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新技术有哪些_新型水产养殖模式_精选水产养殖新技术书籍

水产养殖新技术有哪些_精选水产养殖新技术书籍_新型水产养殖模式

水产养殖新技术有哪些_精选水产养殖新技术书籍_新型水产养殖模式

新型水产养殖模式_精选水产养殖新技术书籍_水产养殖新技术有哪些

福建大部分地形为山地丘陵,山涧溪流纵横交错,地方百姓根据地形特色筑建了众多山塘水库,2020年养殖面积达4.37万公顷,约占福建淡水养殖总面积50%,是福建省淡水养殖的主要模式之一;其次是池塘养殖模式,养殖面积为3.53万公顷,约占福建淡水养殖总面积40.3%。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6公顷,约占福建淡水养殖总面积18%。据了解福建地区的大宗淡水鱼养殖品种结构目前基本稳定,新品种养殖发展迅速,还创新了山塘稻田绿色养殖模式,实现了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与绿色发展双丰收。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其情况,科学养鱼采访了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樊海平研究员。

科学养鱼:福建大宗淡水鱼主要有哪些养殖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樊海平研究员:福建大宗淡水鱼主要养殖模式有池塘养殖模式、山塘养殖模式、稻莲田综合种养殖模式等。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地形,池塘养殖面积严重受限、大宗淡水鱼养殖零星分布,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交通运输不便捷,产业规模化经营难度增加,导致生产经营成本高,和其他地区的同类商品比,缺乏竞争力。而且福建南北地域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地区气候条件多样化不利于苗种的统一生产和供应。近年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在闽北建立了大宗淡水鱼新品种繁育基地,实现了部分大宗淡水鱼新品种种苗的属地化供应,良种生产能力得到了提升,苗种还供给周边地区。但是由于季节差异等客观因素,闽南和闽西两个地区的苗种供应还依赖广东、江西等周边市场供给。因此,加快我省良种场建设工作,优化良种场布局,提升各地区的苗种生产和供应能力,是确保福建省大宗淡水鱼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科学养鱼:针对大宗淡水鱼养殖,体系做了哪些工作?

樊海平研究员:根据福建省渔业资源状况,挖掘山塘和稻(莲)田资源,量身定制适合的可持续养殖模式,并针对每种模式进行工艺优化和技术升级,解决产业发展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节能、减排、高效等目标,提升了养殖综合效益。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福瑞鲤、长丰鲢、团头鲂“浦江1号”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抗病草鱼等新品种为核心,开展了山塘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稻莲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和“鱼-菜-菌”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等大宗淡水鱼生态养殖模式的研发、示范与应用推广,结合微生物利用、生物净化、水质调控和稻(莲)田改造方面的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了产量与产品品质,大宗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渔民增产增收明显,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并且拓展了内陆水产养殖空间。

科学养鱼:大宗淡水鱼山塘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对比其他养殖模式,有什么优点?

樊海平研究员:针对山塘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研制并集成了山塘立体微孔增氧系统、渔药喷施装置、新型捕鱼吊网装置和分选平台等专用设施设备,有效提升了山塘载鱼量,减轻了劳动强度;优化了山塘大宗淡水鱼养殖品种结构;完善了微生态制剂、生物絮团等水质原位净化技术和肠道保健等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形成了一套山塘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技术工艺,平均产量达到26.25 t/hm2,平均养殖效益提升165.1%,养殖尾水零排放,大幅度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实现了绿色发展转型的目标。

新型水产养殖模式_精选水产养殖新技术书籍_水产养殖新技术有哪些

科学养鱼:稻田优质生物饵料的增殖方法对比传统饵料培养方法有何优点?

樊海平研究员:稻田优质生物饵料的增殖方法,可以有效增殖稻田生态养鱼中的水蚯蚓、摇蚊幼虫等优质生物饵料,持续保持稻田中天然生物饵料的产量,可以有效解决稻田生态养鱼过程中生物饵料不足的难题。该方法经济实用,为稻田养殖鱼类的快速生长持续提供营养来源,实现原生态养殖,提高稻花鱼的营养价值及其口感,使稻田养殖鱼类的养成规格、产量和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稻谷质量和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并降低养殖风险。

科学养鱼:稻鱼综合种养减肥减药新工艺实施效果如何?

