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晋城市中药材(药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2024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晋城市中药材(药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2年—2024年)
为充分挖掘全市中药材资源优势,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加快形成“一业一标杆、一业一链条”的发展格局,促进全市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打好特色农业优势牌,走“特”“优”发展之路的要求,全市中药材产业以“稳面积、增质量、提效益”为核心,以开展“四荒”地种植和野生抚育为抓手,以道地化、规范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为重点,以转化增值项目为支撑,加快中药材基地、龙头企业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推进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根据我市立地资源条件、生物资源环境、中药材地域适应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中药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区域规划上应坚持适地、适药的原则,经过实地考察、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重点建设特色明显、开发潜力大、专业化水平高的中药材种植区或种植带。
——规模发展,质量优先。以中药材产业标准体系为抓手,充分发挥龙头种植企业带动作用,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模式,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强化政府及职能部门公共服务效能,促进中药材产业链成型壮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功能,以市场拉动,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转型。
——强化科研,持续发展。引进行业专家,加强与科研院所(校)合作,在中药材产业发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等方面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先进技术推广、重要成果转化,持续提升现代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融合发展,兴农富农。市级统筹,县乡村合力推进,支持中药材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综合比较效益加快提升,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二、实施目标
立足全市中药材发展优势资源,按照道地化、规范化、产业化、集约化的要求,2022-2024年,建设人工种植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万亩,野生抚育基地50万亩;建设中药材产地仓储设施3.6万平方米,中药材精深加工生产线15条;建设太行山道地药材大数据中心。全市中药材总产量达到8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
三、重点任务
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目标,以构建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为支撑,积极进行道地中药材保护开发和利用,支持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中药材龙头企业贮藏及精深加工能力建设,全产业链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一)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中药材相关职能部门、中药材研究院所、药茶协会等组织力量,逐步建立完善的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1.制定晋城市中药材种植技术规程,用于指导全市中药材种植生产,逐步实现全市中药材种植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
2.针对我市主要种植中药材品种,分别制定出台质量标准,为我市生产的中药材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依据。
3.到2024年,全市培养100名中药材种植技术骨干。出台《晋城市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人员专项考核办法》,重点对全市培养的百名中药材种植技术骨干进行专项考核。每名技术骨干服务面积不少于300亩,辐射带动中药材生产基地1000亩,实现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
(二)标准化中药材育苗基地建设
鼓励县(市、区)、中药材企业(合作社)和中药材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中药材繁育体系。
4.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5个,为筛选适宜本地种植推广的中药材品种提供科学依据。重点解决我市中药材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的问题。
5.积极对本地中药材种类进行系统选育、提纯复壮,进一步加快我市中药材种子种苗供给率。
(三)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全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和生产加工情况,科学规划生产基地,有序推进种植规模,提升基地机械化水平,逐步实现集约化管理。
6.建设6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试验示范推广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机械作业、粮药间作(套种)等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深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严格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提高中药材种植绿色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水平。原则上集中连片面积不少于300亩。
7.建设50万亩中药材野生抚育生产基地。
开展道地药材野生抚育生产技术研究,推进50万亩中药材野生抚育栽培,依靠土壤自然肥力和自然条件增加道地中药材种群数量,提供可采集利用中药材资源。原则上集中连片面积不少于200亩。
8.引进、购置中药材机械装备。研发并改进适宜我市播种、收获等机械,推进中药材机械化生产进程。
9.鼓励中药材企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形式,联农带农,实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化、集约化。
(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及仓储
支持中药材企业(合作社)加强中药材贮藏设施建设,延长我市中药材保鲜期和销售期,完善中药材基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
10.支持中药材企业(合作社)新(改、扩)建中药材晾晒场地、砖混结构或轻钢结构的仓储设施;配备药材清冼、除杂、干燥等初加工设备。
11.支持新(改、扩)建中药材冷冻、冷链等设施设备。
12.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分拣中心及存储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中药材企业(合作社),针对农户生产的中药材集中采购、存储。
(五)中药材相关加工能力建设
加强中药材产品加工能力建设,支持中药材企业(合作社)开展中药材相关产业开发建设,推动科企对接,增强加工转化力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中药材利用率,拉长中药材产业链条。
13.开展中药饮片精制、浸膏提取、挥发油萃取等精深加工。巩固和挖掘传统中药产品的片剂、颗粒剂、丸剂、散剂、胶囊剂,推进中药工业智能化建设。
14.开展以道地药材为原料的保健药品、精油、保健饮品、保健汤料、化妆品及其他养生保健用品的开发。
15.开展以道地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及禽药的研发和生产。
