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棚”变身“黄金棚”
对长久居住在晋北的人们来说,在寒风冷冽的地里种植西红柿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自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灵芝被选派到阳高县,怀揣着科技兴农的理想,通过水肥一体化为主的集成技术,彻底破解了这一难题,在“大雪”时节里,大棚里照样能种出西红柿。
“搞农业的人,最见不得地荒着,看着就心疼。”2018年3月,李灵芝在阳高县大白登镇小白登村大泉山有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园区调研蔬菜产业情况时,发现有29个大棚撂荒。心有不忍的李灵芝问合作社负责人张利,“对这些荒着的棚有什么想法?”张利无奈地说:“我们只会建大棚,种菜的事我们真不懂。”李灵芝话不多说,只一句“我帮你们弄吧”。
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李灵芝动员县里的“土专家”和“老菜农”一起搞实验,这样既帮助了张利,也为当地培养了人才。她把县里有名气的“土专家”“老菜农”都请来,苦口婆心地说:“我出钱,负责技术,大家一起做,利润都是你们的。”两次交流会让她不解的是,无人回应。凭着一股科技兴农的干劲,李灵芝仍没放弃,在第三次交流会上,大棚种植工作仍然没有推进,大家都认为是“笑谈”,她忍不住撂了话,“你们不干,我干!”在李灵芝的反复动员下,只有张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愿意用5个大棚作为首批试验示范棚。
多方考察,茄果类蔬菜要想有春节期间的好行情,必须改变种植条件,但要结出优质果实,还需下一番功夫。在农业专家眼里,培育植物和养育孩子一样,都需要精心呵护:室外最低温度-26℃,棚内温度2℃,而番茄正常生长所需最低温度是15℃。无疑,御寒升温是保障所种番茄成熟的重要条件。李灵芝带领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制定出一套御寒措施:番茄添“棉衣”,日光温室南边“最冷区”建造1.5米深的防寒沟,内装12厘米厚的保温板,犹如穿上了棉鞋;安装了暖气管道,犹如穿上了棉袜;在温室前沿设置了二层保温幕,犹如系上了围裙,让番茄睡在“热炕”上。在栽培畦下铺设的厚厚玉米秸秆段既吸收棚内湿气,又放热升温,还释放二氧化碳,补充番茄的“主食”。
除此之外,温室内安装了LED植物生长灯,延长光照时间;温室内北墙张挂了反光幕,使自然光源无数次反射到植株上,又起到了补光增温效果。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运用,保障了室内在极端温度下仍能保持12℃以上的温度,确保了番茄适宜的生长环境。
去年春节前夕,在县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张利首批试种出的西红柿,以每盒58元的价格全部售出。盘点科学种植收益,他算出,一个1亩地的日光温室,种2200株西红柿,可收获番茄13200公斤,按市场优质果实的平均价格8元来算,每个温室毛收入可达20多万元,至少是同面积温室收益的3倍。张利的合作社园区变成了技术推广的示范点,菜农们动心了,都跟着李灵芝种植大棚致富,她的有机生态型水肥一体化蔬菜生产集成技术很快在阳高县各乡镇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得到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资助。目前,当地已规划在露地蔬菜、集中连片移动大棚区、日光温室区等16个村点实施,辐射面积3000多亩,为农民进一步拓宽致富之路。
“我现在虽然回来了,但我正在阳高建博士工作站试验基地,我还会常回去。”就在记者采访李灵芝短短的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李老师就接到了好几通阳高百姓打来的电话,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希望她帮着解决。
马骏 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