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范步 汪明 通讯员彭志刚 童金健

人物名片

李兴旺,生于1985年,2008年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广东交通集团旗下的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后就读重庆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2013年9月,已是一线项目总工程师的他辞职回到家乡赤壁市新店镇朱巷村,创办八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立体水产养殖,带动农民改变传统耕作方式。

“这里曾是一块块不规则稻田,我用了半年时间完成土地整治,现在可以机械化作业了。”16日,站在赤壁市新店镇朱巷村6组八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门口,黑黑瘦瘦的李兴旺指点着山冲间的400多亩稻虾共作基地,向记者介绍。

家乡百年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正在他的带动下改变。

总工程师回家种田

“过去和现在,别人都叫我‘李总’。不过,现在这个‘总’是自封的,至今提起来父母还是气鼓鼓的。”

三年前,李兴旺还是一线工程项目总工程师,一条条现代化道路在脚下延伸。现在是合作社总经理,算是个“硕士农民”。

在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工作5年,一直在工程项目一线,从技术员干到总工程师。这期间,作为公司重点培养对象,他被派到重庆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事业顺风顺水,年收入近30万元,父母亲戚都以他为傲。就在这时,他决定辞职回乡。

2012年一次探亲,村里的萧条刺痛了他。

“有招的都出去了,要么打工,要么做生意,留下来种田的,都是老年人,许多好田好地都荒芜了。”李兴旺说,从小看到大,当地农民的耕作方式一成不变,除草施肥打农药,一年忙到头,一亩田纯利不到500元,土地产出率低得可怜,大家依然过着穷日子。

如何发展土地效益最大化的产业项目,让家乡土地变成聚宝盆?

带着这个梦想,2013年9月,李兴旺在家人一片反对声中辞职回家,带领乡亲们科学种田,土里刨金。

朱巷村虽是低岗丘陵地区,但有许多连片稻田,水资源也有优势,李兴旺选定以发展淡水养殖为突破口。

2014年,李兴旺到小龙虾养殖业发达的潜江市学习3个多月后,和高中同学王海鹏共同出资90万元成立了八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5户农民以田抵资入股加入合作社,聚集土地440余亩。

传递科学经营的力量

土地聚拢了,社员们巴望着快点有收益,李兴旺却不忙着种养,而是花了半年时间搞土地整治:将不规则的小块水田合并整理为方方正正的大田,以便管理和机械化作业;将水田四周挖出3米深的水池,池里养虾,中间种稻谷;稻田周边栽种1.5万株杨树。

去年5月,合作社投资40余万元购买纯种潜江青虾种苗,每斤虾苗成本不到10元,几个月后销售价就达26元。

小龙虾上市高峰过后,让虾池降水位,种上晚稻,国庆节前抽穗时,回升水位,再投放一批虾苗。他说:“稻虾共作,去年晚稻每亩挣了800元。”

一田多收,白花花的银子进账,乐坏了社员们。他们说,光水稻就增收了不少,养虾的收入完全是净赚的。

今年3月下旬开始,合作社的小龙虾又源源不断爬向市场。“每天的销售额都在千元以上,最多的一天卖了近3000元。”李兴旺说,按现在的行情,今年养虾每亩收入将超过2000元,再加上晚稻收入,每亩田的收益是传统耕作方式的六到七倍。

“干体力活我不行,但我用脑子种田,是在经营农业。”李兴旺说,他努力将科学知识、管理知识,还有在外打拼积累的经验,用到农业生产中,提升土地效益。

李兴旺和他的合伙人王海鹏有明确分工,一个负责生产,一个开拓市场,他们的小龙虾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商贩上门收购,还直销深圳,供不应求。

村里以前也有养虾的散户,没有虾池,就在田里养,到插秧前一次性将虾捞尽,也不分级分档,一股脑儿送到市场上卖,收益不到李兴旺的一半。李兴旺的经营方式,给他们很大触动,大家纷纷学习、效仿。

看到乡邻们的变化,李兴旺深感欣慰,这正是他回乡种田的初衷。为此,他特地从潜江请来专家,当面指导乡邻如何优化水质、如何在水下种草养虾等技术。

探索立体养殖

“养殖小龙虾应该还有6至7年的高回报期,再往后,市场情况就很难预测了。”李兴旺说,合作社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未雨绸缪,提档升级。

八零合作社目前的主打产品是小龙虾,而李兴旺的名片背面却印有甲鱼、鳝鱼、淡水螺等图片。“合作社将拓宽养殖领域。”他解释道。

按生物习性,3米深的水池中,鱼在上层、小龙虾在中层,底层应该再养些什么。李兴旺思谋着立体养殖,也在请教相关专家,也许名片背后的图片,正是他找到的答案。

回乡务农3年,他依然保持着理工科硕士的严谨。“搞农业生产也要讲科学,发展项目都得论证,对未来市场走向也要有准确预判。”

跟别人土地合约一签就是几十年不同,李兴旺的土地流转合同只签了10年。“要敬畏市场的力量,到时再决定转型还是拓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