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曾于2012年3月1日以《养殖“大笨鸟”敲开致富门》为题,报道了三台县一位养殖鸵鸟的创业者。两年过去了,他的鸵鸟事业做得怎么样,记者进行了追踪——
□刘玉明 冯俊兵特约记者 赵晓兰 文/图
“张大爷,又在遛鸵鸟耍了?”5月26日一早,邻居跟张大爷开起了玩笑。今年65岁的张庭均老人遛鸵鸟的场景对于村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在三台县花园镇水磨河村,自从业主仲志伟2009年开创了庭院养殖鸵鸟的模式后,不少村民都加入了这个队伍,鸵鸟养殖如今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4年奋斗
建成西南最大鸵鸟基地
松树环绕的小山坡,空气格外清新。钢丝网和楠竹围就的养殖场内,千余只鸵鸟或悠闲觅食,或追逐嬉戏,它们并不怕人,看见有人来,反而会迎面过来好奇张望。
这就是仲志伟创办的鸵鸟养殖基地,坐落在三台县老马乡五里梁的一片山坡上。从最初的家庭养殖,到如今的西南第一家鸵鸟养殖基地,在经过4年多的摸索后,仲志伟迎来了他收获的季节。
2009年,在外务工多年的仲志伟返乡创业,成立了该县第一家家庭鸵鸟养殖场,并于次年成立了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为社员统一提供鸵鸟幼鸟、鸵鸟养殖饲料、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成品鸟,并为社员义务提供鸵鸟养殖技术、市场信息等。
“最开始加入合作社的养殖农户只有12人,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养殖的鸵鸟一共只有300多头。”回忆起创业历程,仲志伟颇为感慨。如今,他的基地已经发展成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种鸵鸟有350多只,养殖基地也从老马乡九曲村搬到了五里梁,目前共有2000余只成品鸵鸟在这里“安家落户”。
“近两年时间,从这里送出去的种鸵和幼鸵目前已经8千只了。”仲志伟说,除了“寄养”在周边农户的1000余只,绵阳、重庆、成都附近的养殖户也纷至沓来,不少老百姓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消化秸秆
鸵鸟就是草料粉碎机
老马乡建庄村的李伟是较早加入鸵鸟养殖合作社的农户,养殖鸵鸟让他尝到了甜头。
2013年,李伟饲养了150头雏鸵鸟,在合作社的技术帮扶下,成活率达到100%。10个月后,按照合同,李伟把成品鸵鸟交售给公司,获利21万余元。“一只幼鸟1000多元,除开人工和投料成本600元左右,每一只成品鸟毛利在1500元左右。”李伟说,有公司和基地支持,养殖鸵鸟还是大有可为的。
为了喂养鸵鸟,李伟从农户手中流转了20亩土地种植牧草,然而随着鸵鸟数量的增加,他种的草根本不够鸵鸟吃。为了解决饲料问题,他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了大量的玉米秆、油菜秸秆、麦草及废弃的麦冬苗。“鸵鸟就是一台草料粉碎机。一头鸟每天要吃七八斤草,到长成需要2000多斤草料。说起来,养了鸵鸟,还可以帮助当地秸秆消化,算是个环保产业!”李伟笑着说。
据了解,在老马乡及周边乡镇,养殖鸵鸟的农户达到150户,少则养殖几只,最多的近200只。“鸵鸟一般不会生病,好养,不费工。”李伟说,今年3月,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和基地签订了合同,又购买了230只幼鸟,如今长势都很好。
延伸产业
将打造鸵鸟观光园
为了让收购商更清楚地了解到鸵鸟的价值,仲志伟在基地建设了鸵鸟产品陈列室,记者进去一看,琳琅满目的鸵鸟系列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一张鸵鸟生皮价值一千多元,用生皮做成的皮包价值上万元,鸵鸟肉每公斤售价在60元上下,食用鸵鸟蛋每枚130元至150元,种蛋则高达180元。”仲志伟说,鸵鸟可以说浑身都是宝,鸵鸟皮质地柔韧、耐磨、透气性好、花纹别具一格,是优质的皮革材料;鸵鸟肉肉质鲜嫩,脂肪低、高蛋白,营养价值较高;鸵鸟毛柔软细滑,是制作高级羽绒或服装饰品的上好材料;鸵鸟蛋营养丰富,吃了蛋,蛋壳还可以雕成精致的工艺品;鸵鸟的骨头,则是极好的中药材和酿酒原材料。
在仲志伟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幼鸟孵化室,看见一只只光洁的鸵鸟蛋正放在孵化箱里孕育。“现在基地的主要业务之一是和商贸公司合作,生产鸵鸟皮包、鸵鸟精油、鸵鸟蛋精雕等产品,其次就是孵化小鸵鸟,目前还没大规模出售产品。”仲志伟介绍说,目前该基地年孵化雏鸵鸟5000余只,“下一步,准备开设农家乐,打造鸵鸟观光园,开发旅游项目。”
仲志伟表示,当前最要紧的,就是引导更多的农户加入到鸵鸟养殖的行列中来,基地将长期低价提供幼鸟,免费提供技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