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彦新村利用光伏产业为群众增收。杨绍进 摄

青羚网讯(记者 张多钧)“土乡儿女凌云壮志,幸福大地嘹亮歌声飞,飘过青山和绿水,请你高歌一曲,唱响新时代……”

恰如歌曲《幸福生活醉春晖》中所吟唱,脱贫后的土族儿女,用壮志豪迈的歌声,唱出了进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全县118个贫困村13796户贫困户48523名贫困人口……一个个贫困数据,像是互助脱贫攻坚路上难以逾越的一座座大山。

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三年间,互助县累计用于扶贫的资金达到30.8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7倍,“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格局下,互助县最终如期脱贫摘帽。

今天,互助可以自信满满地:“实现了摘帽清零,土族儿女实现了脱贫致富,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土族儿女脱贫摘帽的背后,是党和政府的特殊关怀,是土乡儿女敢于拼搏的凌云壮志,更是一批批扶贫干部的“前赴后继”……

筑牢补强基础“跳跃板”

进入乡村,干净平整的硬化路,路的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绿树和太阳能路灯,村民的院墙粉饰一新,墙面上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一家亲、坚决打赢整体脱贫攻坚战等标语,村民文化活动广场老人纳凉孩子嬉戏,广场旁是新建的二层村级服务中心,俨然是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卷。

如果不说,谁也不会想到,眼前的塘川镇什字村,以前却是互助县“臭”名昭著的村子,村道泥泞不平,村里垃圾乱丢乱倒,村民住房破壁残垣……

好在脱贫攻坚开始后,什字村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新建了村子的污水管网、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村级服务中心,铺了硬化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像什字村一样的贫困村,互助县来说不在少数,各村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也几乎大同小异,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

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互助县将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累计投资4.8亿元,在全县131个行政村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其中贫困村83个,实现全县所有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覆盖。

依托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互助县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决打赢整体脱贫攻坚战,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跳跃板”。三年来,该县致力于基础设施改善,最终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三年来,互助县整合各类资金20.4亿元,全面补齐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实施了11项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14个易地搬迁新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全县群众安全饮水保障率达到100%。

实施村道硬化、桥涵等项目165项,建设里程1015公里,全县行政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

确保电力保障,新增或改造140个行政村的1009台变压器,全县电力保障率达到100%。

施危房改造1149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2308户,并对全县所有农户住房进行了逐户排查和安全等级鉴定,达不到安全住房等级的第一时间进行改造,实现了全县所有群众均有安全住房的目标。

维修改造乡镇卫生院4所、新建或维修村卫生室116所,农村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新建或维修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138所,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均有标准化办公服务中心的目标。

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宽带网络普及等项目,惠及全县19个乡镇175个村,全县所有行政村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

……

水、电、路、医疗、住房、通讯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基础短板逐渐“补齐”,乡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脱贫攻坚战已经胜利在望。

易地搬迁群众“唱主角”

谈及易地搬迁,五十镇班彦村是必谈的话题,虽是老生常谈,但作为我省易地搬迁的“样板村”,班彦村每天都有崭新的变化。

班彦是土语,音译过来是富裕的意思,预示着土乡儿女对富裕美好新生活的向往。班彦村坐落于互助县东南部,共有8个社369户1396人,是一个传统的土族村落。

班彦村五、六社129户484人原来居住在沙沟山山梁沟坡间,地理位置偏僻,生存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的“六难”问题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

面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状,2016年互助县投资3617万元对班彦村五、六社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亲临班彦村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视察时总书记提出:“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

互助县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打造,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和通天然气、通给排水、通光伏电“三化三通”工程,着力改善了班彦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现在群众住上了新房子,烧上了天然气,睡上了电热炕,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所,还有了村集体产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以说和以前的日子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习总书记在班彦村调研时强调:“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把生产搞上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几年来,班彦村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光伏发电、盘绣制作、酩馏酒酿造、商铺经营、民俗接待、温室采摘等后续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班彦村的盘绣园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主要以加工制造传统盘绣作品、研发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旅游商品为主,全村145户加盟的盘绣产业,绣娘145人,其中贫困户93户,盘绣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妈妈制造”合作社,承接“唯品会”订单,自2017年6月建成运营以来,共接收“妈妈制造”、“ 唯品会”、金盘绣公司等各种订单8000余件,收入达40.84万元,绣娘最高的收入达到了3.7万元,最低的也能收入5000多元。

