成败有直接关系。根据以往经验,在各种管理措施正常的前提下,放养100头/kg以内的苗种,成活率可达90%以上;放养300头/kg以内的参苗,成活率可达80%以上;放300~600头/kg的参苗,成活率可达60%以上;而放养1000头/kg左右的苗种,成活率一般为40~50%,放规格2000头/kg的参苗存活率则很不稳定,成活率一般在30%以下。故生产中参苗放养规格不宜太小,大格苗种成活率高,收获早、见效快,但如规格太大,价格提高,将会增加苗种成本。规格太小,则存活率低,见效慢,降低养参经济效益。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放苗规格最小应在3cm以上,具体的大小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2)质量 除规格要求外,优质参苗的基本特征是:体表干净,无伤,无黏液,肉刺完整、尖而高;体色正常,色素深,有光泽;摄食旺盛,粪便较干、呈散落不粘连的粗长条状;规格较整齐,无特别小的个体;离开水后收缩正常,管足附着力强,躯体硬朗,在水中活力强,头尾活动自如,伸展自然;拿在手中稍颠几下,参苗反应灵敏,收缩快。如果参苗体色暗淡而粘滑,肉刺秃而短甚至尖端溃烂,活动缓慢,管足无力、粪便粘连等,则说明参苗不健壮,不宜投放在池塘中养殖。

3、消毒处理 参苗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可用“海参金碘”或“海参宝-II”0.3-0.5ml/m3浸浴10-30分钟,以杀灭病原菌。

(二)参苗放养

1、放苗时间 分春秋两个放苗季节,一般在秋季10~11月和翌年春的3~4月。秋季放苗不应太迟,10月下旬开始投放,水温降至7℃以下时不宜再投苗;春季投苗时间不应太晚,水温升至7~12℃时为放苗的最佳温度。因在这样的水温范围刺参仍具一定的活动和摄食能力,能很快适应养殖水域环境为越冬打下基础,或很快进入春夏之交的快速生长期,并且此时敌害生物活动迟缓,对参苗危害不大,有利于提高刺参成活率。投放参苗应选择在风和日暖的天气。

2、苗种来源与放苗密度 根据参苗大小、池塘底质与水质条件、参礁数量、饵料供应情况、资金状况、计划产量及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确定放养密度。

苗种来源有三:一是秋苗,即当年人工培育的秋苗,体长多为2~4cm,每亩(666.7m2)放8000~10000头,第二年秋冬和第三年春可有30~40%达到商品规格,两年内可全部收获;二是春苗,即上一年育出的苗种再经过人工越冬培育,个体在5~6cm,每亩(666.7m2)放4000~8000头,当年秋冬约有20~30%达商品规格,翌年夏眠前可全部收获;第三种是自然苗,即春季从自然海区采捕的苗种,规格约50~60头/kg,每亩(666.7m2)放2000~4000头,当年一般有80%左右达商品规格,翌年夏眠前可全部收获。

3、放苗方法

(1)直接投放法 4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活动能力强,下沉快,附着快,可直接投放到参礁上。

(2)逃逸法 小规格参苗先装入20~40目聚乙烯网袋内,内装一石块,半开口投到参礁上,让参苗自行爬出,用管足吸附在附近的附着物上,免受水流的冲击,还能有效地避免敌害。

为安全起见,放苗前最好对池水理化因子进行监测,各项水质指标正常后方能放苗。也可先在池塘放少量参苗“试水”。方法是在池内不同位置放数个小网箱,每个箱内放不同规格的参苗若干头,每天检查其成活情况,10天左右后参苗仍生长正常,便可以放心地投放苗种,通过此法还可大约预计一下刺参养殖的成活率。尤其是刚用药物消毒完的池塘,一定要做好放苗前的水质状况检测。

四、日常管理

(一)水质调控

水质是影响池塘养殖刺参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了养殖成败,对水质进行科学调控,是减少刺参病害,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措施。在养殖过程中,既要防止外部环境如水源的污染,也要防止养殖过程自身造成的水质污染,除放苗前的清池和肥水外,还可采取以下水质调控措施:

