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现在养殖蟾蜍致富_现在养殖蟾蜍致富_现在养殖蟾蜍致富

蟾蜍,俗称癞蛤蟆,由于样子丑陋,人们往往对它敬而远之,但是蟾蜍的蟾衣和蟾酥都是名贵而稀少的中药材。几年前,在江苏省就有村民试着养殖蟾蜍。看到养殖蟾蜍的村民越来越赚钱,一时间,上千户的农民都养起了蟾蜍,有的农户一年的利润能达到上百万元。似乎,蟾蜍这个产业就这样迅速发展起来了。然而,自从2009年以来,这赚钱的蟾蜍却成了这些养殖户的一块心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孙荣龙是江苏省射阳县的村民,记者看到他时,他正为自家养的一渠蟾蜍发愁。老孙告诉记者,2005年听朋友说养殖蟾蜍能赚钱,他便打起了主意,拿出了家里的6万元积蓄,盖起了养殖社,买了100多只蟾蜍开始养殖。尽管是外行,但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就赚到了20多万元。到了2009年,老孙养蟾蜍的规模比2008年扩展了好几倍,数量过万。同村的村民看到了这个商机,也相继大笔投入养蟾蜍行业。

可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却发生了:从2006年开始,蟾蜍的市场行情一路走低,一只蟾蜍市场价格从每只18元跌至现在的每只7到8元,加上养蟾蜍成本的不断提高,每100只蟾蜍的成本从几百元提高到上千元,养蟾蜍变得无利可图。为了保住本钱,当地部分养殖户不得已开始低价处理蟾蜍,老孙就是其中之一。老孙告诉记者,前几天还有一个商人来收蟾蜍,由于价格没有谈拢,这桩赔钱的生意最终没有做成。

眼下,在射阳县,像老孙一样要把蟾蜍卖掉的村民不在少数,有的养殖户甚至因此相继离开了这一行当。

我国是世界上养蟾蜍和应用蟾蜍产品最早的国家。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方就有小规模的养殖蟾蜍。由于蟾蜍主要用于中药领域,蟾蜍身上褪下的蟾衣十分珍贵,质量好的蟾衣价格达到1公斤上万元,这给养殖蟾蜍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养蟾蜍也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蟾蜍俗名癞蛤蟆,主产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地区,常见主要品种为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3种。

别看属于两栖动物的癞蛤蟆和毒蛇、蝎子、蜈蚣、壁虎号称“五毒”,可它全身是宝,它的蟾酥和蟾衣都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对蟾蜍的了解,人工养殖蟾蜍成了很多人致富的新路子。

蟾蜍全身都是宝,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蟾蜍的药用价值就在于它能产出蟾蜍毒。它们背上这些黑色的凸起,是它们的皮脂腺,毒液就储存在里面。而在蟾蜍脱下来的这层皮里,就含有它背部腺体中的蟾蜍毒。

据《本草纲目》记载,蟾衣可以治疗各种肿瘤,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疾病,我国50余种中成药中都含有蟾衣成分。

蟾衣是蟾蜍皮肤上脱下的一层很薄的表皮。蟾蜍脱皮,很少有人能看到,因为它一般都是在淩晨1点到6点脱皮。最重要的是蟾蜍会把脱下来的皮边脱边吃,就连一点儿蛛丝马迹都不留下。这是一张完整的蟾衣,仔细看,蟾衣上还有很多小黑点,这里面就有蟾蜍毒。黑点越多,蟾衣的档次也就越高,价钱也就越贵。也就是说,蟾蜍长得越丑,蟾衣也就越值钱。

因为蟾蜍本身的价值,在一个时期里,国内市场蟾蜍价格曾经高达30元一公斤,甚至更高。在深圳、广州等地区的宾馆和酒店,蟾蜍菜也备受欢迎。一时间,养殖蟾蜍的农户与日俱增,为此增收致富的农户不在少数。

蟾蜍本身存在的价值也带动了这个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江苏、四川、辽宁等地的一些养殖区,大大小小的养殖户最多时曾达到十几万户。然而,如今养殖户的数量却严重萎缩到不足万户。作为一个新兴的养殖业,这么快就进入全面萧条的局面,是偶然还是必然呢?曾经红极一时的蟾蜍产业为什么会出现今天的窘境呢?

调查中记者发现,我国多数农户养殖蟾蜍都是散养,没有规模化养殖,这些都导致了全国各地养蟾蜍的无序发展。几年前,当看到养殖蟾蜍有钱可赚时,不少村民一哄而上,仅盐城市射阳县散户养殖蟾蜍的农民2005年还只有几户,到2007年时就达到了1000多户,散户养殖的蟾蜍数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几十万只。

更多农户盲目地进入了养蟾蜍的行业,市场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蟾蜍相关产品的市场也出现了激烈的竞争。记者走访了盐城市的几家药店,就蟾蜍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

药店售货员告诉记者,2年前几乎家家药店都有销售蟾蜍产品。然而,如今销售蟾蜍产品的药店已不到10家,买蟾蜍产品的顾客更是少得可怜。此外,记者还在市场上看到许多劣质蟾衣。

原来,一些养殖户用改变蟾蜍周围的环境,让蟾蜍一个月内多次脱皮,虽然蟾衣的产量上去了,但蟾衣的质量却随之下降。当每年有上百吨这样的劣质蟾衣大量进入市场后,便给我国的养蟾蜍和蟾蜍产品市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由于蟾衣市场无力应对劣质蟾衣的冲击,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这也是国内蟾蜍业出现低谷的真正原因。记者发现,大多蟾蜍产品的加工企业都只是进行简单的粗加工,蟾蜍在药用和肉用上的价值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精深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导致产业链条短,几乎没有叫得响的主打产品,同时,蟾蜍副产品研发滞后,蟾蜍副产品仍处于出卖原材料和初级产品阶段,蟾蜍业的养殖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这都成为我国蟾蜍养殖业在低谷徘徊的重要原因。

一哄而上,分散养殖,劣质产品的冲击,产品缺乏精深加工,导致了近几年来我国蟾蜍市场的持续低迷。那么,怎样避开养殖风险,保证养殖户的利益呢?

袁正洋是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养殖蟾蜍的大户,从8年前开始人工养殖蟾蜍,因为那时候养殖的人很少,几乎没有经验可循,袁正洋不但白天要忙忙碌碌,观察蟾蜍的习性,每天夜里也不闲着,每到黄昏,他就开始在养殖场的池塘边挑选出一些蟾蜍,拿到屋子里,他要守着这些蟾蜍过夜。

现在养殖蟾蜍的收入已经成为了袁正洋家里的重要收入。今年,小袁已经与吉林的一家制药厂签订了一份长期收购蟾衣的合同。然而,对于目前产出市场的低迷,小袁也有着自己的担心。如何能让蟾蜍养殖户在变化的市场中规避风险提高效益呢?蟾蜍产业该如何合理扩大规模,正确拓宽销路呢?针对市场存在劣质蟾衣的现象,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蟾蜍产业的初级产业体系。面对市场的低迷和竞争,蟾蜍产业必须提升,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科普培训力度,让养殖户及早对它的生物特性、养殖技巧及市场走向进行了解掌握,并对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做必要的扶持疏导,规范饲养水平,完善产业链,实现深加工产品的精耕细作,才能让蟾蜍身上的每一样宝都真正发挥出作用,养蟾蜍这个产业才能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