班彦村酩馏酒坊2018年底建成的,2019年初投入了运营,带动全村10户农民发展酩馏酒酿造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农户户均可增收3万元。

班彦村是个例,但也为互助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板,互助县借鉴班彦村经验,3年来累计投资4亿多元,先后对8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搬迁群众1540户53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52户2344人,并利用每户产业项目发展资金和每村互助资金,扶持和帮助搬迁群众开办了家政服务公司、铁艺加工房、农家乐、洗车房等实体经济,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的目标。

松多藏族乡花园村地处半农半牧边远山区,贫困程度深、群众生活艰苦,2017年整村进城上楼搬迁安置后,通过修建商铺分红、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就业等扶持措施,搬迁群众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49元,较搬迁前增加5223元,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水平的提升,该村16名“光棍汉”已娶到媳妇,“娶妻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易地搬迁项目,彻底改变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土乡儿女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移风易俗为民“减重担”

互助县哈拉直沟乡白崖村村民蒋福吉,真真实实体会到移风易俗带来的“减负”。

蒋福吉是白崖村的上门女婿,今年三月份,岳父去世,按照白崖村传统习俗,要大摆宴席,宴席上需要八凉八热,加上烟酒,一桌下来需要上千元。

无奈,蒋福吉是白崖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两个娃娃,一个正在上高中,一个大学毕业还没找着正式工作,74岁的老岳母还有慢性疾病,一年家里的开支就够蒋福吉承受。

今年,岳父去世,埋葬的负担全部落在蒋福吉这个上门女婿身上,作为村里的上门女婿,蒋福吉考虑家里的实际情况,想对岳父的丧失简化处理,又考虑到村民的闲言俗语,又不敢简单了之,处于两难境界。

最后,村里红白理事会出面,按照互助县移风易俗文明规定,简办丧事,花了不到1万元,就将岳父抬埋,按照以往的丧事惯例,蒋福吉需要花3万元。

白崖村作为我省移风易俗的试点村,蒋福吉在老人丧葬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之后去世的几个老人,都吸取蒋福吉的经验,采取厚养薄葬,乡风文明日趋合理。

丧葬攀比只是其中之一,互助县扎实推进破除陈规陋习、树立乡风文明工作,有效解决了群众因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等导致的致贫返贫问题,切实减轻了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经济负担。树立“奖优不扶懒”的鲜明导向,通过奖励扶持脱贫光荣户和先进户,着力营造自力更生良好氛围,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互助县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助力精神脱贫”活动,指导出台农村红白喜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彩礼不超过6万元、婚宴酒席每桌成本控制在600元以内,取消“压柜钱”“垫桌钱”“垫碗钱”“眼泪钱”等不良习俗,减轻了群众负担,推动了农村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互助县以移风易俗建立完善脱贫攻坚奖补机制,采取对产业发展先进户奖励、后进贫困户扶持、企业吸收贫困户务工补助等3大类10项奖补措施,累计投入奖补资金2945万元,向1563户产业发展先进户每户发放5000元奖励资金,扶持55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创业,树立了鲜明的正向激励导向。

同样,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家村,费生名膝下4个女儿,之前三个闺女出嫁时,费生名只要了一点点彩礼,这本来就让村民们不可思议,结果,今年最小的女儿出嫁时,费生名只要了2万元的彩礼,同村的村民都觉得不可思议,充满了疑问。

面对村民的质疑,费生名却是淡然对之,他说:“闺女嫁出去,只要过得好,就足够了,如果我当时要的彩礼多,女婿又是借账又是凑钱,我不想我闺女嫁过去之后跟着丈夫一起还账。我对女儿好,我就不怕女儿将来不孝顺我。”

通过移风易俗,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不失农民的面子,让农民们以饱满的“精气神”应对脱贫攻坚的种种考验,实践证明,土乡儿女是经得起考验。

产业发展敲开“致富门”

土族作为我省少数民族、全国较少民族,互助县民族特色产业托起了脱贫攻坚致富产业。

酩馏酒是土族群众用传统方法酿造的低度青稞酒,早在明末清初,互助民间就有土法酿酒的传统,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有着“开坛十里香”的美誉,这种土法酿造的酩馏酒,气味醇香,清爽甘润,酒香绵软,可口舒心。2007年,威远牌酩馏酒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目前,互助县共有县级酩馏酒酿造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10个,酩馏酒作坊62处,从业人员达300多人,年销售收入350余万元,带动全县贫困人口200人稳定增收100万元。