16.集成创新连翘、黄芩、桑叶、紫苏等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名牌产品药茶加工技术,更新药茶加工装置装备。
(六)中药材营销网络建设
17.太行山道地药材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全国中药材数字产地仓(常温、冷链)、太行山中药材大数据中心与太行山中药材交易中心,建设太行山道地药材物流仓储;建设中药材劳务服务市场。
18.充分利用晋城原产地农产品旗舰店电商营销平台,宣传推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积极推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广地方品牌。支持积极拓宽国内外市场。
19.在中药材传统销售区建立固定交易场所,设置中药材产品直销仓,开展中药材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及交易活动基本设施设备建设。
(七)中药材产业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晋城整市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晋城中药材文化内涵,形成晋城中药材地域文化,不断提升晋城中药材产业核心竞争力。
20.持续深入开展和国家中药材研发中心、山西农业大学等研究中心单位的合作,加强中药材产业国内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国内外中药材专家、企业家不定期汇聚晋城,专题研讨中药材产业发展。
21.支持各县(市、区)政府、中药材企业(合作社)积极开展中药材节庆、中药材论坛、中药材文化节等活动。
22.支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集中补齐中药材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中药材产业园提档升级,促进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
(八)构建美丽乡村保健产业联盟
挖掘传统中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支持企业建设中医药养生设施和食疗药膳馆等产业,营建中药生态旅游园、药膳养生保健、休闲食疗农庄等特色系列项目。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阶段(2022年1月-3月)
以开发“四荒地”种植中药材、野生抚育中药材为主,合理配置农业种植结构,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指导各县(市、区)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召开会议全面安排部署。
(二)示范推动阶段(2022年3月-12月)
实地考察、科学论证,在区域规划上坚持适地、适药的原则,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全市三年行动内容,各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打造标准、规范、特色鲜明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产地初加工、野生抚育基地各1个,由行业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推动示范经验交流,年底对示范创建工作进行督导、考核、评估。推进中药材种植及价格指数保险,增强中药材种植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三)全面推进阶段(2023年1月-2024年10月)
市县两级分类指导,总结示范经验,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根据我市立地资源条件、生物资源环境、中药材地域适应特点,推动全市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可持续化发展。
1.以乡镇为单位,积极推广成熟经验做法,布局连翘、党参、黄芩、火麻仁、山茱萸、菊花等特色明显、开发潜力大、专业化水平高的中药材专业乡,为中药材产业园建设奠定基础。
2.加强对濒危和名贵中药材的保护,搞好野生品种的人工栽培研究和繁育,进行适应晋城市的道地药材的选育,中药材新技术、新设备和种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建立太行山道地药材系列标准,包括药用植物种子种苗标准、良种繁殖技术规程、生产技术规程、采收与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道地中药材产品规格等级等全系列标准。
3.加强中药材标准规范体系和认证建设,制定中药材种植标准,实现中药材产业质量可持续提升。
4.每年打造1个智能化、机械化发展的中药材高新种植园,增强中药材抗风险能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
5.推广中药材种植及价格指数保险,增强中药材种植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6.建设太行山中药材(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太行山中药材大数据中心与太行山中药材交易中心,积极推广“太行山中药材”公共品牌,建设太行山中药材物流仓储。全力提升太行山中药材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份额。
7.构建美丽乡村保健产业联盟。挖掘传统中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支持建设中药生态旅游园、养生保健药膳馆、休闲食疗农庄等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系列项目。
(四)总结验收阶段
市、县两级全面总结经验,提炼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今后中药材产业推进提供示范和经验。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中药材主管部门要把产业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专班,抓好中药材生产管理、科研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切实解决中药材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及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项目投入的基础上,县级财政要保证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尽可能筹措更多专项资金,用于中药材特色产业开发。要整合农业、发改、林业、科技、农机等部门资金,在产业发展、科技研发方面集中投入,充分发挥资金规模效应。要采用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引导金融信贷、工商资本、社会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开发。
3.加强项目管理。要严格执行中药材产业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建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办法,确定专人负责,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效益评价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合理,项目建设顺利。同时,要广泛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和媒体及社会监督。
4.加大服务宣传。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宏观指导和监管。药监、科技、林业、农业、发改等部门要加强交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搞好协作,搞好衔接。要采取各种方式深入宣传和指导中药材GAP、GMP的认证和实施,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加工水平。
5.强化科技支撑。要切实加强同知名中药企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引进人才、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要切实加强中药材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社会各界资源优势,培养中药材专业人才;积极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承包或以技术入股,开展有偿服务和按效益提成,逐步推行规范化种植技术,依靠科技推动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