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王延尚的驻村扶贫妙招——

废弃学校成黑山羊养殖基地

草坪养殖 致富_草坪养殖一亩地多少钱_养殖草场

废弃十多年的学校被成功改造成为黑山羊养殖场。

日前,记者在雷州市企水镇田头村养羊场采访时看到,羊舍布局合理,公母住间分明讲究,整幢舍区采光通透,气流和畅。羊舍不远处是陈铁水库,周围有约5000亩的山林草地,可谓是一个“天然牧场”。

但你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所废弃了十多年的学校,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二层校舍还完好,但已多年失修,校园中已经是杂草丛生。当时在该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广州交投集团员工王延尚因地制宜,引进鑫鼎种养合作社前来发展黑山羊养殖业。经过修建围墙、整修羊舍、打井拉电等改造后,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养殖场便建成了,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5万多元。

把废弃的学校改造成黑山羊养殖基地,只是该村精准扶贫做法的一个缩影。扶贫队还在荒废的排水沟上建起农贸小市场,将“废水塘”变成300亩良田,一系列扶贫妙招让田头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变成幸福安居示范村。

主动请缨——

远赴雷州驻村扶贫

今年45岁的王延尚,是河南省平顶山人。他从部队转业后,在广州交投集团工作从普通员工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路政大队长。

“我来自农村,了解农村,我愿意为贫困村的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13年6月,在广交集团扶贫开发驻村干部的遴选现场,王延尚道出肺腑之言。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伊始,王延尚便主动请缨,希望能成为一名光荣的“驻村扶贫人”。凭着过硬的综合素质,他最终脱颖而出,如愿以偿。自此,他来到了扶贫开发的新岗位。

田头行政村位于企水镇南部,由田头、陈铁、陈铁圩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595户2975人,其中贫困户172户996人。村集体基本无经济来源,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3750元,帮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广交集团负责对口帮扶企水镇田头、塘头两个村,筹措帮扶资金的压力非常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帮扶资金的效益,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花小钱也能办成大事。”这是该集团董事长潘双明对王延尚的期许。

王延尚把“家”安在田头村委会的办公楼里,生活上的一切都从简。他起早摸黑,走遍全村各个角落,摸清穷困的“症结”所在,并做到“对症施药”。

长期以来,王延尚一直保持着军人艰苦奋斗、雷厉风行的作风。而他身的一举一动,也深深地感染了田头村的干部群众。“只要有利于村庄发展,有利于群众脱贫致富的事,他说干就干,从不含糊。”这是田头村村支书林平对王延尚的评价。

解难济困——

修路架桥保障民生

由于田头村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王延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千方百计地争取资金,为当地群众解决难题。

田头村的西南出口,被一道河沟阻隔,由于经济困难,村里无法筹集修桥资金,只能用一根涵管代替。每逢雨季河水暴涨,涵管排水不畅,就会造成上游农田受淹,对周边村民出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王延尚向单位汇报,争取支持。广交集团筹集资金7.5万元,启动修桥工程。2014年10月,一座长8米、宽7米的小桥全面竣工。当地群众出于感激之情,将该桥命名为“广交桥”。

过去,田头村只有一条2米宽的泥路通往村外,天晴时摩托车还可以通行,但是遇上雨天,只能徒步出行。特别是农忙时节,肥料无法用汽车运输,而大型收割机也不能入村,这成了田头村的发展“瓶颈”。

“路通财通,这个发展‘瓶颈’必须打破!”王延尚的话掷地有声。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广交集团投入48万元,建起2.5公里的硬底化道路,将3条自然村连成一体,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问题。

而更令王延尚感到振奋的是,修路工程铺开后,立即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各自然村纷纷掀起修建巷道的热潮。而帮扶单位也顺势而为,不断追加修路的扶持资金。“此项工程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其中帮扶单位出资85万元,修建水泥路6公里。目前,全村巷道都实现硬底化,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林平喜不自禁地说。

此外,广交集团投入32万元,建水塔、打水井、修泵房、铺设管网,让全村群众都喝上清洁卫生的“放心水”;投入25万元,进行小学基础设施改造,为文化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投入20万元建设田头村文化楼,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王延尚还发动社会爱心力量前来帮扶。王延尚的老乡、广东省河南平顶山商会会长、广东助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庭选曾3次率领在粤创业的豫商远道而来,为田头小学的学生买衣服、赠课桌、捐现金,捐赠的物资共计25万元。他们还与8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结对子”,支付他们读书费用。

此外,爱心人士捐助3万元为田头村建设文化体育广场,增添体育设施,让村民在农闲之余有了健身的好去处。如今的田头村,道路整洁、绿树成荫、村风和谐,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安居示范村。

变“废”为宝——

激发经济发展潜力

如何让扶贫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王延尚在驻村帮扶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

为发展集体经济,王延尚与该村村干部根据当地的实际,计划建设一座便民市场,以解决村委会“零收入”的窘况。但田头村委会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没有,建设用地问题成了市场建设的“拦路虎”。

王延尚经过一番考察,发现村前有一道废水沟,杂草丛生,蝇蚊横飞,但所处位置交通便利。他灵机一动,在这里建设市场,基础部分架空,既不影响沟渠的排水功能,又能整治脏乱差,岂非两全其美?

去年年初,一座造价12万元、建筑面积65平方米的便民市场拔地而起。通过公开招标,一村民以6年26万元的价格租下市场,即年均可为村集体创收4.3万元。而承租期满后,再由村委会继续对向承包。此举为村集体提供了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增收渠道,村民无不拍手叫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