除了酩馏酒酿造,土族特有的盘绣是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法宝”之一。

互助县不断加大土族盘绣非遗传承及保护力度,将盘绣产业作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实体,发展壮大土族盘绣产业。

目前,全县共有盘绣制作经营户21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处,建立盘绣扶贫产业园1处,盘绣扶贫车间2处,盘绣生产基地10处,全县长期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1100余户,季节性生产户5000余户,市场上畅销的盘绣产品种类达500多个,主要有服饰、首饰、高档包、家居、高端礼品、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会议用品等八大类,年生产量达到5万件,带动全县2000余名群众生产期内人均月增收800余元,其中直接带动220余户贫困户人均月增收2000元。

“金盘绣”、“索隆姑”等盘绣品牌成功申报国家驰名商标及土族盘绣地理标志产品,土族盘绣产品立足国内市场,远销韩、日、新西兰等国家,促进了土乡农民指尖上的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向世界展示了土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炎炎夏日,走进互助县扶贫产业园,远远就能听到缝纫机缝制的声音,这原来是来自“索隆姑”的声响,只见加工车间内,一个个土乡儿女迅速地踩踏缝纫机,用双手绣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朵。

今年48岁的米金花,在索隆姑刺绣有限公司做盘绣已经有三个年头,依托公司+农户的模式,每个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从以前身无分文的农村妇女,到月收入3000元的新型职业农民,米金花依托盘绣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互助是全省农业大县,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八分之一,油菜、马铃薯、八眉猪、牛羊等优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其中油菜和马铃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4,是全国最大的八眉猪保种基地、北方重要的杂交油菜制繁种基地和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先后培育出了春油菜杂交种“互丰010”“下寨65马铃薯”等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种子,杂交油菜种可满足全国春油菜区80%以上的种子需求。

互助县高寒冷凉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使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淀粉含量高、无污染、病虫害少、口感好,曾在全国农副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互助当归、互助黄芪和互助大黄3类中药材成功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2018年全县种植面积突破0.53万公顷,带动近1万户贫困户增收。

因此,互助县按照“乡有特色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思路,以特色种植养殖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打造了特色种养、现代服务业、光伏扶贫、民族手工业、乡村旅游、劳务输出六大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建立了马铃薯、中藏药材种植、八眉猪繁育、扶贫产业园等十大基地,辐射带动全县4.3万名贫困人口增收。

特别是中藏药材经济效益不断凸显,2018年互助县种植面积突破0.53万公顷,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种植户扩大到3万户以上,带动近1万户贫困户增收。

目前,全县除低保兜底户外,其余贫困户户均有一项脱贫产业,依托旅游扶贫,发挥土族故土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了东和麻吉油嘴湾花海等5个乡村旅游品牌,2018年全县旅游人数突破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25亿元,辐射带动全县1800余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3200元以上。

惠民政策“暖身又暖心”

互助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原则,既不拔高标准,又不降低标准的基础上,实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

互助县针对“上学难”问题,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和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累计发放财政补助3988万元、贫困大学生“雨露计划”补助资金3105.2万元,惠及6479人,有效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负担。

同时,互助县扎实开展“控辍保学”,严格落实“六长”负责制,实行“大数据”平台管理,确保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

互助县针对“务工难”问题,对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群众开展家政服务、挖掘机、刺绣等多元化培训,累计培训贫困群众1.4万人次,实现了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并通过开展 “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拓宽就业渠道,累计转移就业18362人次,人均收入达1.2万元以上,劳务收入对全县农户家庭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互助县针对“看病难”问题,深入推进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工作,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2所县级医院与21个乡镇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构建了以县级医院专科医师为指导、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为主、乡村医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群众看病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缓解了“看病难”问题。针对“看病贵”问题,全面落实“三个一批”行动方案,大病集中治疗、慢病签约服务和重病兜底保障实现了全覆盖。

而且,互助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通过“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健康商业保险、临时救助”等5项综合性措施,累计为17948人次贫困人口报销医药费用5107万元,为29052人发放临时救助金4552.4万元,切实减轻了贫困群众医疗负担。

今天的土乡儿女,走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回忆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虽然一路荆棘,但是信心满满,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实现了整体脱贫,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关怀,也是土乡儿女砥砺奋进的艰难历程,虽然道路艰难,但是一路充满欢声笑语。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