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老科协根据省老科协提出的“3 X”,即红薯、药材、兰竹等科技开发的总体思路,自2003年以来,连续10年全力配合市农业局大力发展红薯产业,耒阳特色红薯种植面积稳步发展,加工规模逐年扩大,薯农收入持续增加。2012年,全市种薯面积增至4.7万余亩,鲜薯单产提升至2000公斤,鲜薯及加工产值达到7500万元,2013年总产值近8000万元。特色红薯产业发展对当地农民增收作用逐步显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正引领我市农村经济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科学试验:拨亮一盏灯
特色红薯因生长于地下,在生长过程中几乎不受病虫害的危害,很少施用化肥、农药,营养丰富,食味佳,不但对消化道、心脑血管病有较好的防效,还能防癌、抗癌、延缓衰老,是防病、养生的天然无公害绿色保健食品,加工出来的红薯淀粉也成为食品、化工、医药、酿酒等行业加工不可缺少的原料。新世纪初期,特色红薯在国际、国内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成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耒阳市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地处衡阳盆地南端,气候适宜,土壤肥活,素有种薯传统,粉皮加工历史悠久。但由于红薯品种老劣,产量低、出粉率低、效益低、口感差、营养差、抗性差,红薯只能成为“半年粮”,而没有真正为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增强我市红薯市场竞争力,加快红薯产业化经营步伐,打造地方拳头产品,形成区域经济特色,2003年,耒阳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由市老科协配合农业局,根据地本市实际,经考察论证,从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引进了“金叶”、“紫金薯”、“川山紫”、“湘辐一号”、“86-21”等五个“三高”(高产量、高淀粉、高效益)工业型、营养蔬菜型和医药保健型特色红薯新品种,在南京乡科技示范园进行了小面积示范和加速繁殖,取得成功。这些新品种填补了我市特色红薯的空白,为我市发展特色红薯培育了种源,为农民拨亮了一盏增收致富明灯。
示范推广:照亮一大片
良种出来后,在耒阳市政府的领导下,老科协立马组织制定了特色红薯发展规划,按照稳步发展、从小做大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特色红薯种植。2004年特色红薯示范面积迅速扩大到8个乡镇近80亩,深受农民欢迎。
2005年耒阳市投入160万元,组织了为期两年的“耒阳市特色红薯推广”项目建设。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成了以农业局、老科协等部门领导专家为主的技术指导小组,深入乡镇项目实施点,及时解答、咨询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巡回乡村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针对不同农事季节及时搞好特色红薯生产技术服务。
这使耒阳特色红薯发展如虎添翼,面积得到进一步发展。2005年,小水镇六角村九组村民李万定在老科协专家的驻点指导下,示范种植了3亩特色红薯,加工值突破2万元。李万定的种薯收益,带动了本村16户农民进行特色红薯示范种植,示范面积18亩,翻了6倍。2006年全市8个乡镇出现了32户示范户,特色红薯示范面积60余亩,全市推广特色红薯面积400余亩,总产达160万斤,鲜薯产值40余万元,较常规品种总产增加40万斤、产值增加16万余元。随着特色红薯效益的显著增加,专业种薯户如雨后竹笋般不断涌现,全市特色红薯推广面积成倍增长,2007年达2000余亩,2008年已经超过了1万亩,2013年成功突破2万亩。
科学栽培:地瓜变金瓜
为进一步提高特色红薯的种植效益,2005年以来,在耒阳市政府的领导下,农业局和老科协每年都深入基地,在红薯生产关键环节举办两次现场学习会,并组织专家测产验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种植技术。改露地育苗为保温育苗,改平栽为起垄栽培,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零星分散种植为成片种植,利用干旱缺水田改种红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采用“烤烟——瓜豆类——红薯”复种栽培制。新的栽培技术使红薯生产较以往季节提早半个月以上,密度提高20%以上,又便于管理,复种及有机肥的运用更使农户节本增收,同时又有效解决了耕地抛荒现象。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后,老科协于2007年录制了特色红薯标准化栽培技术录像,利用阳光工程进入红薯基地进一步对薯户加大了宣传力度,鼓励红薯生产,并强化对专业薯户的集中培训。几年来,老科协编写了红薯种植实验成果总结材料近3万字,组织培训薯农3000余人次,发放栽培技术资料上万份,并利用各级政府部门官方网站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
