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至,一年一造的黄皮成熟了。
在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委会,有一位种植黄皮的高手,每年种植销售的黄皮超过1000公斤,还在网络上打响了名声,他就是余彦石。
今年56岁的余彦石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腿脚不便,2016年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人穷志不穷的他坚信靠双手也能改变生活,他不仅妥善打理好黄皮树,还通过台城街道帮扶工作组的牵线介绍,将自家产的优质黄皮放到网上销售,打造了“石叔鸡心黄皮”品牌,大大拓宽了黄皮的销路。
如今,走上脱贫致富路的石叔,日子越过越甜了。
从小腿有残疾 靠务农维持生计
余彦石出生在桂水村委会南乐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为小时候的一场病得不到有效治疗,他的双腿落下了病根。直到6岁,余彦石才学会走路,至今腿脚不便。
因为腿有残疾,年轻的余彦石无法外出工作,留守农村的他,生计只能靠务农支撑。然而,余彦石无法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生活一直清贫。
成家后的余彦石,育有一儿一女。随着孩子的长大,教育支出不断增加,生活的担子更重了。余彦石留守家中种植蔬菜,送到附近的菜市场销售,以赚取家用。他的妻子则外出打工,收入并不高。后来,两个儿女陆续考上大学,沉重的学费负担压得余彦石喘不过气来。
在获悉余彦石的生活困难后,当地村委会把他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在生活、生产方面给予了帮扶和支持。
总结经验方法种植黄皮打响了品牌
当地人都叫南乐村为“黄皮村”,因为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黄皮。每年7月,黄皮成熟,黄色果子缀满枝头,一片丰收的金黄景象。
南乐村种黄皮的故事,还要从余彦石说起,他是村里最早种黄皮的果农。1989年,年轻小伙余彦石听村里的一名出嫁女说,广州果树种植效益好,特别是黄皮,深受市场欢迎。于是,他带着母亲给的一点积蓄,独自坐上前往广州的客车,买回了优质黄皮树苗。“当时没有手机,我腿脚也不方便,就是坐公交车到处问人,才找到了黄皮树苗的卖家。”余彦石回忆说。也许是因为没有经验,也可能是因为疏于打理,早年黄皮果树的结果数量和质量并不理想,余彦石把务农的重心放到了种植蔬菜上。
后来,因为生活支出不断增加,为了提高收入,余彦石再次把心思放在种植黄皮上,并慢慢总结出经验,进一步提升了种植技术。
每年,黄皮果树长出新的枝条后,余彦石都会裁剪生长过高的果树,以方便采摘。开花后,他要疏花,把过多的花朵打下,结果后还要蔬果,只留下约三分之二的果实,让留下的果实吸收更多的营养。甘甜的果子会吸引小鸟偷吃,为了防止小鸟靠近,余彦石在果树周边挂上了反光的光碟和驱赶的声呐。
果大肉厚,酸甜适中,形如鸡心……由于种植的黄皮品质好,每年余彦石带到市场销售,都会引来大批顾客购买。渐渐地,他种植的黄皮打响了品牌。
期待与社会资本合作扩大果场规模
2016年,台城街道将余彦石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后,采用“互联网+扶贫”模式,与本地网上商城合作,打造桂水村“石叔鸡心黄皮”品牌及线上线下全方位的销售模式,成功将黄皮推向市场。在余彦石的影响下,当地的黄皮种植户越来越多,形成了规模效应,带动了南乐村的整体发展。
如今,顾客通过电话或微信下单,余彦石用快递寄运新鲜采摘的果子,腿脚不便的他没有了每日来回奔波市场的困扰。不过,上了年纪的余彦石有了另外的担忧。儿女大学毕业后外出工作,不会回乡从事黄皮种植工作,而因为腿有残疾、财力受限,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余彦石却无力扩大种植规模。目前,余彦石的果场只有约200棵黄皮果树,产量约1000公斤,浇水、施肥、剪枝、采摘全部由他一人完成,果场的规模已是他的工作极限。
余彦石期待,与有兴趣种植黄皮的社会资本进行合作,扩大果场规模,提高果树产量,让更多人可以吃到这些美味的果子。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