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日阴雨的天空露出一丝阳光,四川荣县长山镇德胜村村民张文君的心情,也和这阳光一样灿烂。 “咦,还在睡懒觉,出来晒太阳了。”他钻进“天网”遮住的田块,用木棍小心翼翼敲打青蛙冬眠的洞穴。“这片田里,还‘藏’着3万多斤孵蛋的青蛙,等20多天把蛋孵化出来后,再卖出这批‘老青蛙’,实现自繁自养,今年又能够大赚一笔。”
85后农民张文君回到家乡流转土地420亩,从事水稻和青蛙、龙虾、鱼类等。凭着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踏实肯干的拼搏精神,他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青蛙王子”,成了当地致富带头人。
弃高薪安稳工作 “嗅”到商机养青蛙
今年34岁的张文君,10年前在云南和贵州打工,从事食品营销,凭着踏实肯干的拼搏劲儿,每年收入近40万元。2015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张文君辞去了高薪的营销工作,回到家乡长山镇,在镇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的协调下,在德胜村流转土地420余亩,开始了青蛙、稻虾、稻鱼养殖。
“当时选择返乡创业,说实话,父母并不是特别支持,在外工作的妻子也不赞成。”张文君告诉记者,以前过年回家,看到老家众多肥沃的田地因为村民外出打工而荒废,实在可惜,总想为家乡做点事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毅然选择回家创业。
正在冬眠的青蛙。(邹红 摄)
青蛙以其肉味美鲜嫩、营养丰富受到很多食客的喜欢,但由于野生青蛙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禁止捕杀,人工养殖就不同了,可以进入正常的流通渠道,这也使得青蛙成了近两年的养殖新宠。经过一番考察,张文君的创业项目首选养青蛙。“青蛙已成为颇受消费群体青睐的美食,目前平均每公斤的价格高达70元,过年过节的价格会更高,养殖青蛙的前景确实很可观。”张文君说。
水渠交错、阡陌纵横,张文君看中德胜村的良好水系,便决定在家门口流转土地养殖青蛙。他养殖的蛙是黑斑蛙和本地蛙的杂交品种,是农村最常见的野生青蛙,有些地方也称作田鸡。它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算太高,在国内大多数地方都能生存。张文君说,2015年回乡流转土地后,他把多年积蓄的200多万元洒在了稻田的基础设施上,建好田埂、水渠等基础设施后便开展了种养。
从销售精英转行成为养蛙人,张文君刚开始其实一窍不通。“世上无难事,只要敢攀登。”执拗的张文君去各地学习考察观摩,去拜访县里的青蛙养殖大户,学经验、讨方法,邀请养殖能人加入,慢慢摸索,逐渐掌握方法。
养蛙是一门技术活,从卵到成蛙,需要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精心的照料。据张文君介绍,常见的青蛙养殖方式以稻田为主,养殖池均需开沟,并保留一定陆地供青蛙栖息、藏身,养殖池四周需设置隔离网,上空架设防鸟网。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就在养殖初期,张文君一次喂食时发现,青蛙患了白内障,究其原因才发现是购买方人员带入了病毒感染导致。
“好在及时发现,病情得到了控制,减少了损失。”张文君说,养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蛇鼠都是青蛙的天敌,整个养殖场都用网布牢牢网住。此外,平时要定期严格做好防疫,随时观察青蛙生长状况。青蛙容易患烂腿、烂腮、患肠炎等病,都需要一直仔细观察。"它们就跟小孩子一样,只要不活跃、不吃食、漂浮在水面上,那肯定就是生病了,这就需要对症下药。”张文君为养殖青蛙操碎了心。
“2018年,因为技术原因,粮食和水产养殖总收入只有480多万元,除去流转费和农资投入等,纯利润只有90来万元。”张文君表示,2018年支付村民务工费达60多万元,也算帮本村大龄村民就地务工挣钱。“新的一年我们也将悉心养殖好,减少病虫害,争取利润更高。”张文君对未来充满信心。
冬眠的青蛙地。(邹红 摄)
2019年,张文君规划了420多亩地的种养。“103亩地是水稻套养青蛙,80亩地是水稻套养龙虾,其余的地是水稻套养鱼类。水稻里争实现亩产1100至1200斤。3万斤冬眠的青蛙就是自繁自养的母本,孵出的蛋卵都放养在103亩地里;80亩的龙虾养殖田正月开始就消毒了,最近就放虾苗;套养鱼类的田块,年前就放养了鱼苗;现在正在做育秧准备。”张文君站在田埂上,手指眼前这一大片地介绍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年夏天,这里将有悦耳的蛙声传来,让宁静的村庄有着别样的热闹。
扎根乡土情牵乡亲 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因为养蛙养鱼,曾经衣着光鲜的张文君鞋上经常沾满泥土,裤子也常被打湿。“三年多来,回家的苦辣酸甜我都经历过,但是我们一年更比一年好,乡亲们在我这里干活也增加了收入,我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张文君笑道。
张文君正在和村民一起接收订单水稻种。(邹红 摄)
