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

12月9日晚上,“农信银”杯2013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在京揭晓,邵宝玲等10位创业者荣获“三农创业致富榜样”称号,其中,叶瑞慈、刘庆鸯、贾国龙分别还荣获了“热心公益”、“执着精神”、“最佳商业模式”3个单项奖。人们透过十位榜样的创业历程,可以看出榜样们创业致富的精神特征。

贾国龙:勇于改革,善于创新

2013年11月12日,贾国龙带着莜面走进了联合国,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盛赞。在此之前,他已经为莜面整整奋斗了14年。1999年,他带着老家内蒙的莜面闯北京,砸下重金在北京郊区开了一家5000平米餐厅,只经营冷门的西北菜。为推广家乡的一碗莜面,他花大力气宣传,把蒙古包搬到北京、用烤全羊带动五谷杂粮。他数次深入农村,只为寻找优质食材,做出最地道的民间美味。

他准确定位品牌,确立经营模式,在国内快速复制,2013年,他已经在全国13个大中型城市,拥有60多家餐厅。现在,3000多牧民为他养羊,内蒙上万农户为他提供莜麦杂粮。他精心打造出一支莜面制作表演团队,让来自贫困农村的莜面妹,走进了联合国。

邵宝玲:伟大母亲,创新求变

1988年,邵宝玲开了一家装潢公司赚下了第一桶金。1997年,她怀孕6个月就早产,医生劝她放弃只有2.9斤的儿子,而她却选择放弃蒸蒸日上的事业。蛰居家庭5年,用母爱创造奇迹,儿子健康成长。2002年,她从一种箱包上发现商机,决定重出江湖。到2008年,5年时间,她的箱包厂年产箱包450万只。

从业内无名小卒,变身为国内箱包行业的领跑者。她引领行业变局,把箱包和红酒、羊毛被,手表等众多物品混搭销售,让利润猛然提高10倍;她创造100多项专利,她设计的花纹和颜色是市场利器,过硬的质量更是国际通行销售语言。她投下重金打造电子商务,2013年,她的订单有一半来自电子商务。她投资7亿元,打造义乌电子商务产业园,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创业梦想!

施昊:重乡情,敢担当

施昊出生在甘肃省永登县苦水镇上新沟村,这里的苦水玫瑰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2002年投资多年积累的100多万元在家乡建立玫瑰加工厂。在办厂两个月后的5月25号,因周围村子停电,许多加工厂停产。施昊不忍拒绝没有签订收购协议的花农,用50万元收购了35吨玫瑰花,却因加工量有限和遭遇下雨,只生产出价值4万元的成品。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工厂倒闭,妻子弃他而去,家里只剩下女儿和70多岁的母亲。

远走他乡之后又重新出发,在行业低谷时把握商机,在附加值更高的玫瑰精油里提炼财富;他不断研发玫瑰系列产品,领跑当地玫瑰行业;他带动当地玫瑰种植面积超过两万亩,有2000多户花农跟着他种花致富。

李志民:怀,大格局

2008年,李志民率先在同行中请明星陈好代言自己的品牌,并将健康、保健、休闲、绿色的价值观融入到他的品牌中,力求打破传统食品群龙无首的尴尬境地,打好品牌这张牌。同年,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掺淀粉等辅料降低成本已经成为业内的公开事实,有人劝他如法炮制,但是李志民却坚决否决,他说底线一定要守住,质量不能变,商场上打死,也不能在家吓死。

2010年,他砍掉两年每年创造6000万财富的罐头和饮料生产线,专做山楂食品,遭到公司上下反对,3个高管相继离职。李志民顶住压力,投资1.6亿建造中国最大的山楂博物馆、研发中心、物流集散地和工业园区,完成从分散的手工作坊经营到现代化企业的转变。他还心系果农,主动提高山楂收购价格,受到果农拥护。

刘庆鸯:用胆识改写命运

她被人亲切的称为六嫂,当地2/3的果蔬产品都是由她外运外销。2012年,她当选为党的十大八代表。2001年,她还是一个卖出100斤水果就能高兴一整天的果农。3年后,她的果蔬销售网络已经延伸至全国8个城市。2004年,一场台风席卷三亚,她的基地一夜之间全部被毁,订单也无法兑现。面对灾难,她建起宾馆,免费请外地客商前来吃住旅游、参观基地,一年花掉100多万。凭借这一举措,2005年,她的企业销售额增长500多万。