樊海平研究员:从生长指标、投饲方式、肉质风味和养殖效益等方面筛选出适合稻(莲)田综合种养的福瑞鲤、福瑞鲤2号、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科5号”等大宗淡水鱼新品种,研制了鱼凼鱼沟防塌防逃护壁结构、稻田优质生物饵料的增殖方法,建立了稻鱼综合种养减肥减药新工艺,稻花鱼平均产量达730.5 kg/hm2,平均养殖效益提升了38.57%,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武夷山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获得了中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绿色生态奖”,“鲤鱼米”荣获“金奖”和“最具人气奖”等多个奖项。

新型水产养殖模式_精选水产养殖新技术书籍_水产养殖新技术有哪些

科学养鱼:在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中面临哪些问题?

樊海平研究员: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在规模化扩繁、高效生态养殖和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提升了大宗淡水鱼新品种的生产能力,但随着使用时间的持续,引进品种(包括原种)种质将不断退化,持续选育并及时更换繁育用亲本,才能维持品种优良性状,只有对选育单位长期稳定支持及保障选育团队的持续选育才能提供优质种质;同样,良种繁育基地及时引进优质种质、建立良好的种质隔离制度、培育批量后备亲本,才能有力保障供应市场种苗的优质。

新模式、新技术具有地域局限性,各种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成熟度也还不尽如人意,需要继续不断总结完善。因此,成熟且能被广大养殖业者掌握和应用的技术规范是产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仍需要有关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山塘高效生态养殖投入包含增氧、投喂、捕捞等诸多设施设备,养殖技术包含种苗培养和投放、水质底质调控、病害防控等诸多复杂技术,需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养殖业者才能实施,其广泛应用离不开对养殖业者的持续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更需要政策扶持才能有效推广。

稻莲田综合种养模式是我国推荐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其稻莲田结构、养殖传统习惯、产品市场消费习俗、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等均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域,选择适宜品种、发展适宜的养殖和管理模式,才能使品种和技术被养殖者接受。

不同地域的养殖者受产业文化和传统的长期影响,对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接受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因此,新模式、新技术等成果应用推广的深度和广度需要产、学、研、推各部门和机构的协同努力,各方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中的作用。

科学养鱼:大宗淡水鱼主要面临哪些水产病害?是如何防控和治疗的?

樊海平研究员:大宗淡水鱼养殖生产上主要面临的病害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危害较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和黏孢子虫、小瓜虫等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

创建了大宗淡水鱼主要疾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了大宗淡水鱼小瓜虫病和黏孢子虫病诊断技术,制定了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国家标准(GB/T34734-2017);制备了温和气单胞菌单克隆抗体,研制了温和气单胞菌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为小瓜虫病、黏孢子虫和温和气单胞菌等大宗淡水鱼重大病害的防控提供了强力支持。

开展了常用药物及氨氮对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确定了安全浓度,为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开展了大宗淡水鱼黏孢子虫病防控药物和方案的筛选,筛选出对大宗淡水鱼黏孢子虫病具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制剂“孢虫杀手”,建立黏孢子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指导养殖生产;开展了治疗黏孢子虫病药物地克珠利在鲫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地克珠利的休药期不低于92天;完成了嗜水气单胞菌敏感药物的筛选,研制出了一种治疗淡水鱼嗜水气单胞菌病复合配方药物,治愈率达90%以上;在小瓜虫病防控技术上取得突破,研发了一种治疗大宗淡水鱼小瓜虫病的复合制剂,显著降低小瓜虫病的死亡率;完成了太子参多糖的提取方法及对福瑞鲤免疫功能和抗病力的影响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太子参多糖的最佳添加剂量0.3%,能提高其抗病力。

新的病害防控技术为水产养殖生产中疾病的有效预防、诊断、控制和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科学养鱼:福建地区的水产养殖模式对比之前,有何改变?

樊海平研究员:围绕新品种引进、苗种繁育及养殖模式设施和技术、病害防控技术等创新,通过养殖技术、环境调控、肠道保健、高效治疗药物筛选、药代动力学研究、疾病诊断技术、中草药免疫增强剂使用等,构建了大宗淡水鱼水质综合调控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为疾病诊断、防控和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有效降低了发病率和化学药物用量,提高了品质。研创的苗种繁育、养殖过程诸多设施设备,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结合池塘改造在产业推广应用,效果良好,产业装备水平迅速提升,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节省了劳力和水资源消耗,提高了养殖效益。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山塘高效生态养殖”和“稻(莲)田综合种养”等新模式,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达到了提质增效、富裕渔民,实现了大宗淡水鱼产业由“数量型”供给向“质量型”转变,实现了低碳环保、节能降耗减排,满足了产业绿色发展转型需求,促进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