去年,曾经和张文君一起在外打工的老乡选择回到家乡,加入到张文君的养蛙事业中。“张文君养殖青蛙,我们也受益,我在他那养殖场里务工,每月能获得5000元的工资,今年估计年收入将破十万,比外出务工强多了。”黄仕兵、张强等8名老乡纷纷选择在张文君的养殖场里做工。据了解,张文君的的青蛙养殖场已带动当地2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帮张老板,不怕拿不到工钱。”看到张文君那股子实干劲儿,村民杨大明等也信心满满。
看到张文君养殖青蛙的红火,去年,村里外出务工的村民毛洪和晏开莉也返乡回来,流转了50亩地养殖青蛙。“在老家就能赚钱,还可以照顾好家人,就不用在外面打工了。”毛洪说。
徐万全在蛙地旁展示自家养殖的青蛙。(邹红 摄)
一心想为家乡谋福利的张文君,看到村里的老年人年事已高,不便于来自家地里劳作,便毫无保留的将养蛙技术教给村里的老年人,还配送蛙苗。“我们这个小蛙池里有几百斤青蛙,蛙苗都是小张送来的,还专门有人上门来收,今年应该卖得了一万元左右,我们老两口的生活费也有了。”60多岁的村民徐万全指着自家的小蛙地乐呵呵地说道。
从“养殖小白”成为“养蛙达人”的张文君还成了村里的技术标兵。“青蛙一年四季都有销售,期间除了平时饲料喂养,就是做好预防工作,定期消毒,保证肉质的健康。”劳作之余,张文君还向农户免费培训,他成立的荣县长山镇德胜家庭农场不仅可以卖蛙苗,还可以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周边农户创业致富。
“今后,我将逐年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然后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养殖青蛙致富。”目前,村里已有10余户农户有了养殖青蛙的打算。
规模扩大后销售问题如何解决?张文君一点也不担心,“现在看来养殖效果和销售效益还不错,因为青蛙的批发价26元一斤,云南、重庆、成都、内江、自贡等地的客户通过我网上发布的信息,找到田边批发青蛙、虾子等,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今年,我们调整了养蛙的养殖技术人员,也在去年基础上改进了养虾和养鱼的技术,希望今年的水稻亩产达到1100至1200斤,总收入达到600万元以上,除去所有投入,纯利润预计可实现140万以上。”张文君下足了决心。
农民工党员创业孵化园 “孵化”更多致富带头人
近几年的试养成功,让张文君决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他告诉记者,今年又流转土地20余亩,还吸引周边农户加入,“往年这里还是一块普通水稻田,而今年这里的每一亩农田因青蛙可以达到2万元以上的纯收入。”
长山镇德胜村属于典型的无资源村庄,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外出务工。现在有了张文君青蛙养殖基地的带动,村支两委也正在思考如何依靠特色养殖业让村民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我们就想依靠这样的特色养殖,带动村里的产业发展,只有依靠产业才能提高农村土地的效益。”德胜村村书记李维义说,现在有村民看到青蛙养殖效益这么好,明年也愿意用自己的水田跟着养。
如何让返乡农民工更好的发光发热,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据荣县长山镇党委副书记罗川杰介绍,该镇立足产业优势,主动提供政策宣讲和要素保障服务,全力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另一方面,积极打造以德胜家庭农场为首的发展模式,让农民工返乡创业‘有据可循’。”罗川杰说,同时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激励机制,向规模种植大户发放奖金3万元。坚持项目跟着产业走的思路,向返乡农民工产业基地投资资金近千万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8个。
据统计,长山镇返乡创业农民工流转土地共计2300余亩,产业发展年产值达5000万余元,创造就业岗位近100个,带动周边群众每年增收2000以上。
张文君的德胜家庭农场被授予“自贡市荣县农民工党员创业孵化园”。(邹红摄)
据了解,张文君在2017年递交了入党申请,2018年成为预备党员,今年即将转正。拿着“自贡市荣县农民工党员创业孵化园”这一授牌,张文君心里沉甸甸的。他说:“新的一年,也希望有更多返乡农民工能够回到自己家乡创业,将在外学习的经验技术反哺家乡,在自家门口把钱挣到!”
今年1月,荣县率先在自贡市成立农民工党员创业孵化园。张文君的荣县德胜村德胜家庭农场等首批8家企业入选为自贡市荣县农民工党员创业孵化园。据了解,农民工党员创业孵化园为入驻孵化园的创业农民工党员提供创业知识技能培训,并针对农民工党员创业进行系统分类指导,注重从返乡农民工中发现先进典型、优秀农村致富带头人。
据荣县组织部副部长罗继杨介绍,农民工党员创业孵化园通过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和销售的“一条龙”模式,积极打造品牌产业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产业,解决附近村、组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鼓励和吸引更多像张文君这样的农民工党员回乡创业建设家乡。(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