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打拼15年,遵义播州区乐山镇村民朱青松返乡创业种蔬菜,带动58户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乐山镇蔬菜种植基地。
朱青松下地收菜。
如果不回来,乐山镇民星村,可能是朱青松心里永远的挂念。
朱青松离开这个生养他的村庄太久,足足15年。
离开的时候,他才14岁。15年来,他靠着一双勤劳的手,从电焊工学徒干到技工,月收入最高时拿到6000元。
他睡过最简陋的工棚,吃过最粗糙的饭菜。他曾多次发誓,一定要在宁波立足,至少,再不能回去靠那半亩薄田求生活。
但在2013年,他“食言”了。
那一年,他29岁,乡愁阵阵,他带着老婆、孩子回到老家。这一回,就不想再走。
“回到家乡,心里才觉格外踏实。”朱青松说,在外打工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总觉不安稳,“一进村,感觉空气都是甜的,连呼吸都顺畅多了。”
但是,靠什么养活一家呢?思来想去,朱青松决定跟着弟弟做蔬菜批发生意。
由此,他成为老家“返乡创业第一人”,带动58户乡亲致富的“蔬菜哥”。
“不能把这么好的地荒了”
“家乡有了大变化,不如在家试一试。”
朱青松回家的路分三步走:先住,后稳,再致富。
回乡第一年,一狠心,他买了一辆小货车,去四里八乡收蔬菜,然后运到市区搞批发。一段时间下来,生意渐有起色,他却又有了新烦恼。
“那时候,蔬菜品种太单一,遇到什么拖什么,完全没有选择权。”毕竟在外见过世面,朱青松发现家乡人的思想观念依然保守落后,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民星村,地处播州区最大的水源保护区内,没有工业污染,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家家种菜,但只是自给自足。
“守着绿水青山,为什么还要讨饭吃?”
“不能把这么好的地荒了,何不带领大家一起种菜?”
朱青松说干就干。他一面跑市场,找销路;一面稳货源,发动大家种蔬菜。
从此,朱青松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生态促产业、产业促发展”的脱贫路。
“我赚的不只是钱,更是诚信”
但万事开头难。
“我们种菜,万一你不来收菜怎么办?”村民张福民的“坦白”,给了朱青松“当头一棒”。
“不是不相信你,以前也来过一个人,说好的来收菜,最后没来,菜都烂在地里。”张福民说。
“你放心,大家是乡亲,我不会,而且有保底价,绝不会让你们亏。”朱青松拍着胸脯保证:收购价格绝不低于保底价;种子、化肥、地膜,全包,年底结账;绝不拖欠菜钱,当天结账。
苦口婆心动员下,第一年,8户村民答应试一试。
农村是熟人社会,必须要信守承诺,要不,以后没人相信你。朱青松心里有数。
2018年,儿菜价格一路下滑,朱青松坚持以保底价收购,保住了村民的利益,自己亏了3万多元。
2019年,30亩花菜减产,他四处奔走,为乡亲们申领了6000元赔偿款。
朱青松的诚信一传十,十传百,跟着他种菜的村民逐年增多,从8户变成了现在的58户。2019年10月,在政府的帮助下,他成立乐松蔬菜合作社,产业发展顺风顺水,他也感觉越来越踏实。
村民郭明会说,跟着朱青松种了5年菜,他从来没有让我们吃过亏,我们也踏实。
“我赚的不只是钱,更是诚信。”这是朱青松的口头禅,也是成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