2009年,她建成总投资达4.2亿元的果蔬存储运输销售中心;2010年,她组建海南省第一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帮助果农发展,将企业的利益与果农紧密相连。她说自己一直坚持一个原则: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她用自身优势带动更多果农走向富裕。

惠增玉:小丸子做出大国味道他被称作是创造行业奇迹的人,他的企业销售额连续7年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领跑中国速冻肉丸业!1992年中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山东诸城的一家肉食品出口企业工作,在销售岗位一干就是8年。在一次处理库存的任务中,他发现肉丸产业的巨大市场,借来5万元辞职创业,却接连遭遇内部管理、产品质量的危机,创业6年,他经常身无分文四处借钱。

2006年5月,他拿出全部家当300万,却要建一个投资额高达1个亿的新工厂,他精准判断速冻肉丸市场的巨大潜力,3年之内实现了300万到一个亿的投资战略;2012年,他打破了肉丸只能做原料的传统,研发出肉丸预制菜,凭这一项,他的企业一年就能多销2个亿。现在,他的销售网络已经渗透到全国上千个市县,他用小小肉丸穿起了从生态养殖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他的目标是做出大国味道。

朱文:坚强勇敢

16岁时父亲去世,朱文被迫外出闯荡:摆地摊,收苹果,做业务员。十几年打拼,到2002年,他拥有了一家化工厂和一个生产柔软剂的小作坊,一年获利近百万。这一年,他结了婚,不久,妻子怀孕了。幸福,已经触手可及。这时,一场车祸改变了一切:他失去了一条右腿,还有至亲的大哥。接下来,几次手术让他被迫停掉生意,他在病床上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两年,积蓄也一点点花光。面对爱人和初生的孩子,他用坚强拥抱病痛,再次踏上创业之路。

2006年,他用积累的40多万建起化工厂,生产化工原料。研发与创新让他的企业迅速崛起。2010年,他从生产原料延伸到产品,实现产业升级。六年时间朱文将一个起步只有6、7个员工,投资40多万的小厂打造成年销售额2个多亿的企业。

叶瑞慈:老当益壮 不移创业之志

叶瑞慈临近退休,却因企业改制,不得不从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国营餐厅下岗。他在年近50,毫无积蓄之时,决心自己创业,继续从餐饮做起。趁着韩流之风,叶瑞慈开起了北京城第一家上规模的韩式烤肉店。跟风者蜂拥而至。他判断,唯有将特色做到极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拆掉韩式烤肉大方罩,换上小烟囱;将原本丢弃的牛肋间条肉剔下来,做成水源排骨肉,口感出奇地好;新店开业前一天,因为不满意装修色调,他舍弃一百多万的前期费用,延期开业,重新装修。

他提出复合式多品牌发展思路,发展出8个餐饮品牌,覆盖从人均700元的法国大餐到人均30元的韩式快餐,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不断寻找特色,不断改进就餐体验,他的餐厅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62岁的叶瑞慈,还在探索。

文起东:诚信为本,创新至上

2000年,文起东发现塑料袋中的商机,建起垃圾分类收集袋工厂。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文起东的命运彻底被改变。原以为战争会持续半年以上,石油的衍生品—聚乙烯的价格会因此暴涨,不成想,战争一个多月就结束了。文起东买进了1200吨原料,按价差他将损失300万元。之前他与日本客商签订了合同,如果执行合同,企业就要4年白干,挣不到一分钱,当时他的企业刚刚起步,每年的利润不过70多万,如果执行合同就要赔掉300多万,但他还是坚持执行。

他一再强调创业者们要先做人,再从商,最后回归到做人。而正是当年他对诚信的坚守,才使他取得了合作方的信任,为后期占领日本市场,获得系统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提到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表示创新来自于细心的观察,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属性进行有效创新。

赵永亮:创业奇人

赵永亮最初有创业念头是在奶奶去世的时候,他说当时想放哀乐,村子里却没通电,他在灵堂跪了一个晚上,心里想:“你赵永亮连家乡的电都上不去你就是个狗熊,能把家乡整富了你可能是个英雄。”带着这样的情怀,他辞去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副总裁一职,果断下海,十几年时间,经营羊绒、开发矿业、投资地产,生意做得风生火起。

2001年,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投资30亿进军茫茫沙海,几年时间,建起了一条以特色养殖为龙头,依托沙柳种植,贯穿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条,“这个模式,上游生产环节带下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能带着老百姓赚到钱,”他一手打造出的沙产业新模式享誉全国,更得到科学家钱学森的赞扬。他用善良和智慧为贫穷地区的人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出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