1、科学换水

(1)换水方法 保持适当的水深和换水量,是改善水质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换水不仅可以增加水中溶解氧,降低代谢废物的浓度,还能调节池水盐度与pH值,改善池水生物组成结构。在一定限度内,换水量越大,刺参生长越快,成活率越高。

通常的换水方法是:3月份到6月中旬,池水不宜过深,以充分利用阳光照射,加快水温回升,增加底层溶解氧,促进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的繁殖,一般日换水10~20%,保持水深1.2~1.5m;6月下旬到9月中旬,随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换水量并加深水位,日换水从20%逐渐升至50%以上。其中水温最高的7~8月份,刺参多数已进入夏眠阶段,不再运动和生长,水温一旦过高或底质情况太差,很容易造成大量死亡。所以这一时期在遵循水质好、温度低、盐度等因子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能自然纳水的池塘要有潮就纳、有水就进,无自然纳水条件的池,每天也要机械提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始终维持在2m以上的最高水位,为刺参营造良好的夏眠环境;夏眠过后,随着水温的下降,可将日换水量渐减至20%以下,水位降至1.2~1.5m。冬季刺参摄食量小,代谢弱,对水质污染较轻,主要是维持池水的稳定,可少换水,或只进水不排水,保持2m以上的最高水位即可。

(2)换水时注意事项

A、要有拦污设施 池塘注水口设置40~60目筛绢网,海边抽水口最好也设拦污网等设施,防止自然水域中的敌害生物、杂物及油类进入池塘。

B、换水前注意海区和池塘水质情况 如发现自然海水受到污染、发生赤潮等情况,要暂停换水。大雨过后,从陆地入海的淡水常带有农药等有害物质,并且pH值常会大幅下降,也不要急于进水,待海区水环境回复正常后再纳水。如发现池内水质恶化、刺参发病等情况,要立即大换水。

C、防池水盐度骤降 暴雨前应将池水加到最高水位,雨后立即将表层低盐度水排掉。因刺参属狭盐动物,短时间盐度降幅过大,易引起溃烂甚至死亡。为此,可在排水口处设内低外高两道闸门,平日排水两道闸门均提起,降雨时关闭内闸,开放外闸,使表层的低盐度水从内闸上部溢出。

D、注意换水时间 夏季高温期,尽量在夜间或凌晨换水,以降低池塘水温。有条件的地方可向池内添加深井水降温。

2、适时追肥

池水要有一定肥度,达到“肥”、“活”、“嫩”、“爽”的感观标准,水色以浅黄褐色或浅黄绿色为好。池内保持充足的浮游生物含量,可增加水中溶解氧,吸收有毒物质,提高池水的自净能力,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有利于水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优化养殖环境,改善水质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定肥度的池水还可使刺参避免受强光直射,改善刺参的栖息环境。故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池塘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追肥。追肥时机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定,一般在晴天时候为宜。

为保证养殖刺参的食用质量,在养殖期间一般不提倡多施用化肥,提倡多使用有机肥水产品如前面所说的“藻类再生剂”、“肥水专家”和“单胞藻生长素”等产品。

3、定期泼洒“海参宝-II”

在春、夏、秋三季,每隔半个月左右使用“海参宝-II”,可杀灭水中的有害病菌和一些敌害生物。特别是下雨前后要及时使用,原理是中和池水和底泥中的有机酸,保持池水呈弱碱性,同时水的硬度和碱度也相应提高,增加池水的缓冲能力,使池塘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其实很多海参的疾病都是在酸化前提下的环境中爆发的,因为雨水尤其是夏季的雷阵雨更是容易加速参圈的水质酸化。

另外,“海参宝-II”还可以处理水色,当水中藻相过旺是容易出现水质富营养化,加速藻类死亡容易造成水质败坏甚至“赤潮”状,故此要及时使用“海参宝-II”杀灭过旺的水藻,平衡藻相。

4、生物净化

这里说的生物净化,除了使池水保持一定的浮游生物含量外,使用净水活菌即有益微生物对池水进行净化。有益微生物能对海水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质等起分解作用,还能为单细胞藻类的繁殖提供大量营养,并且有些品种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刺参饵料。根据水质情况,可以不定期向池中泼洒“水易修”、“活嫩爽”,能有效地改良地质,净化水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改善池塘生态环境。

