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天高云淡,暖阳伴着初雪普照在“老麦地”。蔬菜大棚里的草莓一窝窝,一行行栽在地里,薄膜上面睡着的草莓,红色的,红白色的,青白的,白色的;乳白色的香瓜累累硕果香飘十里;黄瓜、豆角正蓄势爬蔓,长势喜人;香菜、菠菜、生菜这些东北人喜爱的蘸酱菜绿油油地铺满了一地。佳木斯市汤原县鹤立镇继东村的村民们在这些扶贫产业里,收获幸福,奔向小康。

在汤原县鹤立镇继东村,这片150亩的耕地被当地人叫做“老麦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普通的农田地,承包的村民今年种玉米,明年可能就改种了水稻,至于收成,看天气、看粮价。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汤原县福地鼎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配备了专业的阳光大棚和温室大棚,蔬菜果蔬园区内可供游客采摘、购买,预计今年收入能达到近30万元、净利润也能剩7、8万元。眼前的这一切成果,还要从三年前说起。

铺富路拔穷根 精准脱贫谱新篇

鹤立镇继东村一共有22户35名贫困户,村上年轻人不多,也没有什么大型的产业,村民当年的收入全都指望着地里的收成。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村党支部书记李士甫积极响应精准脱贫、产业脱贫总体要求,主动带领村民解放思想、创新方法,终于在2017年12月,经过多方的考察、学习,成立了汤原县福地鼎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全村带来了脱贫致富新希望。

遇困难找出路 多方合作解难题

项目初期,李士甫个人出资15万元承包继东村老麦地150亩,建立了鹤立镇继东村蔬菜果蔬园区,主要种植马铃薯、辣椒、西瓜、香瓜等果蔬产品。可没想到18年、19年连着两年的的夏季阴雨连绵,导致园区里的蔬菜大片的烂在地里,看着成片成片的蔬菜,村干部们心急如焚,连着两年收成不好,肯定会打击村民的信息,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建大棚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村里一下子根本拿不出这么多资金。

在一次调研考察中,产业办发现了他们的难处,经过实地考察、沟通,县产业办累计为合作社投入了260万元的资金,建设了温室大棚4栋,阳光大棚8栋和配套基础设施,还修建了一条硬化路,方便运输车辆通行。看着逐渐步入正轨的果蔬园区,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心里终于有了底,他们激动的说,有了大棚、打了井,甭管是涝是旱,都能睡个踏实觉了。随着果蔬园区规模的扩大,村上开了动员大会,鼓励村里有劳动能力,赋闲在家的村民到园区打工,年轻的请专家教他们专业的种植技术,年纪大的负责打更、简单的采摘等工作,这其中还有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此一来,他们既不用背井离乡,又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2019年,因佳鹤铁路升级改造项目,铁路线正好经过果蔬园区,征用了60亩左右的耕,现如今面积仅剩90亩。今年,园区里种植了小麦42亩,玉米45亩,大豆4.5亩,4栋温室大棚分别种植了黄瓜、香瓜、西瓜、草莓,8栋阳光大棚中,种植了2栋豆角、2栋茄子、2栋黄瓜、1栋辣椒、1栋白菜。李士甫跟村民说道,预计今年收入能达到近30万元、净利润也能剩7、8万元,带动每户贫困户增收200元。

下一步,鹤立镇继东村将继续按照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经营理念,逐步实现“六统一”,即统一大棚设施建设、统一育苗栽培、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标识销售,全面推进蔬菜园区整体发展。对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加强蔬菜的培育、种植、施肥、采摘、销售一体化管理。健全产业带贫益贫机制,让贫困户有盼头,将扶贫产业与贫困户深度融合,因户精准施策,将贫困户、边缘户全部嵌入扶贫产业发展链条,确保长期受益,从而使继东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开发亮点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