2009年4月,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了“耒阳市红薯产业协会”,协助老科协在全市18个乡镇积极组织开展红薯高产竞赛活动,对达到亩产1万斤的薯户给予奖励100元,超过部分,按100元/100斤标准增加奖励,以此促进标准化生产的落实,进一步推动我市红薯产业的快速发展。竞赛活动中,水东江东鹿村9组村民刘新民通过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种植的特色红薯“三高”型品种“湘辐一号”单产达到了10048斤,成功实现了“三个一”工程(即亩产量1万斤,干粉1吨,产值1万元),经济效益显著。特色红薯的高产高收掀起了我市农民种薯高潮,以“湘辐一号”为主的特色红薯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据统计,2009年全市红薯收入占家庭全年收入60%以上的种薯专业户28家,特色红薯面积600余亩,总产300余万斤,鲜薯产值75万元,户均红薯收入2.68万元;全市5亩以上的种薯户多达3280户,总面积3.2万亩,鲜薯产值6500余万元。2013年,特色红薯种植大户和基地面积得到持续发展,全市3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增至70家,特色红薯基地面积达8500亩。
随着红薯产量的飙升,粉皮加工企业和加工作坊纷纷涌现,美味的“耒阳粉皮”端上了全国各地的餐桌,“地瓜”变成了耒阳百姓增收致富的“金瓜”。
扶持企业:产品成产业
在特色红薯快速推广的同时,销路慢慢成了制约我市红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彻底解决薯农面临的卖薯难、销售难、效益低的局面,进一步把红薯产业做大做强做成品牌,耒阳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红薯加工企业,统一品牌,打造亮点,提高市场竞争力。自2003年以来,历届市委书记、市长都深入示范基地视察调研,数次携农业局、科技局、信用社、工商局等相关单位主管领导到红薯加工企业现场办公,在土地流转、工厂扩建、技术指导、资金信贷、产品认证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与帮助,为薯农和加工企业解决在生产和加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十年来,政府和信贷部门投入红薯产业发展资金上千万元,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至2013年,我市大坪、小水、龙塘等乡镇先后涌现了“盛洋”、“长明”、“谭鸣”和“耒兴”4个红薯专业合作社和机械化加工企业,占地面积共计115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翻开了我市红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耒阳粉皮以色白透剔、厚薄均匀、耐煮、口感佳的优势,获得省内外客户的青睐,产品销往上海、广州、河北、新疆、内蒙古等省市各大中城市,年销售量数千吨,销售额上亿元。
其中“谭鸣”红薯开发专业合作社发展最为迅速。创办人耒阳市小水镇堰头村10组村民谭鸣,自2008年放弃外地高薪工作携妻返乡,在老科协的支持与帮助下,从3.5亩特色红薯地,到2011年成立“谭鸣”红薯开发专业合作社,种薯面积超过1000亩,加工红薯粉皮突破20万斤,产值超过100万元,成为耒阳名副其实的“红薯大王”,期间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该合作社目前有4个生产基地,678家农户,种薯面积6000余亩,生产从业逾千人。在老科协的指导下,谭鸣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实行“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标准栽培、统一收购加工、统一销售核算”的“四统一”措施,2012年,收购鲜薯4500余吨,加工生产红薯粉皮700多吨。其生产的“谭鸣牌耒阳红薯粉皮”质佳味美,谭鸣将“耒阳红薯粉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耒阳农产品的拳头品牌,2012加工产值达1400余万元,为薯农增收750余万元。2013年8月,“谭鸣”红薯粉皮荣获“湖南名优特产博览会金奖”。
“十年磨一剑,砺得红薯香”。耒阳红薯“红了”,订单生产供不应求,网络销售家中赚钱。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老科协带领耒阳百姓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把不起眼的小红薯打造成了耒阳农产品中一面响亮的旗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