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位于石首的湖北省长吻鮠良种场几辆大货车缓缓驶出,数千尾长吻鮠苗种将运到湖南、江西、四川等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后,我省发挥中科院水生所、华农、省水科所的科研优势,成功繁育驯化出中华沙塘鳢(俗称土憨巴)、铜鱼(俗称金鳅)、长吻鮠(俗称江团)、长春鳊(俗称草鳊)、大鳍鳠(俗称江鼠)等5种长江野生鱼。

人工饲养让百姓吃上美味江鲜

长吻鮠又称江团,是一种长江野生鱼,以肉质鲜嫩著称。长江禁捕后,省长吻鮠良种场与华农水产学院合作,推进长江野生鱼类人工繁育驯化工作,已经研发出一套成熟的亲本培育、人工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体系。

据介绍,目前良种场已经具备年生产长吻鮠良种亲本及后备亲本1万公斤、长吻鮠苗种6000万尾、其他苗种3000万尾的能力。该场场长宋信华说,随着饲养技术成熟,各地饲养面积增长迅速,每斤长吻鮠的价格已从100多元跌到了20多元,更多的普通百姓吃得起这种美味江鲜。另一种长江野生鱼大鳍鳠(俗称江鼠)的规模化养殖也开始起步。宋信华告诉记者,养殖江鼠利润很高,长吻鮠苗种只卖5毛钱一条,而大鳍鳠苗一条可卖到3元到5元,大鳍鳠成鱼可卖到150元一斤。目前该场已有年产数十万只鱼苗的能力,估计明年可以登上百姓餐桌。

此外,由华中农业大学繁育的中华沙塘鳢,水科院长江所繁育的铜鱼、省水生所繁育的长春鳊都已经在规模化繁育。亲本选育第4代生长速度大大提高,正在申报国家审定新品种。

野生鱼养殖技术要求高

“我们在对野生江鱼池塘化养殖过程中,发现比四大家鱼供氧量要增加20%。”宋信华告诉记者,在流水中养殖的鱼抗病能力大大增强。“必须要模仿长江的野生环境,然后利用人工催产等技术对其进行繁殖和驯化,技术要求很高。”

武汉市农科院专家艾桃山说:“鱼具有逆水性,逆水游动后会增加鱼鳃的间隙,更好的吸收氧气,长期逆水游动的鱼病害发生率低,肉质好,腥味小,氨基酸含量还特别高。”

“饲料开发也很重要,我们通过察看这些鱼胃里的食物来分析他们喜食的东西。”宋信华说。

“人工养殖长江野生鱼切不可一哄而上,操之过急。”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尹恒告诉记者,首先要进行野生亲鱼储备保种和培育筛选,然后是人工繁育基地设施的改造升级,大规模繁育和苗种培育技术及标准化操作规程也要跟上。人工饲养的苗种投放、生产投喂、病害防控等重点环节还在进行技术攻关,专用人工配合饲料研发也在同步进行。

拿长江刀鱼来对比,虽然已经成功进行人工繁育,但上海相关部门委托我省试验小规模养殖时,因为一些技术细节瓶颈,目前不没有成功。

我省水产业迎转型升级机遇

湖北是水产大省,水产品产量连续24年居全国第一,国人餐桌上每7条鱼就有1条产自湖北。然而,我省的渔业养殖长期依靠4大家鱼,产量大利润并不高。

“长江野生鱼的繁育驯化是我省水产业发展的一次机遇”,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黄国雄说:长江禁渔之后,人们还有吃江鲜的需求,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执法,把禁字做好,另一方面还要搞好科研与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吃江鲜的需求。这项工作做好了,将会给全省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宋信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四大家鱼的养殖成本与大鳍鳠差距不大,但市场价格却相差数十倍!

可喜的是,我省水产科研能力较强,既有“鱼院士”桂建芳,也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专家,再加上湖泊众多,养鱼条件得天独厚。

“长江禁捕给我省水产业带来一次转型升级的大好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湖北的科技优势与水面资源优势,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尽早实现规模化养殖,早日把人工养殖的江鲜端上老百姓的餐桌。”黄国雄信心满满。(刘胜、谢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