5、越冬期水质管理

严冬季节,刺参微量摄食或停止摄食,活力减弱,抵抗力下降,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对刺参安全越冬至关重要。除要保持高水位外,在池水结冰时要及时打冰眼,清除冰面积雪,改善池水光照条件,以利于冰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繁殖生物饵料,增加水中溶氧。越冬后期池内冰开始溶化时,要特别注意池水上下层盐度的分层和盐度突变造成刺参化皮现象。

6、水质监测

每天都要观察池塘水质情况,定期对一些主要理化因子进行检测。保持池水盐度26~32‰,雨后的短时间内也不应低于20‰;溶解氧(DO)保持5mg/L以上;化学耗量(COD)不超过2mg/L;氨氮(NH3-N)在0.1mg/L以下;酸碱度(pH)为7.8~8.4;池水上层不得检出硫化氢(HS),池底含量在0.01mg/L以下;透明度50~80cm。

(二)饵料投饵

近几年参圈养殖的模式中投喂饵料的现象还是很少的,大多都是靠潮汐带来的食物源来满足海参的需求,当高密度养殖和水中藻类不够时这种方式就会很明显的限制海参的生长。所以,投喂饵料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一般在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的池塘,参苗放养密度不大的情况可不投饵,刺参主要依靠摄食天然饵料为主。但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适量投喂人工饵料,可以加快刺参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成活率和养殖产量。

1、投饵量的确定 总的投饵原则是宁少勿多,以适量为准,并参照以下几个标准确定具体的投饵量:

(1)池中基础饵料情况 基础饵料是刺参养殖期间最重要的饵料来源,如底栖硅藻、海藻碎片、有机碎屑、原生动物、微生物、腐烂的小型动物尸体等。养殖期间要经常观察分析池中基础饵料情况,基础饵料丰富可少投饵,反之要适当多投。

(2)刺参肠道饱满度及排便情况 可从池中随机取出几头刺参解剖,观察其肠道内含食物情况;或将刺参放于盛有海水的容器中,暂养24小时,观察其排便情况。若肠道饱满或排便较多则说明池内饵料充足,反之则要增加投饵量。

(3)根据水温调整投饵 水温是影响刺参摄食的最主要因素,在10~15℃时摄食最旺盛,这也是刺参生长最快的时期,在此期间要多投饵。水温17~19℃以上,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逐渐降低,到20~26℃时基本停止摄食(停止摄食的温度随刺参规格的增加而降低);水温低于3℃时,摄食量很低,到0℃时基本停止摄食。

(4)根据池中刺参的存活量和体重推算投饵 这需要经常观察刺参的规格和成活情况。刺参成活率不易判断准确,除在池边和下水观察外,还可利用网箱试验法,即在池塘的不同部位放几个小网箱,箱内放一定数量的刺参,通过网箱中刺参的成活和生长情况来估计池内刺参的成活率。另外,在刺参的生长季节,傍晚和日出前后,刺参常会沿池边聚集、摄食,每天早晚都要仔细观察,掌握分布区域、分布密度等,并前后对比观察刺参数量是否下降。

(5)池底残饵情况 养成期间要在池内设几个饵料观察点,注意观察残饵情况,如果残饵极少或没有残饵,就应加大投饵量,反之则要减少投饵量。

2、投喂方法 根据刺参的活动规律和摄食习性,投饵季节应在5~18℃的春秋两季,其中在水温10~15℃的快速生长期,每2~3天投饵一次,在一般生长季节,每5~7天投饵一次,每次投饵量占池内刺参总量的5%左右。在水温18℃以上和5℃以下停止投饵。根据刺参昼伏夜出的习性,一般在傍晚投饵。

(三)巡塘

坚持早、中、晚巡塘,仔细观察刺参的摄食、生长、活动、死亡情况和是否有敌害生物以及闸门、堤坝等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注:此种的养殖模式相对而言,一般受水质影响较大、饲料不足是越冬死亡的病因之本,强调多注重改底、调水和肥水等事宜。建议平时多注意消毒的工作以及肥水等产品保证活力和体力。(本文转自中国水产频道论坛 网友青田)

北方淡水海参养殖技术_淡水海参养殖北方技术与管理_海水养殖海参

=========www.fishfirst.cn==========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