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闲暇时间剥皂角精到加工厂换钱,日常的生活开销就有了着落。”在织金县猫场镇黔织明光皂角米加工基地,新寨村村民陈霞说。
1988年,猫场镇川硐村的李祥在昆明售卖家乡的农特产品时,发现台湾、福建、广东商人很喜欢贵州的山货。李祥想起了小时候父亲曾说“皂角米是好东西,热天煮粥,可以消暑清火,冷天炖排骨,可以健脾滋肾。”
李祥暗自高兴,觉得赚钱的机会来了。回到家里,收购了100多公斤皂角片,运用祖传加工工艺,在皂角籽中取出皂角精拜托昆明的朋友向台湾、福建、广东商人推销。
这一卖,就致了富,李祥成为猫场镇最早加工销售皂角精的典型,外地商人纷纷前来猫场订货。
经过30余年发展,猫场镇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加工链。但分布在各乡镇的现有的皂角树,每年能提供的可加工皂角籽所占比例甚小。
于是,在李祥的带动下,小镇上从事皂角加工的人们纷纷走出去,到湖北、山东、山西等盛产皂角的省份购进原材料,到大山深处的猫场镇加工。渐渐地,猫场镇发展成了全国皂角精产业加工集散地,皂角精市场越做越大,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为此,织金县精准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选准皂角作为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导特色产业,全县规划种植50万亩皂角,为自己加工提供原料。
织金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大户(能人)+农户”等多种组织方式,由经营主体和合作社提供科技种植、集约运营、订单销售“一条龙”服务,增强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基地务工、利益分红等渠道持续增收。
“去年猫场镇加工销售皂角精1600余吨,年产值超过4亿元。但原材料大部分需要向外购买,等全县规划种植50万亩陆续投产后,我们就慢慢不再需要向外购了。”织金县皂角产业商会会长谢伟说,猫场镇现有大大小小的皂角精加工厂有100余家,带动当地农户25000人,20余家快递公司受益。
目前,织金县50万亩皂角已基本种植完成,3至5年见效,8至10年丰产,丰产后一亩皂角产刺、产荚总产值1万元以上。为了弥补群众短期收益,织金县在皂角地里套种南瓜、辣椒、银杏等‘短平快’产业,通过‘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将形成年总产值200亿元以上的优势特色产业,帮助7.5万人以上实现脱贫致富。
在谋划皂角种植的同时,织金县还与中科院云南研究所合作,研发皂角产品。通过招商引资,以猫场镇为中心,引进企业专门推进全县皂角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
2019年9月,贵州织金皂角精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与茅台酒、遵义朝天椒、三穗麻鸭等产品一起成了“贵州名片”
目前,织金县集研发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等于一体的“皂角小镇”正在紧张筹建中,皂角产业致富“经”越念越精彩。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泽尔
编辑 顾野灵
编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